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赋能做大国良师:英语教育的破茧与诗行
——参加浙大举办的江西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骨干成员研修有感
教育部金小玲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 杨胜春
四月的华家池,樱花作雨,梧桐垂荫。在浙江大学这座氤氲着求是精神的学府里,作为教育部金小玲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的我,与江西百余位名师名校长同仁共赴一场“AI+教育”的觉醒之约。当数字代码浸润语言课堂,当智能算法叩击教育本质,我们愈发清晰:新时代的良师,既要拥抱技术的浪潮,更要守护人文的星光。
一、解构:语言课堂的智能蝶变
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室的脑电波实验令人震撼。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传统英语听力课堂中学生的专注力曲线如心电图般波动,而AI个性化推送模式下则呈现平稳高原。这印证了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的深意——智能技术正重塑语言习得的神经通路,让“可理解性输入”真正突破焦虑屏障。当系统根据学生瞳孔变化自动调节听力语速时,我仿佛看见《教育2030》描绘的“适应性学习”照进现实。
在智慧教育实验室,输入“中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目标,AI系统瞬间生成三维框架:认知维度关联《典范英语》经典文本的语义网络,情感维度建议VR重现狄更斯笔下的伦敦街景,技能维度设计AI写作反馈模块。当英语文本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生成韵律图谱时,传统语法教学在数字时空中焕发新生。这种变革恰如春蚕破茧,既承袭语言本质,又绽放技术华彩。
二、共生:技术赋能的诗意实践
杭州余杭中学的AI课堂令人惊叹。智能语音系统实时捕捉学生朗读的107个发音参数,当学生口音与标准RP发音产生偏差时,教师即刻调出动态发音器官剖面图。这种“显微镜式”精准指导,让英语语音教学从模糊感知走向科学解析。更令人振奋的是,某乡村中学引入智能对话系统后,学生英语交际意愿提升68%,山里娃与虚拟伦敦巴士司机的对话录音,正在云端谱写着教育公平的新乐章。
在浙大附中的跟岗研修中,AI作文批改系统引发深度思考。系统不仅能标记语法错误,更能通过情感分析指出“I feel alone”与“I feel lonely”的微妙差异。但更触动我的,是教师们坚持在电子评语后手写鼓励话语——技术可以修正语言的外壳,但教育的内核永远需要心灵的共鸣。这正印证了雅思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
三、超越:师者精神的永恒坐标
混合式工作坊里,教师数字画像折射专业成长光谱。我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维度数据显著,这与其在《英美文学鉴赏》中融合AI戏剧重构的实践形成镜像。当系统建议将《傲慢与偏见》改编成现代社交软件对话时,我选择保留原著语言之美,转而用AI生成不同时代婚恋观的对比数据——技术拓展了教学边界,但人文价值的引领永远属于教师的专业判断。
邱曙光校长“用技术培育完整的人”的理念直击心灵。在其展示的智慧校园案例中,AI英语晨读系统既能分析朗读流利度,又会记录学生帮助同伴纠音的人文微光。这让我顿悟:语言教育不仅要培养“双语能力”,更要培育“双文化人格”。正如培训专家所言,AI时代的外语教师,应是“技术架构师”与“文化摆渡人”的合体。
四、觉醒:语言教育的薪火传承
黄立新老师上,全息投影重现执教场景,与智能语言实验室的蓝光交相辉映。这一刻,《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变得具体可感——当AI可以完美模仿英伦腔调时,我们更要教会学生听懂《简爱》中自立精神的铿锵;当机器翻译畅通无阻时,我们仍需引领学生品味《飞鸟集》里“生如夏花”的诗意。
结业后我们将带着研修火种回到赣鄱大地,教育创新的涟漪已然荡漾:在江西的中学学校里,AI情景对话系统与红色文化外译项目深度融合;在江西的中学的课堂,将出现VR技术让学生“漫步”剑桥康河畔吟诵徐志摩诗篇。这些实践印证着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智慧——技术赋能的教育革新,终需回归“培养有中国情怀的世界公民”的本质追求。
华家池的碧波倒映着语言教育的过去与未来,赣江的潮水奔涌着文化传承的坚守与创新。当AI的春风吹皱传统课堂的池水,我们外语教师既是踏浪者,更应是掌灯人。在这场觉醒之旅中,大国良师的使命愈发清晰——以智能技术拓展语言教学的广度,以人文底蕴夯实文化育人的深度,让每个孩子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既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亦能用心灵聆听世界诗篇。正如那池畔的百年香樟,既要拥抱技术赋能的新枝,更要坚守文化自信的深根。
图文:杨胜春
编辑:李启荣
初审:王利亭
终审:金小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