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中国- 德育科研
德育中国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浅谈如何克服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胆怯心理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贾芳 发布日期:2019-07-18

东河三幼课题组 贾芳

【内容摘要】:对于小班幼儿,区域活动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区域活动虽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很多幼儿依然存在胆怯心理。因此,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1.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活动,也被称为活动区活动或开放教育育。

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落,选择材料,决定操作的次数,在独立的活动中主动地感知和思考,建立自己表象的概念,并通过语言、动作、图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蕴含着松散性、愉悦性、顺应儿童求知天性的种种特点,是培植幼儿创造力的土壤。

2.材料投放:区域活动首先作为一种思想,发源于西方,由蒙台梭利首次提出,

后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如今,区域活动已成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活动。要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活动质量。而影响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活动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小班的孩子刚入园,虽然区域活动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是许多孩子还会对区域活动产生一种胆怯的心理,如以下几种情景就是小班老师常会见到的:

情景一:区域活动开始了,几名幼儿全部是到玩具角拿玩具枪后在一旁玩,从来不去其它活动区。

情景二:许多幼儿都很有兴趣地在玩动手区玩拼图游戏,一位幼儿走到动手区,但只是静静地在一旁观看,从来不参加游戏。

情景三:到进行区域活动的时间了,但总有几名幼儿仍坐在座位上不去活动,老师询问后,他们说:“老师,我不会。”

这是发生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几个小事例,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分析:情景一,原因可能是幼儿惧怕尝试玩新事物、新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总是选择那些比较熟悉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是有一定难度的或有挑战性的新活动。情景二,原因可能是幼儿常常因害怕、退缩而不敢亲自动物去尝试活动,害怕失败。情景三,原因可能是幼儿活动时,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害怕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出现消极的自我评价。

不难发现,幼儿的几种行为都是缺乏自信、胆怯的一种表现。自信心的培养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位哲人说:“自信心的培养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它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而胆怯、退缩,严重阻碍了自信心的树立,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自信心大约在三岁左右开始显露,因此,对于小班年龄的幼儿,帮助他们克服胆怯、树立自信心就更加重要。

针对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这些胆怯行为,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克服胆怯。

一、创设温暖、轻松的环境,激发幼儿兴趣由于教师设置的各个活动区以及为各个活动区提供的活动材料可以被看作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实际对象,被看作是幼儿教育内容的物化,因此,我们可以把活动区材料看作是幼儿主动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物质基础,幼儿的主动活动才能落到实处。活动区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能让幼儿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选择游戏,在愉快的游戏中忘却胆怯。

1、环境的新、奇。首先,活动区域的设置多为分散型,提供的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能让幼儿在视觉上感觉宽松。材料的提供要从幼儿的兴趣入物,如在感知区我们发现幼儿喜欢用喜爱的颜料在磁砖上进行涂色练习,这此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从而淡化了胆怯心理。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次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闻闻,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这时,老师只要稍加鼓励,幼儿就能克服胆怯,主动参与。如,小班的孩子充满了对家的依恋,很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喜欢学习爸爸妈妈的各种语言、动作,我们就为孩子开设了“红红的家”、“黄黄的家”等多个娃娃家,其中的摆设等都充满着家的气息,让幼儿在这一个个小“家”中把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意愿,通过这种特定的环境去实践、去满足,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材料的多、趣。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为了认识小动物,我们在饲养角进行饲养小动物、认知区设有图片、益智区进行动物分类等;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角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颜色、图形两种分类法,能力弱的幼儿则可选择一种分类法。如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总喜欢与平时要好的同伴一起游戏,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请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带领及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能力弱的幼儿的胆怯心理。

二、丰富必要的技能技巧,强化幼儿的成功体验。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幼儿对知识主动探究的能力,而不应是技能的传授。在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在教育活动中自己应处的位置——做幼儿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让幼儿在自发的探索中寻求知识,学习技能,并重视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在活动中设有不同层次的分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得到满足及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受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时,个体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能力强的幼儿在活动中能经常获得成功,而能力弱的幼儿却常遭失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参加活动产生胆怯心理。因此,帮助幼儿丰富、掌握一些技巧十分必要。如在美工区的粘彩链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让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先学习一个接一个连成直线,让幼儿感到“我也会做了”,初步体验成功,为下一步粘彩链树立信心。教师要帮助这些具有胆怯心理的幼儿体验成功,使他们初步树立信心,然后由易而难,在不断获取更大的成功中逐步消除胆怯。

幼儿阶段幼儿的心理活动富有情绪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他们在完成活动时往往受兴趣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支配,缺乏目的性,在活动过程或执行任务时容易转移活动目标,或中途遇到困难而放弃任务。所以,我们在设立学习内容时应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开始,逐渐延长活动时间,使孩子注意的坚持性不断提高,对于那些借口“不会玩”“不想玩”的幼儿而频繁变换活动内容的幼儿,我们可以采取先陪后放或先松后紧,积极表扬的方法,让他们从感兴趣的活动中逐渐过度到所有活动,提高活动的坚持性。

三、积极肯定,鼓励幼儿亲自尝试新的活动。

幼儿对成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对幼儿来采取积极肯定与鼓励的方法,能激起幼儿尝试新事物的愿望。教师作为区域活动中引导者、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欣赏者,对幼儿活动情况评价的作用应该是宏观细微的,又是客观公正的,而且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评价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幼儿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认知水平,限制了幼儿对某些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在评价幼儿活动时,应尽量从幼儿认知系统中矛盾的、不稳定的、不明确的方面加以引导,使得每一个个体的幼儿都形成正确的评价。对于小班的孩子,尤其要多积极肯定,对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能让幼儿从中感觉到“我能行”“我也会”,在不断的鼓励中获取游戏的信心,即使对有些需要努力后才能成功的游戏,幼儿也能有信心去尝试。例如,平时经常只玩积木的一位男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去“动脑筋角”玩了配对游戏,虽然在这段时间内,他只找出了一对(小兔子吃萝卜),但在活动后,他还是得到了及时的表扬。小男孩满意的笑了,回家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并且得到了妈妈的夸奖。第二天,他又去了这个活动区活动,找出了第二对、第三对……四、家长配合,帮助幼儿消除胆怯心理。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儿童的发展受着家庭、教育机构及社会三大方面的影响,对与幼儿来说,家庭的影响力更为巨大。家长的观念与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的幼儿的身心发展。家长共同配合,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寻找出引起幼儿胆怯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方法。

如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我们向家长反映:每当小朋友或老师请他的孩子到动手区游戏时,他的孩子总是摇摇头,然后就到其他活动区去活动了。后来家长反映该幼儿因不会扣纽扣,所以不去玩“给娃娃穿衣”的游戏,并提出能否让他们把活动区的娃娃带回家,由家长在家指导幼儿学习扣纽扣。家长提出的这个建议被我们采纳了。果然,第二天,那幼儿高高兴兴地来到动手区,和同伴一起玩了“给洋娃娃穿衣”的游戏,还对小朋友说:“在家我还跟爸爸妈妈比赛扣纽扣呢。”

此外,我们还建议家长平时多带孩子走亲戚、串门,或者利用休息天、空余时间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活动,鼓励孩子多和其他人接触,从而帮助幼儿克服胆怯心理,树立自信心,使他们逐步适应,并大胆地参加各项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重心地对幼儿进行观察,发现幼儿存在胆怯行为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避免胆怯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受到过多的关注,加重恐惧、紧张的心理。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逐步地、分散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胆怯的不良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何艳萍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