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金小玲名师工作室的一名成员,我非常荣幸地参与了国培计划(2024)江西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骨干成员的培训。这次培训让我收获满满,不仅在教育理念上有了新的启发,还在教学实践、专业成长和师德师风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溯源红色基因,坚定育人初心
嘉兴南湖纪念馆之行让我深受触动。走进纪念馆,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真实的影像资料,生动地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意志和无畏精神。这种“红船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今后,我将努力把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课程思政、主题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温度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深耕特色文化,打造育人环境
杭州观成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与课程建设让我眼前一亮。学校的“微型动物园”和生态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让他们在观察和实践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生态保护意识。而十竹斋版画博物馆的入驻,则让校园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学校将版画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并开设版画特色课程,通过跨学科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这种将生态文化与艺术文化相融合的模式,不仅营造出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也为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和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多元成长
衢州市实验学校悦溪校区郑亚君校长分享的课程建设经验让我受益匪浅。学校围绕学生成长需求,打造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项目化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的互嵌融通尤为关键,通过打破学科界限,建立支持性课程,构建多元、开放且相互关联的课程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资源与多样学习路径。这些经验为我今后在课程建设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创新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
四、拥抱教育数字化,创新教学模式
参观浙江教育数字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强大魅力。该平台整合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涵盖课程开发、教学管理、家校互动等多个领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这种“互联网 + 教育”的创新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共享,为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开辟了新道路。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积极借鉴其成功经验,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数字化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黄立新教授关于“AI 赋能教育”的专题授课,让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期待。AI 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从教学资源生成、互动问答到辅助管理决策,都能为教育教学带来变革。例如,利用 AI 生成教学设计、练习题,能精准满足教学需求;AI 互动问答则可实时解答学生疑问,提升学习效率。这促使我思考如何将 AI 技术融入日常教学,借助科技力量推动教育现代化,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五、践行教育实践,探索育人新路径
此次培训及实地考察让我对教育实践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无论是红色研学中的思政教育,还是校园文化与课程建设中的创新探索,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前沿实践,都体现了教育工作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责任担当和教育智慧。这次培训是一次理念的更新,让我对教育初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是一次视野的拓展,让我看到了教育领域的无限可能。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动力,我相信,只要我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我就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我会用我的行动,去践行我在培训中学到的一切,去书写属于我的教育故事。
图文:易 娟
编辑:邓智萍
初审:王利亭
终审:金小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