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对教学质量要求日益提升的当下,中小学教学成果的培育与提炼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团队成员在教育研究与教学成果创作方面的能力,教育部金小玲名师工作室团队齐聚革命圣地井冈山,参加江西省教育厅组织、浙江大学承办的“国培计划”——江西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骨干成员培训班。在第二日的课程中,大家聆听了由江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江西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孙锦明教授带来的讲座《从研究到写作: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炼成的思维与表达》。
学习内容框架
一、深入剖析教育本质逻辑
孙锦明教授开篇点明教育遵循“感-思-言-行-果”的逻辑链条。当前教育存在诸多困境,学生感官体验受限,过度依赖书本知识,思维被应试教育束缚,语言输出能力因实践匮乏而薄弱。例如在英语教学中,缺乏语言环境导致输入严重受阻,这充分凸显了教育各环节协同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工作室成员深刻认识到,在日常教学中,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流程,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感官体验,打破思维禁锢,提升语言表达与实践能力,从而为取得良好教学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调教学成果输出关键
孙教授着重指出,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恶果”问题,申报书应清晰展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他引入“目的”与“手段”的哲学思辨,借助亚里士多德、恩格斯等哲学家的观点,揭示“手段”在达成“目的”过程中作为关键“居间步骤”的重要地位,警示教育者务必避免因手段不当而陷入错误。在教育策略上,倡导打破单一思维模式,合理运用“加、减、防”策略,摆脱过度依赖加法的惯性思维。同时,介绍S-T-E-A-M教育理念,鼓励跨学科融合,为拓宽学生综合素养培育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工作室成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成果的质量。
三、倡导教育方式转变
孙教授呼吁教育应从传统的“生-静”模式向“生-动”模式转变,鼓励学校与工作室积极组织师生行动,践行教学成果奖所倡导的实践导向。他强调教育目标应坚守五育并举,教育行为要实现五育融合,任何学科都应有机地融入多元育人元素,杜绝孤立教学。为了佐证这一理论,教授列举了浙江省岱山县敬业小学排球课程的成功范例。该课程在传授排球技能的同时,巧妙融入规则意识、团队协作、诚信友谊等德育内容,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充分彰显了基础教育的开放性与前瞻性,凸显了为学生未来筑牢核心能力与综合素养根基的重要性。工作室成员深受启发,思考如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设计出类似的综合性课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团队学习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金小玲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体会。大家一致认为,孙锦明教授的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大家在教育研究与教学成果打造方面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方法指导。通过对教育本质逻辑的深入理解,成员们反思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总 结
此次聆听孙锦明教授《从研究到写作: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炼成的思维与表达》的讲座,对金小玲名师工作室团队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成长机遇。它不仅丰富了团队成员的教育理论知识,更激发了大家对教育本质与创新的深入思考。在未来的教育研究与实践道路上,金小玲名师工作室团队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将所学理念与方法切实应用到教学中,努力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推动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峰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文:吴超群
编辑:李强隆
初审:王利亭
终审:金小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