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中国- 德育科研
德育中国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研究”课题研究有感(一)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7-12

让我与你们共同成长

包头市昆区包钢四小  张博

论文摘要:《语感论》上说:“作为心灵,教师未必比学生高尚;作为人,教师未必比学生高贵;作为读、写、听、说中的语言主体,教师也未必比学生高明……”很多人,尤其是很多教师,对于此话虽不敢有批判,却也总在心中忿忿不平。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如这也未必,那也未必,教师的威严何在?怎么能教好学生?身为一名教师的我,在经历一次品德教育的课题研究之后,对此话有了深刻的感悟:孩子,有如清澈的甘泉,更似无华的璞玉,如果我们身为教师能够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以足够的信心,相信每一块璞玉都可以雕成一尊佛,尽最大的可能去做可能最无用的事,并且无怨无悔,那么,教育的真谛则再无需苍白的语言去诠释。

随着包头市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布局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外来工、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同时,这些外来务工者拖家带口,形成家庭化的流动。至此,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凸显出来。我们学校近些年的学生来源也受此影响。这些孩子自由散漫、难以约束,道德习惯没有形成,不良习惯却比比皆是。孩子们之间争斗不断,家长们之间争吵不休、告状不止,搞得班级状况百出,学校里的德育建设成为了最让老师们头疼的事。2013年12月,我校决定申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研究”这一课题。

这一课题的开题初,我所带的班级正好讲到了一篇课文,叫《浅水洼里的小鱼》,之前也很多遍的讲过此文,却没有太深的感悟,这一次正巧我看到《中国教育报》中一篇佛家对此文的解读,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破烂的摊子太大,素质低的学生太多而抱怨,而放弃,又总是在“我能改变什么?”“我的能力有限”等想法中挣扎。这篇课文中的孩子却用他纯净的心灵,纯粹而简单的行为感染了我。面对被潮水卷到沙滩上被困的小鱼,大人觉得改变不了现状,所以无动于衷,任由这些小鱼慢慢干死,但小男孩却在执意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的把它们扔回大海。对于世界来说,你只改变了一个小小的个体,但是对于个体来说,你却改变了他的整个世界。我决心把这个课题认真地好好的开展下去。

在孩子眼中,大人最擅长的就是说教,说得多了,听得烦了,也就没有心思去做了。所以,我决定先从“少说多做”开始。

一、 文明礼仪我先行。

来到学校门口,如果我遇见了你,我会首先露出微笑,领着你

的小手一同走进校园;当你帮助了我(帮我捡起了物品、帮我接了一杯水、帮我把作业本抱回了办公室……)我会感激地对你说“谢谢”;当我不小心碰掉了你的书本、不小心踩了你的脚丫,我会急忙说声“对不起”;当然,如果你不小心弄脏了我的衣服、碰掉了我的皮包,听着你紧张地道歉,我会轻轻地告诉你“没关系”……

我愿意学着做一个大智若愚的班主任,和你们重新一起成长。

二、 学习国学,触碰闪光的心灵。

从2013年12月开始,我们班开展了国学诵读活动。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每天早晨孩子们到了班级就开始自觉地诵读。一学年下来,我们背诵了《弟子规》全文,《朱子治家格言》全文,《孝经》第一、二、三章。孩子们完全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完成的,并且开展了“诵读比赛”、“给家长背经典”等活动。家长们参与完活动之后,写下了真挚的活动反馈留言,我把家长们写的反馈留言读给孩子们听,从留言中,孩子真切的体会到了自己地些许进步给家长带来的感动,同时也因此活动给家长当上了“老师”,教家长学国学。在这一学、一赛、一教的过程中,国学的精髓自然也学得一二。

三、对孩子而言,奖惩是必要的。

孩子终归是孩子,他们有着被认可的需求,希望得到小小的奖励来激励自己继续向前,尽管在你看来,这小小的奖励微不足道。如果我们要用一个成年人的眼光来看他,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那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开展课题以来,我们还搞了一个特色活动,就是“小脚丫”足迹。这项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积分”和“兑奖”。积分的项目有很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能得分的。为了满足不同特点的孩子需求,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得分,只要你愿意努力去改变自己,不管哪一方面都会得到不同分值的积分。比如:学习上,每一天的作业100分可得到1分,100+笑脸,说明既正确又工整,得2分。每次的生字听写、计算题测试等等,不同的分数段有不同的积分,有进步的同学也可得积分。每当学校有活动要求自愿参加时,参加的同学也可以根据完成质量得到不同的积分,慢慢的,连那些不爱动手动脑的孩子也动起来了。纪律卫生以及道德品质、体育锻炼等方面就更多了,同学们都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各科课代表、学习组长、卫生组长、连眼保健操管理员都要有资格为自己的组员争取更多的积分。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不仅慢慢乐于严格要求自己了,也学会了去看别人的优点,去发现事物美的本质。同学们之间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关系融洽了,思想品质提升了。那么“兑奖”又是什么呢?每个周末,我专门抽出一节课来进行兑奖。我们的奖品很丰富:从QQ糖、巧克力豆到话梅糖到脆香米。到达一定的分值还有附加奖品:喊队一天到三天不等、领读一次到一天不等,站在讲台上听大家对你的称赞……5分即够兑换资格,120分封顶。这项活动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当你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受到惩罚,犯一次罚分,犯两次就罚用自己的压岁钱为班级购买奖品)。在这项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对自己的行为习惯有了有意识的约束,也从中有了一个新的收获——学会了分享。有很多各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孩子每周都能得到很多积分,他们拿50分却不兑换相应的奖品,却要换十个5分的奖品,问其原因,原来是要拿回家与家人分享。有的孩子因为得到了附加奖品,而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喊队的资格;还有的很享受站在讲台上听大家对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大加赞赏……

