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中国- 德育科研
德育中国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研究”课题研究有感(五)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7-12

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

包头市昆区包钢四小    李小娟

【内容摘要】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突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与行为现状入手,分析当前这些孩子身上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尤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论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及其家长走出困境,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从家长、学校、社会等角度全面立体的谈一些对策,从根本上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树立良好的品行,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语】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品德   行为状况  必要性  不良 成因  改善对策  家长  学校  社会  低起点  小坡度  分阶段  分层次  良好  习惯

【主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由此也不断增加,但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其中不少孩子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素质、品质、个性发展不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缺乏正确引导,道德偏差,以及越轨和违法现象严重等等。从现状来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打工现象”将不会消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象很可能越来越普遍,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与教育状况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与行为状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跟随父辈来自农村,接受了传统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每天所见所闻所感的都是大量来自城镇的信息、规范和生活方式,然而,城镇又存在不少针对他们的人为的体制性歧视、限制。造成他们在知识上、教育上和心理上与当地学生有差距,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品德与行为的表现上也有所不同。

1、有理想追求,珍惜学习机会

他们大部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尊敬老师,对学校的活动积极参与。许多孩子的生活理想来源于改变命运的朴素动机。折射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改变自己生活处境的强烈意愿。去年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让部分外来务工子女上台发言,有一位男孩说:“爸爸妈妈早出晚归做生意很辛苦,有时还亏本,但他们还是送我去学校读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报答爸爸妈妈。”另一些孩子们说:“我喜欢学习,想多学点儿本领。爸爸妈妈说,考上大学才算有本事,才能找到好工作,才不会像他们一样没有文化,只能干又累又脏又没啥钱的工作。”……

2、有劳动意识,独立自主性强

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中许多人不得不自己的事自己做,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干。班上的外来务工子女几乎都有固定的家务劳动项目,如洗衣、做饭、洗碗、整理家务等。有的早上很早起床先帮父母推车出摊位,而后才去上学,晚上再帮父母收摊。节假日显得更忙,有时上手过秤、收钱、找零。他们在学习上靠不上父母的指导,遇到难题靠自己动脑解决占多数,遇到较大事情敢于自己拿主意的也能占半数。

3、有不良习惯,缺乏规范教育

早期形成的好习惯对今后身心发展起催化作用,早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会对今后身发心展起着巨大阻碍作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家长缺乏教育,素质较为低下,和现代城镇文明相比,他们不良习惯较多。常常会不顾红绿灯乱穿马路,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他们缺乏勤洗手、洗头、洗澡的习惯,衣服不能及时洗刷替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待人接物不够礼貌,不善言谈交往,合作意识淡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常常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也给学校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带来矫正性教育的难度。

4、有被歧视感,心怀对立情绪

说心里话,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们是很羡慕城镇生活的,但种种现实生活待遇使他们内心受到扭曲。有一次,当我问到“你羡慕城镇的孩子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时,约有半数回答“不羡慕”,其原因是:因为城镇的孩子太傲气了;因为他们看不起外地人;城镇孩子现在虽然幸福,但长大了就不一定,除非靠知识才能过得幸福,等等。很明显他们对城镇孩子的优越感和歧视态度有一种抵触。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已感觉到城镇的“精彩”似乎只是属于别人的,自己只能处于边缘的地位。

与父辈不同,他们对“不公平”更为敏感。异己的城镇文明的排斥,不公正的待遇,使他们怀着深深的自卑和不满。如此心理继续发展,势必会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很容易造成其人性的扭曲和形成反社会的人格,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

5、有失学压力,影响身心发展

外来务工人员普遍都有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因此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由于经济或其它原因,他们子女的这种权利没有多大保障,辍学和失学更是使许多孩子无法享有这最基本的权利,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自己整天忙于生计,经常流动,居无定所,带着孩子四处搬家,孩子要在不断的流动中适应新环境,结果孩子往往在一所学校就读不久又要随着家长迁移。所以转学和读书成了问题,而城镇一些学校的借读费更让一些家长望而却步。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孩子失学或无法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失学青少年时常聚在一起,四处浪荡,打群架、偷窃或上网成瘾,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孩子失学后留在家里照顾家庭,或做父母的帮手,这实际上是把这些孩子推向社会最低层,给他们一生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的必要性

