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中国- 德育科研
德育中国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研究”课题研究有感四)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7-12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内蒙古 包头市 包钢四小 李俊贤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会持续增大,城镇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会不断增多。外来务工人员多是文化层次较低或没有多少文化的农(牧)民工,他们从事比较低层的工作,地位低,收入低,当地城镇居民普通存在歧视他们的倾向。他们中最突出的是义务教育问题,他们正处于接受教育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 品德与行为  规范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会持续增大,城镇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会不断增多。外来务工人员多是文化层次较低或没有多少文化的农(牧)民工,他们从事比较低层的工作,地位低,收入低,当地城镇居民普通存在歧视他们的倾向。他们中最突出的是义务教育问题,他们正处于接受教育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关心和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实施义务教育,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需要,更是国家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我班外来务工子女的品德与行为状况

我班有学生48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42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大多跟父辈来自农村、牧区,接受了传统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每天所见所闻所感的都是大量来自城镇的信息、规范和生活方式,然而,城镇又存在不少针对他们的人为的体制性歧视、限制。从乡村和偏远的牧区来到城镇,他们与原本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在知识上、教育上和心理上与当地的儿童有差距,因此,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品德与行为也有与其他孩子不同的特点。

1、有不良习惯,缺乏规范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家长缺乏教育,其素质低下,学前教育又基本空白,和现代城镇文明相比,这些儿童不良习惯较多。由于习惯了农村、牧区自然条件下没有红绿灯、垃圾筒等设施的生活,他们常常会不顾红绿灯乱穿马路,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他们缺乏勤洗手、洗头、洗澡的习惯,衣服不能及时洗刷替换;上课静不下来,坐不稳,有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待人接物不够礼貌,不善言谈交往,合作意识淡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常常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也给学校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带来矫正性教育的难度。

2、有被歧视感,心怀对立情绪

与父辈不同,他们对“不公平”更为敏感。异己的城镇文明的排斥,不公正的待遇,使他们怀着深深的自卑和不满。在这样的情势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表现出一种角色上的冲突,认同上的危机和价值的失范状态。错位的价值观,很容易混淆他们的是非标准。如果这样的心理继续发展,势必会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与对立感,而这些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非常有害的,很容易造成其人性的扭曲和形成反社会的人格,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

3、有失学压力,影响身心发展

儿童最基本的权利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外来务工人员普遍感到我就这样了,可不能把下辈子再耽误了。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由于经济或其它原因,他们子女的这种权利没有多大保障,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达标,有辍学和超龄现象,失学更是使许多孩子无法享有这最基本的权利,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二、加强务工子女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中小学学生结构中比较活跃的群体,如果教育不良,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中最不稳定的因素。相对抓好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可以对他们起到稳定剂和转化剂的作用。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看,在一种偏见和严重心理压力下长大的孩子必然难以心理健全,如果全社会都确立了接纳务工子女为城镇孩子的观念,与城镇孩子均等对待,关注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使他们感到在城镇有他们的家的归属感,才能最有利于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绝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父母吃苦多,流汗多,反而收入少,反而被城镇人瞧不起,导致心理的严重失衡。这样就可能将他们推上犯罪的道路!

三、不良品德与行为的成因及改善对策

1、原因

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比较低,他们的教养态度增加了对孩子教育的难度。他们从偏远农村、牧区来到城镇,法律意识差,家长对子女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了解不够,对子女照顾不周,期望值不高,只求孩子读书识字、帮手赚钱就行。他们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的个性品德就比较差;缺乏道德修养,法制观念淡薄,对孩子动辄打骂;在教育方法上欠科学、欠恰当、有时还欠理智;有的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这些特点必然造成对子女身心发展不利的因素。

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节省开支,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租赁条件很差的民用住宅。这些出租屋空间狭窄,生活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成长环境更差,难以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居民构成复杂,常常是黄赌毒危害较大的地区,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他们羡慕城镇人口的生活,却又无法融入其中,他们中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便把出入电子游戏室、看录像、吸烟等当时髦,甚至和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坏人混在一起,从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发展到冲动型抢夺和打架斗殴。

