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罗军,男,教育部金小玲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中学高级英语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教师。全国首届“外语名师”、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学能手;湖南省园丁奖获得者;湖南省教育资源库建设专家;曾获全国高中英语赛课一等奖、初中英语赛课一等奖、湖南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在全国核心中文期刊《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上;参编《新教师的六堂必修课》、《与特级教师一起备课》、《全新趣英语教学》等多部书籍;曾担任株洲市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初高中英语衔接教育名师工作室、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讲座串词
(播放音乐《我们都是追梦人》,暖场)(5-10分钟之后)
各位在线的专家、爱学习的亲爱的同仁们:
晚上好!
屏幕前的您是否曾在深夜备课时,凝视窗外稀疏的灯火想起我们学校教室的微光,那是我们共同的教育初心在闪烁。如何用100份初心,燃10000簇课堂的火花?教育部金小玲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金小玲老师带着我们这群追梦人用我们的初心和爱心,走进“共享、共融、共创、共育、共乐、共赢”的教学研究,一起照亮了一间间渴望变革的教室。
我是来自“惟楚有材”之地的洞庭湖畔之子、工作室成员罗军,我始终坚信:语法是开启语篇世界的钥匙,是连接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认知桥梁。今晚,我将携带教育部金小玲名师工作室“让学习在快乐中发生”的实践密码,与大家共同探讨《“三维动态语法观”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重构——快乐语法教学赋能语篇表意的认知路径》。
我将从以下四个维度与各位老师分享我今天的课题。
1.传统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2.三维快乐英语语法教学重构的实践路径。
3.“学思结合,用创为本”快乐语法教学案例。
4.“三维动态语法观”快乐语法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传统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传统初中英语语法教学陷于如下两方面的困境
1.机械操练:在传统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通常侧重于讲解语法规则,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对语法实际运用的理解和体验。例如,讲解时态时,学生虽然能记住各种时态的结构,但在实际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却常常出现时态错误。
2.缺乏互动: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比如,在语法练习环节,通常是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在2020年《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第4期中,王昊、任佳、刘永兵等三位老师曾在《是“以语言形式为纲”还是以“语意和形式兼顾”?——中学英语教材的语法教学活动例析》一文中指出:目前一线教师在执教语法课时,“仍难走出以语言形式为纲的传统语法教学理念”。语法学习脱离语篇,教师评价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仍停留在脱离语境的单项语法选择题,仅仅凭借这些单句语法练习对语法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和概括,这就势必导致学生虽然了解这些语法知识的形式和意义,但全然不知为何、何时使用这些目标语法,语言使用的精确度及意义表达的力度得不到彰显,学生虽然能短时间记住相应的语法规则,但终究解决不了语法的“形式一意义一使用”的统一。
梅德明、王蔷两位老师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指出,英语教学活动首先是学然后才是教,教是为学服务的,直接呈现语法规则往往扼杀了学生对目标语法的探究欲望,导致其学习过程完全依赖教师和教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
那么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应该寻求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突破呢?
首先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请大家尝试读一下这些曲谱。(停顿几秒钟)大家读懂了吗?但是我稍加变化,将生活中的节奏彩蛋融入其中,将抽象的知识回归生活,一切都会变得那么有趣、快乐,同样的方式,我们学语法就会Happily,Crazily and Successfully。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基于对《课标》要求的响应,我们在研究全国高考及各省、地州市中考试题时发现显著变革:以湖南省2024 年中考试题为例,其试卷卷面构成已全面转向情境化语篇化命题范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策略等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其中,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语言知识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
张中新老师在2021年《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探索》一文提到,语法知识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打破传统碎片化语法教学模式,将语法规则融入真实语篇语境中进行动态解析,这种融合式教学不仅赋予语法知识以交际价值,更能帮助学生在具体语篇情境中领悟语言形式与表意功能的深层关联,从而实现从“语法规则记忆”到“精准运用表达”的能力跃升,真正让语法成为支撑语篇建构与意义传达的核心工具。
接下来我将从三维快乐英语语法教学依托的理论支撑、实施路径阐述三维快乐英语语法教学重构的实践路径。
三维快乐英语语法教学重构的理论支撑一:三维动态语法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在语言使用中,语法知识是“形式一意义一使用”的统一体,与语音、词汇、语篇和语用知识紧密相连,直接影响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基于三维语法教学观,语法教学实践分为呈现语法形式,感受语法意义、操练语法和综合运用等几个步骤。《课标》中三级语法内容为:初步意识到语言使用中的语法知识是“形式一意义一使用”的统一体,明确学习语法的目的是在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了解句子的结构特征,如句子的种类、成分、语序及主谓一致;在口语和书面语篇中理解、体会所学语法的形式和表意功能;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描述、叙述和说明等。语法教学的真正意义不是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做题训练中完全掌握语法,而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用英语真实地表情达意,最终将所学语言运用到各类交际活动中。
就语法课而言,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培养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三维语法观,在理解相关主题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语法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具体主题下以语篇所设置的情境。教师应依据主题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呈现所要学习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观察、感知与归纳所要学习的目标语法的表达形式、基本意义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该语法的情境,然后整合教材中学生较为熟悉的语篇,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层次感较强且类型各异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对目标语法加以巩固。最终能够将该语法知识准确运用在具体语境中,达到更为清晰地理解他人、地道地表达自己目的,增强语篇的表意力度。