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工作不仅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体现教育公平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需要。因为,他们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明天。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中小学学生结构中比较活跃的群体,加之他们对城乡两种生活环境都有切身的体验,比单纯在城镇生活或乡村生活的孩子见多识广,如果对他们进行比较好的教育,就比较容易培养成才,甚至是杰出的人才;如果教育不良,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中最不稳定的因素。相对抓好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可以对他们起到稳定剂和转化剂的作用。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看,在一种偏见和严重心理压力下长大的孩子必然难以心理健全,如果我们都能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孩子均等对待,关注他们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使他们感到在城镇有家的归属感,才能最有利于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绝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父母吃苦多,流汗多,反而收入少,反而被城镇人瞧不起,导致心理的严重失衡。这样就可能将他们推上犯罪的道路!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善对策

(一)原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城镇居民相比,他们工作辛苦、报酬低,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看电视是娱乐活动的主项。他们的子女在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明显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家长的生存状况严重制约着他们受教育的水平。

1、家长自身素质低,缺乏教育知识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他们的教养态度增加了对孩子教育的难度。他们从偏远农村来到城镇,法律意识差,家长对子女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了解不够,期望值不高,只求孩子读书识字、帮手赚钱就行。他们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他们生活范围狭窄,视野闭塞,自身榜样不佳,行为习惯差;在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均顾所不及,这些特点必然造成对子女身心发展不利的因素。不少孩子自由散漫四处游荡,城镇文明习惯学不到,却与溜冰场、游戏机室,甚至小偷小摸、结伙打架等等结下不解之缘。家庭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严重缺失,成为城镇犯罪的温床。

2、学校教育缺乏应对意识和措施

大部分学校基本上只管教学,较少关注学生的品德、行为和心理问题,更不用说科学的引导了。这样导致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就不能正常开展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了。

有些能在当地城镇上正规公立学校读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算是幸运的,但一些教师师德不高,缺乏责任心,不能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对待这些孩子,怀有偏见甚至歧视,也影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

我们看到,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转学比较频繁,教材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使他们一下子适应不了,容易导致对学习丧失兴趣,从而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因成绩、行为表现差,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可能使外来务工子女产生自卑感,不敢也不愿意与本地孩子交往,不能融入集体。有些教师对学习行为偏差的学生缺乏足够的热心和耐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又极易使他们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和厌学等情绪。

3、社会缺乏有效管理,难以提供德育资源

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些素质低下的本地人会经常鄙视甚至侮辱他们,这可能会使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极易产生自卑感和仇恨感,从小埋下仇恨社会和报复社会的种子。有些外来务工人员也会涉黄、涉赌,甚至斗殴、偷窃抢劫、敲诈勒索等,这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节省开支,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租赁条件很差的民用住宅。这些出租屋空间狭窄,生活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难以有安静的学习空间;成长环境更差,居民构成复杂,常常是黄赌毒危害较大的地区,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他们羡慕城镇人口的生活,却又无法融入其中,特别是孩子正处于成长时期,便把出入电子游戏室、看录像、吸烟等当时髦,甚至和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坏人混在一起,从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发展到冲动型抢夺和打架斗殴。

(二)矫正策略探讨:

1、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因素。素质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和收入一般相对较高。他们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也能比较积极地为孩子寻找好的学校。所以我就通过家长会的形式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有时我也定期家访,动员外来务工人员加强学习,及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充电”,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获得一份较好的收入,从经济上保障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同时,也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通过沟通交流,家长自觉地树立起了教育新观念,不仅懂得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品德教育、行为指导、学业等要点;还懂得了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成效显著,近年来,我班的外来务工子女无论在品德和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上均是效果明显的。

强调家长自身榜样的作用。家访中,我有意引导家长,如有许多务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对孩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尽管学习条件相当艰苦,但是仍然坚持刻苦学习,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是从家庭艰难的处境中获得了进取的动力,从父母身上获得了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学校教育有针对性

由于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品德行为也存在着差异。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首先是行为习惯的指导,让他们先在日常行为方面适应现代城镇生活,在此基础上开展品德教育。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只有用爱来引导感化学生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才能让孩子“亲其师,则信其道”。工作中,我首先着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矫正行为偏差的法宝。具体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培养教师的“六心”,即爱心、信心、耐心、细心、恒心、尽心。其次,强调教师对事情的处理要公正、合理。

