站在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 “名师名校长骨干成员培训” 会场外,我的心既激动又充满期待。作为教育部金小玲名师工作室的一员,能在金小玲老师的带领下参与这场知识的盛宴,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重温和精神的洗礼。那些对教育前沿理念的渴望,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期盼,在踏入会场的那一刻,化作了求知若渴的动力,等待着被知识的甘霖浇灌。
一、《从研究到写作:中小学优秀教科研成果炼成的思维与表达》—— 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孙锦明教授开篇点明教育遵循 “感—思—言—行—果”的逻辑链条。他引入“目的”与“手段”的哲学思辨,借助亚里士多德、恩格斯等哲学家的观点,揭示“手段”在达成“目的”过程中作为关键“居间步骤”的重要地位,警示教育者务必避免因手段不当而陷入错误。在教育策略上,倡导打破单一思维模式,合理运用“加、减、防”策略,摆脱过度依赖加法的惯性思维。同时,介绍S—T—E—A—M教育理念,鼓励跨学科融合,为拓宽学生综合素养培育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工作室成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成果的质量。
孙教授呼吁教育应从传统的“生—静”模式向“生—动”模式转变,鼓励学校与工作室积极组织师生行动,践行教学成果奖所倡导的实践导向。他强调教育目标应坚守五育并举,教育行为要实现五育融合,任何学科都应有机地融入多元育人元素,杜绝孤立教学。
二、《AI 赋能教育 —— 解锁未来教育新技能》—— 技术驱动的教学变革
浙江师范大学黄立新教授带来的课程,让我真切感受到了 AI 时代教育的汹涌浪潮。他展示 AI 教育工具 DeepSeek,就像一个神奇的百宝箱,“教学资源生成、互动问答、代码生成” 等功能,让我惊叹不已。输入“光合作用”, AI 便能瞬间生成包含实验设计、课堂互动游戏的精美 PPT,甚至还能模拟学生提问并给出解答思路,这简直是教师的 “超级智能助手”!
“教师角色重构” 这一理念,如同一记警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定位。在 AI 时代,教师不再是单一的 “知识传授者”,而应转型为 “学习设计者”。这让我联想到工作站正在探索的 “分层作业设计”。过去,我们手动分析学情、设计题目,耗时耗力;未来,借助 AI 分析学生数据,智能推送差异化作业,我们便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上。黄教授展示的 “AI + 教育” 场景,更让我对未来教学充满憧憬。在工作站试点 “AI 课堂观察”,用技术提升教研效率,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这一计划已然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三、《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共建共享的成长共同体
吴丹青老师以 “诗意人生而教育” 为主线的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名师工作室在教师成长中的强大力量。“自主合作学习” 模式,让我看到了团队协作绽放的耀眼光芒。工作室通过 “摹课、展课、示课” 活动,让成员在模仿中学习,在展示中突破,在示范中引领,实现螺旋式成长。
吴老师的“个人专业发展分析表” 从 “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辐射能力” 等维度,为教师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我计划在工作站推广这一工具,让成员定期自评、互评,形成 “诊断 — 改进 — 提升” 的良性循环。吴老师强调的 “线上教学与网络教研”,更让我看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建立 “AI + 教研” 平台,利用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工作站的优质资源辐射到更广阔的天地,助力更多教师成长,这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四、《心中有学生,处处是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情怀
苏德矿教授的课程,如同一股暖流,浸润着我的心田。他以 “教师的职业热爱” 为切入点,深情诠释了 “心中有学生” 的深刻内涵。“形象教学法” 通过生活案例、幽默语言,让抽象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讲解 “光合作用” 时,一句 “植物吃饭” 的比喻,瞬间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这让我反思自己的英语教学:是否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有没有将枯燥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情境?
苏教授展示的 “新媒体应用” 案例,为我打开了教学创新的新思路。“网络直播、微博互动”,与学生共写 “教学日记”,这些新颖的方式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未来,我计划尝试 “英语故事会”,让学生用漫画、短视频等形式表达对英语概念的理解,让学习真正成为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苏教授分享的 “毕业二十年学生聚会” 故事,更是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与力量。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联结。在工作站设立 “心灵信箱”,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成长路上的 “重要他人”,这将是我对教育初心的坚守。
五、感恩与展望: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砥砺前行
此刻,培训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不断回放,心中满是感激与不舍。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离不开金小玲老师的悉心指导与无私付出。金老师始终以 “教育家精神” 为我们树立榜样。“教育是快乐的,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快乐地收获教育成果”,她的这句话,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教育路上的座右铭。
作为教育部金小玲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教育之路漫漫,布满荆棘,也充满希望。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跟随金老师与团队,继续奋勇前行,以研究为舟,以创新为桨,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向着教育现代化的星辰大海,扬帆远航!
图文:吴超群
编辑:李向云
初审:王利亭
终审:金小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