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莹,女,201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4月参加工作,2022年取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2016年4月至2022年7月在石门寨学区初级中学任教,2022年7月至今在秦皇岛市第十三中学任教。
任教以来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2025年1月,其微课《Time tunnel-travel with Mr. Will》荣获海港区第九届微课大赛区级二等奖;2024年7月,课例《Unit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在第四届讯飞杯全国数字化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获特等奖;同年,课例《Unit1 What's the matter?Period4》被评为秦皇岛市基础教育精品课。此外,她还多次在区级教学评比中获奖,如2023年7月获海港区优质课三等奖,2021年6月获区级课外阅读教学优质课三等奖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
在教研方面,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2022年1月,其撰写的《初中英语作业创新设计之我见》获作业设计类三等奖;2021年11月,学科论文《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创新与专业成长。
教学随笔
在观摩并实践谢如意老师设计的七年级下册Unit 5《Here and Now》课件后,我对主题词汇教学与多模态资源的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使用心得:
一、情境创设生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以“全球不同城市的实时活动”为主线,通过图片、短文和问题链(自然导入主题,既贴合单元目标,又引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对比重庆、内罗毕和纽约的场景描述,学生能直观理解“here and now”的时空差异,同时激活了目标词汇(如“rush”“side by side”)。这种情境化设计避免了机械记忆,让词汇学习更具意义。
二、词汇教学分层递进,注重运用能力
课件遵循“输入-内化-输出”的梯度设计:
输入阶段:通过图文匹配(如“ride a bike”“kick a shuttlecock”)和英文释义猜词游戏,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与形象的关联,降低记忆难度。
内化阶段:填字游戏(crossword)和快速朗读任务强化拼写与发音,而短文填空则推动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词汇。
输出阶段:创意写作任务(如“Imagine a fun farm”)鼓励学生综合使用所学词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多模态资源提升课堂活力
课件融合了图片、短文、歌曲(如《Lemon Tree》的现在分词填空)、互动游戏等多种资源,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例如,通过观察公园场景图片描述人物活动(“A girl is riding a bicycle”),学生既能练习现在进行时,又能巩固动作类词汇(paint, explain, drive)。这种多模态输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记忆效率。
四、文化意识与思维培养并重
课件在语言学习中渗透文化对比(如端午节、中央公园)和批判性思维训练。例如,阅读题设计(“What are people doing in Nairobi’s markets?”)不仅检测理解能力,还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差异。最后的发散性问题更是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培养结合,呼应了核心素养目标。
五、改进建议与反思
1.可增加小组合作任务,如分角色模拟不同城市场景的对话,进一步强化口语输出。
2.部分词汇练习(如填字游戏)可借助AI工具生成动态互动版本,提升趣味性。
总之,本课件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游戏、任务驱动实现“快乐学习”,为“双减”下的高效课堂提供了优秀范例。我将借鉴其分层设计和多模态资源整合策略,优化自己的词汇教学模式。
图文:张 莹
编辑:李启荣
初审:王利亭
审核:金小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