  ①欣赏学生

教师的欣赏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老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学生,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在担任班主任时,我发现班上有一个学生喜欢看武打片,在学校里经常动手打人。一开始我束手无策,后来发现这个学生有一个爱整洁的好习惯,劳动也很积极。于是我就借此表扬了他,告诉他,这个习惯很好,但是他老爱欺负其他同学的做法很不对,如果以后能够改正,一天不欺负别人,就在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慢慢地,这个孩子真的变“乖”了,后来还被选为班级纪律委员。我认为,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和优势,至少是相对优势。所以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优势,去找到成功和自信。

  ②要有耐心

每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作为教师我时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更不会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一次家访,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是最能体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领域。相信当你用耐心等待孩子的醒悟和进步时,我们就能对孩子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最后也会多一份成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这几年来的教育实践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

  ③尊重学生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学习行为偏差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初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尊心,你如果将他们批得体无完肤,尊严和名誉扫地,可能他们就干脆来个撕破脸皮,破罐子破摔。所以,教育一个人的前提是理解他,尊重他,只有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才会信服你,亲近你。

(2)构建正确的家教模式

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为此,学校专门举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定期向民工家长传授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及成功经验。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指导家长,增强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因为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能进城镇务工的都是农村比较精明能干的一些人,他们是努力提升自己地位并勤劳勇敢的社会群体,经过点拨,他们不仅能重视家庭教育,而且会较快地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所以,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转变家长观念,增加家教知识和能力上,让他们明了仅仅务工挣钱的经营是小经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才是一本万利,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大经营”。

(3)运用合理的辅导策略和技巧

对一些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行为偏差现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式,因材施教,如个别辅导,结对帮困,走进家庭等等。学校与家长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老师及时向家长传达孩子在学校的各种信息,家长也积极地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帮助他们。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也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进行,最好从外来务工子女的闪光点出发,循序渐进,逐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2;

【2】《最令家长头疼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指导问答》,九州出版社,2009.11;

【3】《中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出版社,2004。


让我们为孩子插上爱的翅膀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四小  刘国瑞

 【摘要】:据报道,我国拥有一亿左右的农民工,随同父母进入发达地区入园的幼儿人数也在相应增长。外来务工子女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教育也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享优质、公平的教育"已成为我们共同的心声。在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同时,如何能让他们融入到城市孩子的生活中,完全从心底接受学校的教育,接受教师的指导,“爱的教育”成为了关键!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 行为习惯 子女 家庭教育 农民工 卫生习惯 爱的教育 特殊群体  

据报道,我国拥有一亿左右的农民工,随同父母进入发达地区入园的幼儿人数也在相应增长。外来务工子女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教育也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享优质、公平的教育”已成为我们共同的心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素质高低,与提升我区、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关系极大,也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稳定与发展。关心和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实施义务教育,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需要,更是国家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十分关注,相应出台了许多与当地教育待遇同等的政策,大多数是着眼于宏观的教育管理,对于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这一直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关注甚少。下面我主要就如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进行爱的教育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者在家乡出生同父母流入城镇,或者在城镇出生而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他们大多跟父辈来自农村、牧区,接受了传统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每天所见所闻所感的都是大量来自城镇的信息、规范和生活方式,然而,城镇又存在不少针对他们的人为的体制性歧视、限制。从乡村和偏远的牧区来到城镇,他们与原本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在知识上、教育上和心理上与当地的儿童有差距,因此,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品德与行为也有与其他孩子不同的特点:

1、有理想追求,珍惜学习机会。

2、有劳动意识,独立自主性强。

3、有不良习惯,缺乏规范的教育。

4、有被歧视感,心怀对立情绪。

5、有失学压力等等。

二、不良品德与行为的成因

外来务工人员往往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工作辛苦、报酬低,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看电视是娱乐活动的主项。他们的子女在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明显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家长的生存状况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受教育水平。