2020 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正式落地实施;2022 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也开始全面推行。至此,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育阶段的语法教学实现了无缝对接,形成了一套连贯的教育体系。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 Grammar 板块教学为例,语法教学内容如今已重新整合为 “形式”“意义”“使用” 三大板块。教材在板块设计上的这一变化,实际上也在推动教师在语法教学观念上做出相应革新。
三维快乐英语语法教学重构的理论支撑二:“快乐”教育观
教师快乐地教。金小玲老师主张教师需以积极心态设计课堂,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如自编英文歌曲、律动诗、希沃课件等,将课堂打造成充满“歌声、笑声、掌声”的互动空间。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体验。
学生快乐地学。强调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主动探索知识,通过合作竞争、创意活动(如角色扮演、实践项目)增强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中练习口语和语法,实现“乐学、勤学、善学”(Happily Crazily and Successfully)。
快乐地出成果。成果不仅体现在考试成绩,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口语表达、跨文化意识、思辨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课堂中应融入情感教育,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在“三维动态语法观” 与 “‘快乐’教育观” 这两大理论的有力支撑下,三维快乐英语语法教学的重构得以顺利推进,有效教学路径的构筑也水到渠成。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实践:
创设主题情境,助力知识激活与关联
通过精心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学生投身于学习理解类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激活过往储备的知识,并将其与当下所学建立紧密联系,进而梳理归纳语法的“形式”,为语法学习筑牢基础。
开发课程资源,推动知识温习与内化
积极开发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应用实践类活动。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得以对已学知识进行温习巩固,深入分析语法知识背后的“意义”,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对语法的理解深度。
构建思维模式,实现知识评析与创新
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迁移创新类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对已知知识进行客观评析,使其得以升华,进而对语法的“使用” 展开批判创新,切实提高语法运用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接下来,我将以“宾语从句” 这一语法知识的学习作为范例,详细阐释如何开展 “学思结合,用创为本” 的快乐语法教学模式,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一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程晓堂老师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在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中接触、体验语言,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并更好地掌握语言形式。因此语法课的教学设计也应该基于以主题意义为引领,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主题语境中主动探究所学的语法知识,并对语法的结构化知识形成体系。
我今天和各位老师分享的案例是以湖南省株洲市初高中英语衔接名师工作室骨干学员的一堂中考语法研讨课,探究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如何让学生掌握目标语法宾语从句,实现深度学习。本堂课的主题是“人与社会”,话题为“节日”。目标语法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附录4语法项目表中初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宾语从句。教师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的多个多模态语篇进行了整合,既系统地学习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宾语从句这一语法,又让学生回归到了教材。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为工作室学员所在学校的初三年级某个班级的学生。工作室成员结合本次研修的主题、学生学情,将语法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在主题语境中感知、学习和掌握宾语从句的概念;
2.掌握引导宾语从句的引导词:that, if, whether, who, when, how, where等;
3.掌握宾语从句的语序:主句+引导词+主语+谓语;
4.掌握宾语从句中的主句与从句在时态上一致的原则;
5.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地使用宾语从句,并通过设置的语篇群,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各国文化的差异,加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创设主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激活并关联已知,梳理归纳“形式”。
程晓堂老师在2013年第4期《课程.教材.教法》里的《关于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思考》一文提到:情境对有效的语法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教授语法时应包括语言形式、意义及与之相关联的社会因素和语篇语境等,为学生提供含有大量目标语结构的真实的语言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形式以及所使用的交际语境,理解其意义和功能。
鉴于此,授课教师将宾语从句的导入设置成为:即将来我校进行英语教学的外教Jeff,给学校主管外事的Michelle发来一条微信语音,表达了他迫切想来学校工作的愿望。同时,听闻中国中秋节即将来临,他表达了对中国传统佳节的浓厚兴趣,于是向Michelle发来语音短信,表达了自己的好奇之心。
课堂的导入设置成了一个多模态语篇——微信语音,教师将此段语音播放给学生听,要求学生在多模态语篇中感知语言信息,以便完成教师设置的相关任务。《课标》指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手段、平台和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跨时空的语言学习和使用机会,对创设良好学习情境、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多模态语篇微信语音内容如下:(停顿几秒)其中
1. The festival can bring people together.
2. Chinese admire the full moon with their families.
3. The story of Chang’e is touching.
这三个句子为陈述句。
1. Are the mooncakes delicious?
2. Does the festival have a long history?
3. Can I celebrate it with you?
这三个句子为一般疑问句。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
How do you like it?