2、改善对策: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从课堂常规抓起,看弟子规、三字经,用传统文化熏陶教育。还建议家长购买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书籍。通过家长学校,结合家长学校的活动对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学会教育孩子。    并利用清明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中秋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使孩子们的品行方面有很大改观。现在大多数孩子们懂得: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说脏话的现象已经明显减少,上课基本能够认真听课,举手回答问题,下课能做有益游戏,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主动、自由、有兴趣阅读课外书,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我们感觉到,不仅孩子们进步飞速,家长们的素质和意识有很大提高,教子心得中写出了他们一些切身体会。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课题,我们不能就此停下脚步,一直不懈的努力下去!

参考文献: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杨玲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方法 罗枫 

外来务工子女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 潘益维 毋琦 林洁

 

用爱浇灌,用心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卫生习惯

包头市昆区  包钢四小  李美玲

内容摘要:如何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我们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这一高度加以重视和培养。

 关键词:习惯 培养 卫生 农民工 健康 重大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而一个人是否讲究卫生,不仅关系着个人,更关系着社会文明的程度,关系着社会进步的脚步,关系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达进度。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尤其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随之带来大量的子女随地入学,造成城市学校的负荷运转,而随着学生人员的增加,加之学校是个集体性的场所,学校的卫生状况就更要抓好抓严抓实。除了人数增加的原因,也因为很多农民工兄弟自身的条件因素所造成的卫生问题就更加要求我们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卫生习惯养成要注意培养,要专门培养,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我们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度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存在哪些卫生问题呢?主要是卫生意识淡薄,习惯没有养成,个人卫生做得不好。因为很多学生的家长比较忙,时间有限,一般早点都是在外面的早点摊上吃的。现在同学们吃早点带进校园的包装纸、塑料袋,塑料杯等不计其数,还有少数同学喜欢吃零食,也带进了包装袋或果皮等,虽然绝大多数同学注意了环境卫生,但也有极少数不自觉的同学随手乱扔乱丢,即使不乱扔乱丢,也给学校的垃圾桶增加了负担;不少同学公共道德意识不强,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在校园内,随地吐痰,结果在走道、教室内地面上经常出现令人作呕的痰迹;很多同学指甲长得很长,而且里面有很多灰,手指也经常脏兮兮的。不勤换内衣勤洗头,身上经常有难闻的味道,还有的同学甚至戴着“黑项圈”来学校上课,特别是在夏天,教室里的味道让师生都没法上课。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很是让人担心……

学校是个集体社会,如果一个人不讲究卫生,不仅影响了集体的形象,还很容易得传染病,传染给大家。 而我校又是一个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绝大多数的学校。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十分重要,抓好这部分学生的卫生习惯,学校整体的卫生状况即可得到很好地改善,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会进一步提升。

那么,如何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下面谈谈具体的落实措施。

一、规范要求,明确意识。我们要不停地强调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要让孩子们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自己有切身的好处。还要向他们提出明确的卫生要求。让学生明白究竟什么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卫生保健究竟要做些什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可以作为大的方面的要求,但内容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衣着干净整齐。不要到处乱坐乱挨,保持衣服的干净与整洁,勤换勤洗。

2、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每天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因此要经常洗澡洗头,保持指甲整洁卫生,这样才能及时清除身体上或头发上的细菌和灰尘。 

3、注意睡眠习惯。要按时睡觉,并且保证睡眠时间应充足,每天在九小时以上。睡眠的姿势要正确,不要俯卧,不要蒙头睡觉。

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定量进餐,定时进食,少食或不食零食,不要过多地吃甜食。要让孩子们“杂食”,不挑食。吃饭时要专心,不要看书、玩耍、说笑。

5、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在马路上吃东西,不边吃边玩,不贪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水果,生吃瓜果要洗净或消毒等。

