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中国- 德育科研
德育中国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浅谈在区域活动中小班幼儿整理能力的培养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刘婷 发布日期:2019-07-18

东河三幼课题组       刘婷

内容摘要:3—6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良好的习惯是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中形成的,幼儿期的生活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区角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隐含在区角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对于养成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十分重要,对提高于幼儿的整理能力极为有利。针对幼儿不懂得爱惜,保管和整理玩具,老师和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放手让孩子去整理。同时要利用榜样的作用,运用丰富的形式,让幼儿养成主动整理玩具的习惯。

关键词:区域活动    小班    整理能力  

3—6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逐步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而良好的习惯是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中形成的,幼儿期的生活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他们的规则意识极其淡薄,整理习惯尚未形成,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

幼儿园区角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操作、实践、体验、自主活动的空间。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主动学习。然而,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们在游戏结束后,材料凌乱摆放,有时即便将材料放在规定的位置,也是胡乱的一放就不管不问了。看到这些乱七八糟的物品,真是又气又无奈,只好自己闷头整理。因此,通过区角活动教会幼儿整理的方法,培养整理能力,不仅能使教师减轻负担,而且还能省下宝贵的研究教学时间,由此可见,幼儿整理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情景一、每次区角活动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可是活动结束后,整理环节是最令人头疼的。尤其是图书角,书被放的乱七八糟,歪的斜的,大的小的,一股脑的被扔到了书橱里,凌乱不堪。

情景二“请小朋友把玩具收好!”的话音刚落,搭建游戏的几名小朋友纷纷把手中的玩具整理好放在篮子里。然后都搬椅子走了,老师看到玩具篮子还放在桌子上就问,“这一小组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收玩具?”这时,小川停下来说,“不是我拿的。”另外也有两名幼儿跟着说,“也不是我拿的。”欣欣说,“也不是我拿的,是阔阔拿的。”听到欣欣的话后,阔阔慢慢吞吞的放下椅子走到桌子前搬走了篮子。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宝贝,一般在家里家长是什么都不会让孩子去做的,处处包办代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会用“不”去拒绝,这样,就让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就拿收拾整理玩具来说吧,在家里,孩子玩过玩具后,家长一定是不会让孩子去收拾整理的,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认为“玩玩具是我的事,收拾玩具就是大人的事了”。如何让小班幼儿养成玩了玩具后主动收拾整理玩具的好习惯呢。

一、激发内在力,增强幼儿的整理意识

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娃娃家”是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所以我在娃娃家里摆放的都是孩子们自己的物品,这样能让他们有一种自己是主人的意识。每次游戏后,我都会说“小主人们,收拾一下自己的家吧!”然后在我的带领下,幼儿先把物品进行区分,并根据标记把物品分门别类地进行摆放,看着我们自己动手塑造的清爽整洁的活动室,每个孩子脸上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二、制定规则,养成整理习惯

区角活动中的规则提示具有保障功能。它的建立和运用,保障了活动的基本进程,保障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更重要的是,规则提示帮助幼儿了解活动规则的意义,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我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尝试以标记图为载体,让小班幼儿借助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标记图,以轻松愉快的方式理解和接受活动规则。

1.确保幼儿自主、有序地进入活动区

为了让小班幼儿自主、有序地进入区域活动,我为各区域设计了趣味性很强的标记图,如“羊羊之家”“红果果乐园”等。

此外,幼儿进入各个区域活动时有一定的人数限制,一般每个区域能容纳3~4人。于是我在站立的地方用即时贴粘一对小脚印,幼儿便可站在可爱的小脚印上进行操作,小脚印站满了,幼儿没地方站了,他们也只得换其他地方玩了,这样既有趣又有效。

2.提示幼儿自觉分类和整理

在区域中,教师常常为幼儿提供很多操作材料,将材料有序放置于原地,是小班幼儿需要学会的一项规则。

众所周知,小班娃娃家里的物品特别多,我就将娃娃家的刀、碗、勺、叉、锅、煤气灶等按实物形状画成标记图,贴在自制小柜子的格子里,用彩带一一隔开,提示幼儿学会整理和摆放物品。幼儿的玩具橱、柜都有相应的玩具配对归放的图示标记,能使幼儿产生一个物品一个“家”的意识。只要将物品上的图示标记与玩具筐上的图示标记进行对应,就可以把娃娃家的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

三、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

孩子刚开始整理物品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帮倒忙”,大人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么做并鼓励孩子坚持,养成习惯。在孩子整理的过程中应多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整理过程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四、教师重身教,勤言教,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让孩子养成主动收拾整理玩具的习惯,教师就要做到,东西不能乱放,用过的教材教具要放回原处,见到地上有玩具也要主动捡起来,要保持教室的整洁干净。什么物品放在什么地方,要给孩子形成概念,时间久了,孩子就知道把物品放回原处了,如果一件物品今天放这儿,明天又放那儿,即使孩子能够主动收拾,因为不知道放哪儿也会放弃收拾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努力给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不能只做指挥者和旁观者。

现在在活动中,虽然没有乱扔玩具的现象了,但活动结束时,多数孩子总是在老师的提醒下才收拾玩具,还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不愿意去收拾,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反思,这个时候,我不应该只做旁观者,而要做以为参与者,我要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和他们一起玩,并在玩的过程中,不时的提醒他们,不能将玩具掉在地上,如果掉了要及时捡起来,在活动结束时,我也要和孩子们一起收拾,并将玩具分类放入不同的筐内。几次下来,在我的带动下,孩子们已经能够主动收拾玩具了,虽然还有个别幼儿需要提醒和督促,但我相信,这种现象会改变的。其实,无论什么活动只要老师积极参与,融入到孩子们中间,孩子们就会更加积极的配合你。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不论怎样做都要使幼儿在没有压力、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的接受教育,从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六、家园密切配合,共促幼儿好习惯。

教师与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相互讨论让孩子有序整理物品的好方法。家长要经常教育孩子把东西放置有序,使孩子养成自觉收拾东西的良好生活习惯。家长只要发现一次孩子没按规定摆放物品的行为,就立即督促孩子按规定摆放收拾好。有时因孩子乱塞乱丢而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家长先不帮孩子寻找。“惩罚”孩子感受一下不按顺序摆放的后果,然后再帮助孩子。
家长还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每天利用固定的时间,收拾整理房间,将不同的物品归类放好。在整理时可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引起孩子的注意,边收拾边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孩子理解“物归原处,有序摆放”的意义。  

总之,对小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除了采取正确、有趣、直观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各种方法来进行,还需要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随机教育,对幼儿一些不好的习惯及时指出,要求他们加以改正,这样就会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幼儿的身心进一步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沈燕 :《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整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云晓 张梅玲: 《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 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 2003 孙)

敖晓丽:  《小班幼儿整理玩具观察研究》

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