What can you do on that day?
这三个句子为特殊疑问句。
这堂课,教师以“节日”为主题,将关于宾语从句的学习置于多模态语篇情境中,并以听力的形式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本堂课要学习的目标语法通过提问的形式导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活动的导引线和脚手架”,“问题的设计是有效落实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关键”,“设问要有意识的指向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着力点,体现不同的思维层级和视角”。
接下来,我们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更细致地呈现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宾语从句“形式” 的过程。
T: Now. Let's listen to a voice message on WeChat.
T: Who is the speaker? Guess.
S: Your boyfriend?
T: No. He is Jeff. He is my friend from the UK. He is going to work in our school as a foreign English teacher. What festival is mentioned in his voice message?
S2: It’s about Mid-Autumn Festival.
T: He knows nothing about it, right?
Ss: No.
T: What does he know about it?
S3: The festival can bring people together.(学生给出的句子是听力中的原句,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指向目标语法——宾语从句。)
T: He knows that the festival can bring people together.
S4: He knows that Chinese admire the full moon with their families.
S5: He knows that the story of Chang’e is touching.
教师同步在黑板上板书:
He knows ________ the festival can bring people together.
He knows ________ Chinese admire the full moon with their families.
He knows ________ the story of Chang’e is touching.
T: He wonders...
S6: Are the mooncakes delicious?
T: He wonders if the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7: He wonders if the festival has a long history.
S8: He wonders if he can celebrate the festival with you.
教师同步在黑板上板书:
He wonders _______ the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He wonders _______ the festival has a long history
He wonders _______ he can celebrate the festival with you.
T: What does he want to know about Mid-Autumn Festival?
S9: What is your favorite festival?(学生给出的句子是听力中的原句,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指向目标语法——宾语从句。)
T: He wants to know what Michelle’s favorite festival is.
S10: He wants to know how Michelle likes it.
S11: He wants to know what Michelle can do on that day.
教师同步在黑板上板书:
He wants to know ________ Michelle’s favorite festival is.
He wants to know ________ Michelle likes it.
He wants to know ________ Michelle can do on that day.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有语篇,对宾语从句基本用法进行总结,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宾语从句使用的思维导图。沈国峰老师在2017年《中小学英语教学(小学篇)》第3期《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提到,思维导图是思维的显性工具,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语篇发展的脉络,也能在概括和重组信息的过程中有效彰显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动性
该活动的设计意图是:
学习理解类活动——基于语篇:教师通过微信中的语言信息创设“即将到来的外教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很感兴趣”这一主题情境的多模态语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文化知识背景,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听、说方面的训练为主,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外教关于中秋节已知和未知的相关信息,并以宾语从句作为语言框架进行转述。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该活动设置主要目的是以旧知带出本堂课要学习的重点,《课标》指现,“在学习中激活并关联已知;从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角度关注和学习语法,发现语言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主题之间建立关联,发现认知差距,形成学习期待。
解决问题:教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从语篇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温习并巩固已知,分析内化“意义”。
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语法进行框架性地总结回顾,而且还要借助新的语言材料对所学习的语法知识进行巩固内化。本堂课应教学设计的需要,对九年级第二单元关于“节日”的相关语篇进行了改编,开发适合本堂课所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重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建立种类齐全、层次清晰、功能多样的课程资源完整体系,要避免课程资源的碎片化倾向。建立开发的课程资源的相关语言素材语篇与语篇、语篇与个人、语篇与世界的关联,探究和发现语篇的现实意义;根据所读语篇内容和所给条件,进行简单的口头或书面改编、创编。
当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宾语从句进行学习和总结后,教师需要做的便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意义的语法操练。为此,工作室全体成员经过集体备课,对九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相关的多个语篇进行了改编,重新构建了新的语篇,设计了一些有意义的语法解析操练活动:或改成基于主题语篇下的句型转换题,或语法填空题,或半控制的写作训练题等。语法教学的难点在于改编或设计符合主题,贴近生活、逻辑清晰的语法内容。
首先,教师在分析主题和各语篇关联的基础上,仍需要多收集相关话题的资源,并创造性地构建平行语境。其次,教师还需要将语法知识点巧妙地带进语篇和语境中,引导学生感知目标语法的形式、意义和应用,明晰不同用法之间的区别。
基于此,工作室骨干学员在集体备课时,设置了如下几个活动,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让学生在连续、递进的主题语境中内化宾语从句的形式,升华语法意义。
⑴基于主题,将教材语篇改编成为控制性句型转换试题。
控制性练习旨在训练语法规则,帮助学生建立目标语法形式和意义的关联匹配,增强对目标语言使用的准确程度。
Activity 1:阅读九年级教材第10页对话后,根据语篇内容将句子合并成为符合逻辑的宾语从句。
①Ben believes...