6、注重牙齿健康。早晚要刷牙,每次饭后要漱口。刷牙方法十分重要。

7、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每月刷洗一次书包。因为书包是我们每天都要携带的,经常清洗可以清除细菌。同时,它的整洁也关系到个人的卫生面貌,背上干干净净的书包,会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8、不到医院等容易传染上疾病场所玩耍。

9、得了传染病要及时向老师报告。向老师报告后再上医院治疗。在家隔离病治疗,不要到处乱跑,以免传染给他人。

10、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随身携带纸巾或手帕,将吃过的口香糖、要吐的痰等吐在纸巾里、手帕中。时刻切记,爱护环境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责任。

11、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环境清洁卫生,才能提高身体免疫能力 。

我们可以把以上要求做的内容公示给学生,让他们照章实施。

二、践行要求,多管齐下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卫生管理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是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个人来讲,使你终生受益。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许多好习惯都尚未成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象一张白纸,等待着教育者在上面勾勒出丰富的内容。如果教育者没有用好的健康的内容,一些不好的、不健康的内容就会趁虚而入。到那时再想改变就非常困难了。正因为如此,养成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是小学养成教育的重点之一。

1为人师表 身正为范。

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重任。班主任每学期制定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通过班队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宣传教育,并定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此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

①仪表示范:老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

②语言示范: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③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循序渐进 形成训练

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如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个月着重教给他们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第二个月着重教会学生能正确地做眼保健操,注意用眼卫生。以后要逐步培养学生不乱扔纸屑、杂物的习惯。

低年级:服装整洁,书包干净,不留长发和长指甲,每天刷牙,养成刷牙习惯,不买零食,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中年级:勤换衣服洗澡,红领巾整洁,学具整齐,保持教室、公共场地卫生清洁,不留长发,经常剪指甲,随身带手巾或卫生纸控制鼻涕。

高年级:保护牙齿,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教室、公共场地卫生清洁,不留长发,勤剪指甲,服装整洁得体,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学具整齐,学会整理房间。

3严格约束 规范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课间行为的训练:看到地上的垃圾能及时捡起来,不随地吐痰、扔垃圾。个人卫生的训练:要保持指甲、手、脸、衣服要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等。

学校的卫生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学校师生素质高低的综合反映。之前同学们还存在许多不良的卫生习惯,给校园文明带来不良的影响。经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二)、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阵地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开展一系列讲卫生的主题宣传、体验活动,增加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习惯。

1、通过宣讲 提高认识

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班集体的卫生习惯状况是通过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教师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卫生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同时,让卫生习惯好的学生成为骨干,作为榜样带动卫生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校少先队大队部充分利用晨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开展以培养学生生活卫生习惯为主题的宣讲、督促活动。如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设立监督岗监督学生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开展雏鹰争章活动;进行培养学生生活卫生习惯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等。 每周进行一次卫生专题广播,内容含盖: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讲究卫生,预防各种传染病,防近视、防龋齿等。 利用广播站闭路电视在校会时间播放专题录像片《保护视力》、《做好眼保健操》、《预防龋齿》、《刷牙的正确方法》,并组织五、六年级的女同学观看《青春期卫生教育》录像片。

2、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①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主题班队活动是对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学校要求各班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以良好卫生习惯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如“爱学校,美化校园”、“讲究卫生,从自己做起”,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同美化整个校园环境联系起来,并且通过班队活动引领学生自觉地实践。

②学校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示范班级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有力地调动寝室、班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卫生认识上升为卫生行为表现。

③开展个人卫生检查

由学校负责卫生工作的教师和各班卫生委员会检查组,对各班学生进行逐个检查,结果记入《日常行为规范竞赛记分表》并成为每学年一次的文明示范班级评比的依据。进行个人卫生检查,使卫生工作细致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也利于监督、指导、查漏补缺,最终使学生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教育需要不断地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进行管理,更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齐头并进,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我校自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德育与行为指导研究》的课题以来,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卫生习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卫生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之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卫生习惯。当然进行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是心灵对心灵的耕耘,是心灵对心灵的创造。用爱浇灌,用心培养,我们定会收获一片更加广阔蔚蓝的天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