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街中心小学 董瑞玲
每次作业、考试中,很多老师都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要求和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了。有些学生甚至根本没读明白题意就写,很多学生出现的错误如果认真一些是可以避免的,对此我们经常会说:“这个学生太粗心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这其实是学生缺乏审题能力造成的。
人教版教材单元多,知识点也多,练习题形式灵活多样,类型更为宽泛。学生在做题时特别容易做错题。我班学生就有不少存在这样的毛病。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小学数学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培养”,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学生做数学题的过程中,学生从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所谓“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其一是弄清题目内容,其二是理解题目列举的数量关系。每道题目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所以“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解题的根本保证,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任务,也是一项责任。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进而培养审题习惯有着重要意义。审题习惯的培养有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步骤和具体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步骤,比教给学生结论更重要。
一、强化审题意识
审题,就是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学生审题意识薄弱,不认真看题,凭着以有的套路,拿起笔就做的现象较多见。明明是求表面积的题却做成了求体积。结果是“不懂的不会做,懂的却做错”。学生如果不认真审题,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解题思路。面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和强调“审题”这一环节。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审题是分析、解答应用题的基础,而我引导学生细审题目的关键字眼,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审题计算顺序,计算方法等,强调过好“审题”这一关后,才动笔练习,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
二、优化审题方法
在审题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做到“眼看、手动”这几个要求。
一是眼看,既读明白题目要求;“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解答题目首要的环节就是读清题目要求。在实际练习中有些孩子读题只是囫囵吞枣,并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就匆忙下笔,看到数字想当然地加减乘除,这样很容易出错。如果学生仔细读一读就可以搞清楚题目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理解了题意及其数量关系就可以准确地解答出应用题。读还要与画批相结合,边读边画批,读出画批的重点字、词。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题意。在平时做题时要先留出一、两分钟让学生看题,对所做之题做到心中有数,长此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
二是手动:画出重点词、关键句。如倍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有关“谁是谁的几倍”这句话是关键句,通过分析关键句能知道谁是一倍数、谁是几倍数,从而决定用什么方法解答;在比多少的应用题教学中,有关“谁比谁多(少)几”这句话是关键句,通过分析这个关键句可以知道谁多谁少,运用什么方法解答;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是关键句,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以谁做标准,判断用什么方法解答。……这样画出关键句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又如“前3天生产了48吨水泥”和“前3天每天生产了48吨水泥”两句话,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其表达的含义,这两句话中“48吨”表示的意义不同,前者是3天生产的总数,后者是每天生产的吨数,可以将句中的“每天”画出来,就可以减少错误的出现。
三、思考是审题的关键
在读懂了题意之后,好要仔细思考,用头脑想一想,这是分析应用题的中心环节,可以运用综合法从条件出发,想一想根据已知条件还能求出什么?也可以运用分析法,从问题出发,看看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经知道的?哪些是通过已知条件间接算出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有序、落笔有据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想”,即思考,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然后进行运算。有时候,根据数据特点,通过“想”将原式结构进行分解、组合等,达到简算。计算题的审题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应用题的审题教学,在弄清每个条件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了题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启发学生动手动脑。我还习惯于提问,相邻的两个条件有无联系,它和问题有无直接关系。最后我还要询问能否看出整个应用题由哪几个简单应用题组成的。例如: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审题:这道题说的什么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题目给了几个条件?问题是什么?第一个条件是什么?第二个条件是什么?看后你能想到些什么?第三个条件是什么?看到第三个条件你又想到什么?求花气球的个数,你是怎样思考的呢?你能看出这道题中含有哪几个简单应用题吗?通过以上思考,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又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灵活解题是审题的目的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规律或计算公式。在解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不同的题目类型有不同的答题技巧和答题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各种类型题目的分析,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并让学生严格按要求书写答题。无论做什么题首先要求学生书写整洁,禁止在作业或试卷上乱涂乱画,要让学生达到这个要求非常不容易,教师要经常亲自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表扬。其次要按照思考出的答题方法专心书写,不能三心二意。不同的题目要按照不同的要求去做,做笔算时要在算式的下面列竖式,横线要用尺子画;做应用题时算式要按先后顺序列式,答案写在算式的下面或后面等,这些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规定,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还要让学生答题时要计算准确,避免把题目中的数抄错。例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首先,通过准备题使学生明确“一个数乘几可以说成把一个数扩大几倍,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乘几”; “一个数除以几可以说成把一个数缩小几倍,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
总之,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