Aprilis the hottest month of the year there.
②Clara tells Ben...
There is a water festival there from April 13th to 15th.
③Ben wanders...
Is it similar to the water Festival of the Dai people in Yunnan Province?
④Clara tells Ben...
What do people go on the streets to do in Thai New Year?
⑤Ben asks Clara...
Why do they go on the streets to throw water at each other in Thai New Year.
⑥Clara tells Ben...
The new year is a time for cleaning and washing bad things.
⑵基于主题,将教材语篇改编成为半开放性语法填空题。
半开放性操练要求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更熟练地使用语法表达意义,强化语言形式与意义的整合运用。教师通过书面和口头的句型操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意义协商,关注目标语法使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Activity 2: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宾语从句连词或动词的正确形式。(根据教材第12页改编)
Tom wrote an email to Xia Yu. He asked him _______ he ________ (know) that there are two special days for parents in America. They are Mother' s Day and Father’s Day. He also told him ______ the two days are. One is on the second Sunday of May, and the other is on the third Sunday of June. What’s more, Tom told Xia Yu _______ they often do on the two days. Tom knows _______ more and more people celebrate Mother 's Day and Father's Day in China. He also wants to know _______ children over there also give the same gifts to their parents. Anyhow, Tom thinks _______ it’s a good idea to help parents to do something that they can do on the two days.
(Keys: if/whether, knew, when, what, that, if/whether, that)
该活动的设计意图之一:该活动的设计为应用实践类活动——深入语篇:教师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对九年级教材第二单元多个语篇进行了改编,让学生在分析与判断中内化如何将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问句转化成为宾语从句。通过控制型练习内化宾语从句的用法,再通过半控制型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宾语从句的引导词,如何根据上下文平衡主从两个句子的人称与时态。
该活动的设计意图之二:实践内化。这些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基于对宾语从句相关结构化知识的掌握后,开展分析、应用等维度的语言实践活动,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加深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促进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向能力转化。
3.构建思维模式,让学生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评析并升华已知,批判创新“使用”。
在进行语法学习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依托语境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语言应用中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是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基于此,我们依据本堂课的主题,将迁移创新类的活动设置成为以下内容,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目标语法恰当、准确、得体地表达意义,提升语篇的表意力度。
Activity 3:请你写一封回信,表达你希望了解一下他们国家感恩节的相关的事情。
1.你目前知道的一些信息。
2.你不知道的一些信息。(一般疑问问,特殊疑问问)
该活动的设计意图之一:该活动的设计为迁移创新类活动——超越语篇。教师通过对关于“中秋节”的语篇的梳理,让学生学习了目标语法,总结提炼了其结构。再通过对教材语篇的改编,对学生进行控制性或半控制的训练,将目标语法内化,形成了自己的能力。
该活动的设计意图之二:情境迁移。通过设置回复微信语音,让学生在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中进行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把握目标语法表达的手段和特点, 并通过分析和思辨,加深对“节日”这一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观念,多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情感、态度 和观点,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从“教”的层面,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中梳理语法形式,再通过应用实践让学生内化语法意义,最后借助迁移创新实现批判使用;对应 “学” 的过程,学生从感性认知起步,在 “做中学” 实现到理性认知的跨越,而后在 “用中学” 从理性走向实践,最终于“创中学”完成从实践到创新的升华;“评” 则贯穿其中,依次关注学生能否辨明语法形式、明晰语法意义、熟练且灵活地会使用语法,全方位助力学生语法知识与技能的提升。由此,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 “教 - 学 - 评”体系。
最后,我想谈一下三维动态语法观的育人价值。
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语法课是以主题为主线,主题语境给目标语法课赋予了生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法课在具体创设的情境中有了意义,语篇的表意功能有了力度。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完成具有思维含量的语法学习任务,变以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法概念记忆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概念建构、信息转换、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探究并建构,实现“形式—意义—使用”的有效结合,促使学生的语法知识向能力及素养循序渐进地转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也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目标。
请大家关注金小玲老师愉快英语教学工作坊微信公众号资源分享。
最后,我想我把最喜欢的金老师的一段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而开始相信了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活成一束光,绽放着所有的美好。
谢谢大家!祝大家周末愉快!
作者:罗 军
编辑:赵 敏
初审:王利亭
终审:金小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