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中国- 德育科研
德育中国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论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 张慧 发布日期:2019-07-18

东河三幼课题组  张慧

【内容摘要】挫折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如何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挫折,不被挫折打倒,变得自信勇敢。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通过定向阅读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建设的过程,了解故事书中主人公的勇敢及克服挫折的坚定,学习榜样的力量;让孩子从生活中体会挫折,让他们知道挫折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是要面对的;给孩子设计一些小小的挫折,“刁难”一下孩子,使他们在挫折面前有所作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活动  幼儿  抗挫折

现实生活中,人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特别是幼儿,由于身体和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限制,经验的缺乏,更容易遭受失败和挫折。在成人看来可能是很小的一次失败,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很大的危机和麻烦。在面对挫折时,幼儿会表现出失望退缩,不知所措,丧失兴趣和自怨自艾。因此,幼儿期的孩子必须尝试着去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提高幼儿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起,就被父母的细心呵护包围着,而新一代的年轻父母,更是懂得“爱”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在鼓励和赞美中长大。我们发现:在幼儿园中,有相当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为优先,十分在意输赢或得失。比赛、甚至游戏都不能输,输了就耍赖、不愿玩,有些孩子更是经不起一点挫折,如果他认为这项活动或任务有些困难,自己可能会做不好,就干脆放弃不做,根本连尝试的意愿都没有。班里玩抢椅子的游戏,四个人抢三把椅子,总有一个孩子会抢不到,结果没抢到椅子的孩子嚎啕大哭,怎么哄都不行。最后老师故意让他赢了一次,他才不哭了。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在意输赢,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专家认为,以幼儿气质而言,坚持度的高低决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坚持度高的孩子做什么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则绝不罢休,而且还常有点挑剔、求好的完美倾向。坚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废,或草草了事,令人觉得他不够用心或努力。另一方面,环境造就人的个性,孩子会观察与模仿父母如何处理失败与挫折,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较多地强调或者暗示凡事都要赢,孩子当然也会以此为准则。

为了改善这样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境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示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一)在日常的幼儿区域活动中我们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1、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建设的过程

在阅读区,我们会投放一些励志的绘本和故事书,老师陪孩子一起看看《狮子王》,给孩子讲讲《汤姆历险记》这样的小故事,可以用夸张的语气来描述故事中主人公遇到的苦难,同时要激励孩子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学习他们的勇敢。这些虚拟而生动的挫折方式能让孩子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让孩子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它们不能胆怯,要勇敢地面对,才能收获那份成功的喜悦。从故事中体验困难和挫折,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心理建设过程。

2、让孩子从生活中体会挫折

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新买的鞋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让孩子自己系鞋带,在一开始可能是一个“天大的”困难,但是让孩子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个困难,他就会学着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品尝失败后,再想其他办法,最后解决问题。当孩子骄傲地把小脚丫伸出来向你“炫耀”他自己系好的鞋带时,想必这份喜悦和自信是其他东西所无法取代的。

3、小小“刁难”一下孩子

除了一些自然的困难情境,我们有时候还应当刻意地“刁难”一下孩子,以此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我们不要立刻就答应,而是延迟满足,这个过程能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从而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来之不易的。在与孩子相处或游戏时,设置一些小困难,不要处处顺他的意思,让孩子初步体会人和人之间会存在摩擦,在人际交往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挫折。

(二)在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1、挫折设置难度要适中

良好的挫折教育必须建立在恰当的教育程度之上。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考虑两个因素——孩子的年龄和他的承受能力。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另外,每个孩子由于性格、环境的不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一些孩子会比较敏感,或者对某个方面的承受能力很差,我们就不应当一味地为了培养孩子的坚强而牺牲了孩子的快乐与健康。

班里美工区老师会设置一些闯关活动,让幼儿一件一件的完成作品后方可进行下一项,有一次设置了一个较难的综合粘贴画,很多孩子都没有完成,结果这些孩子表现出气馁和不开心,影响了一天的心情。后来我吸取教训,把握好难度,让孩子既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闯关成功的喜悦,也要让孩子乐于操作,使活动长期开展。

亦成是个身体较差的孩子,妈妈为了锻炼他,常常要他跑800米,这对一个6岁且身体素质较差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亦成常常跑了300米就气喘吁吁,他妈妈还要严厉地批评他,久而久之,亦成身体没见强壮,开始变得不和群,还出现了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比如打小朋友,砸家里的东西等等。

其实,就像烧菜时不能把一罐盐都倒进去一样,过于苛刻和频繁的挫折教育不但没有帮助到亦成,反而让他更加虚弱和孤僻,才会用砸东西这样的不良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家长在挫折教育中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要为孩子设置“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自己为孩子做榜样

孩子的思维很直观,周围的人和事会对孩子有深刻的影响。在挫折教育中,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家长首先就要以身作则。当你自己面对挫折时,就要从容对待,让孩子感受到你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你不妨当着孩子的面说一些给自己打气的话,别小看这几句自我鼓励哦,孩子从你身上能学到自我鼓励和平和的心态。不要对孩子过高期望。如果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心态就无法平和。而失衡的心态,势必造成家长的不理性,期望孩子完美、过人,孩子上学后,期望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如果稍稍觉得孩子哪方面不如人,就会失望,甚至气急败坏。这样的心态和要求,会使孩子异常敏感,特别害怕失败,对于竞争患得患失,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敢尝试。这样的孩子,是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的。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

在平时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比如我跟大宝下棋,有时故意让他几盘,然后跟他讲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输了不怕,只要努力,就有再胜利的机会。他对输赢偶尔还不是很淡定,输了会恼火,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挺淡然,会说:“只要努力就会再赢。”

幼儿是祖国的希望,明天的太阳,健康的孩子不仅是身体健康更是心理健康,家长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有荆棘,我们是孩子的引路人,不仅陪伴孩子,更要帮助他们成长。在他们遇到困难,迷茫的时候,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帮助孩子面对困难有勇气有信心去克服它,面对荣誉时不骄傲,继续努力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挫折不可怕,我们一起和孩子努力克服它,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著,《儿童心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陈鹤琴著,《活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