1、家长自身素质低,缺乏教育知识

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比较低,他们的教养态度增加了对孩子教育的难度。他们从偏远农村、牧区来到城镇,法律意识差,家长对子女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了解不够,对子女照顾不周,期望值不高,只求孩子读书识字、帮手赚钱就行。他们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的个性品德就比较差;缺乏道德修养,法制观念淡薄,对孩子动辄打骂;在教育方法上欠科学、欠恰当、有时还欠理智;有的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这些特点必然造成对子女身心发展不利的因素。他们生活范围狭窄,视野闭塞,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自身榜样不佳,行为习惯差;在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均顾所不及,不少孩子自由散漫四处游荡,城镇文明习惯学不到,却与溜冰场、游戏机室甚至小偷小摸、结伙打架等等结下不解之缘。它制约着务工子女充分享受应有的保健、卫生、关爱、教育等权利。这对孩子的心理、品德、学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严重缺失,成为城镇犯罪的温床。

2、社会缺乏有效管理,难以提供德育资源

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节省开支,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租赁条件很差的民用住宅。这些出租屋空间狭窄,生活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成长环境更差,难以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居民构成复杂,常常是黄赌毒危害较大的地区,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他们羡慕城镇人口的生活,却又无法融入其中,他们中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便把出入电子游戏室、看录像、吸烟等当时髦,甚至和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坏人混在一起,从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发展到冲动型抢夺和打架斗殴。

三、有效的解决方法——爱的教育

1、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

对于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务工人员自身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因素。家长要树立教育新观念,了解孩子成功必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支点;明了家庭教育内容,包括品德教育、行为指导、立志、学业、调节期望值等要点;还要懂得家庭教育基本原则、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务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对孩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尽管学习条件相当艰苦,但是仍然坚持刻苦学习,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是从家庭艰难的处境中获得了进取的动力,从父母身上获得了榜样的力量。

2、学校教育要有针对性

学校要增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的针对性。由于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品德行为也存在着差异。对于务工子女的教育首先应该是行为习惯的指导,让他们先在日常行为方面适应现代城镇生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优秀品德的基础,学校应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师生素质、学校条件去实事求是地进行行为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品德教育,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八荣八耻”。家长学校对于提升家长素质,促进家校沟通,保证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的及时性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教师爱的教育是关键

与其他孩子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还要关注他们放学后的去向和表现;不仅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甚至人身安全。

(1)爱的氛围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良好环境

我所教的是低年级学生,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这个阶段的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行动,因此需要有效的引导才能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我觉得,这个有效的引导就是让他们有爱的感受,从而觉得自己的行动得到赞许和认可。而氛围的营造能够使这种赞许和认可得到扩大,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应,促使他们不自觉的行动得到强化,也就提高了学习动力。相反,如果学生本来不自觉的行动受到打击,就会产生灰心丧气的感觉,学习动力就会大大下降。因此,良好的爱的氛围是完全必要的。

(2)爱的形式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必要体验

热爱学生,期望学生成才,这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特点。由于教师的个性差异,这种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在每一个教师身上又不尽相同。如果学生没有体验到教师的爱心,有时候可能会对某某老师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喜爱与学生对教师的敬爱成了相辅相成的因素,教师的赞许传到孩子们耳朵里以后,又作为教师对学生真切的爱而让学生体验到,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如此反复的良性循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3)爱的行动是学生成长的一剂良药

什么是真正的“师爱”? 有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热爱但不娇纵,尊重而不迁就,信任而不放任,严格而不苛求。本人认为,这些都是“师爱”的表现形式,“师爱”真正的本质是它的无私性和无条件性,既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去爱,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去交流,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望,鼓励他们朝着教师的期望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热爱但不娇纵,尊重而不迁就,信任而不放任,严格而不苛求”,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为了他们而苦口婆心呕心沥血,才能充分利用 “罗森塔尔效应”。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其他儿童一样,有着被爱、娱乐、活动、交友、求美等基本需要和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愿望。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有过无奈,有过徘徊,但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我深深感到,教育是一次没有尽头的爱的旅行。旅途上你边走边看,每天都会有新的感悟而变得意义非凡。于是,你就会想继续走下去,投入更多热情。这时候,这种情怀就变成了空气,没有它,你就不能呼吸。所以,我将用我的实际行动,为爱插上翅膀,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受到最好的教育,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共同关注他们的成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