课题开展一年来,我们还在学校政教处的领导下开展了许许多多的德育教育活动:“三八”节、清明节、母亲节……孩子们做的手抄报份份精美;中秋节为家长亲手制作“爱心卡”,并双手为长辈奉上,鞠躬深表感恩;劳动节为父母收拾家、做饭,体会父母的辛苦付出。

在刚刚开完的校运动会上,孩子们的表现真正体现出了课题一年来的成果:赛场上的运动员们互相鼓励,尽自己所能,4×400米接力赛上场前,他们八个人把手搭在一起,喊着“加油、必胜!”表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更体现出了团结的精神,最终男女双双夺冠,我们班的总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再看观众队伍中,因为早晨天气突变,昨天还穿半袖,今晨已需棉衣,有个别离家近的家长给孩子送来了棉衣。再看孩子们,三三两两的挤在一起,一件棉衣两个人披、三个人搭,副班长脱下自己的棉衣给瘦小的同学,班长上前给同学们掖好……所有这些,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不再自由散漫,不再难以约束,不再互相争斗。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一群曾经令人头疼的孩子——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在悄然改变,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家人,改变了我。我越来越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语感论》上说:“作为心灵,教师未必比学生高尚;作为人,教师未必比学生高贵;作为读、写、听、说中的语言主体,教师也未必比学生高明……”很多人,尤其是很多教师,对于此话虽不敢有批判,却也总在心中忿忿不平。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如这也未必,那也未必,教师的威严何在?怎么能教好学生?身为一名教师的我,在经历这次品德教育的课题研究之后,对此话有了深刻的感悟:孩子,有如清澈的甘泉,更似无华的璞玉,如果我们身为教师能够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以足够的信心,相信每一块璞玉都可以雕成一尊佛,尽最大的可能去做可能最无用的事,并且无怨无悔,那么,教育的真谛则再无需苍白的语言去诠释。

这是一次成功的课题研究,让我又一次体会了教师之爱的伟大。教师之爱应该是怎样的?应该细腻敏感,充满欣赏和温暖。当面对那些笨拙的、令人想恼怒的孩子,我们可以想想一幅画面,用席慕容的诗歌来安慰自己:孩子端着一杯牛奶,摇摇晃晃地走来,像草叶上的小露珠……

参考文献:语文教育新论丛书《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人民日报》网络版

韩进之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

 

如何读懂务工子女中的“差生”

包头市昆区包钢四小 孔丽娜

论文摘要:

一 如何面对“差生”

二 让每一个孩子充满自信

三 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

四 品德教育不容忽视

正文内容:

在学校里,有一批数量及其庞大的“特殊儿童”,他们因父母工作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其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正因如此,外来务工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那么如何对这样一批特殊的群体进行恰当的教育,让这些“流动”的“花朵”健康成长呢?我们应该如何读懂这些成长环境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呢?

一 如何面对“差生”

我们所谓的“差生”,大都是指在学习成绩上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生的学生,但务工子女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学习成绩跟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背景,父母所受教育状况等息息相关,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们的态度往往是严厉斥责,痛其不才,怒其不争,同学们往往对他们也横眉冷对,嗤之以鼻。所以,他们的在校生活往往都是痛并学习着。可是,这一切,又怎么能是他们自身所能决定的呢?

在我所管理的班级里,就有这么几个“问题学生”,因为父母长期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成长,而孩子也因为不受家长的管制,经常用各种理由不写作业,上课不能够专心听讲,老师一问三不知,成绩比别的同学落下一大截。为此,我经常对这几个孩子单独辅导,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但效果却微乎其微。当我静下心来,慢慢了解到这几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后,才逐渐醒悟到,孩子们成绩不理想,各有其原因:

学生小a,据说从学前班开始就因为学不会简单的知识常常被老师批评,因此,从一上学便表现出跟别的孩子明显不一样,大家学完的课文,他连读都不会读,最基本的加减法,他掰着手指头都能算错。当我向其父母了解后,才知道,孩子的从小因为体弱多病,幼儿园基本没上过,直接上学前班学习比较系统的基础知识,中间没有任何知识的衔接。再加上父母一起开小饭馆做生意,从早忙到晚,疏忽了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便比别的孩子越落越远。

学生b,不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生活不够独立,经常丢三落四,了解后才发现,孩子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地打工,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不识字,在生活上又对孩子溺爱过度,因此,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学生c,回族,父母不认识汉字,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平时忙于小生意,又无暇看管孩子的学习,以致孩子对语文的学习缺乏敏感度,经常地,全班学完了一篇课文,他竟然连字还认不全……

看来,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有些事情,他们却无法选择,也无力决定。如果,我们能够细心去了解这一切的话,难道还忍心责备他们吗?

所以,作为班主任,请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更要有耐心地面对个别“差生”的不足,找到孩子“差”的根源,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 让每一个孩子充满自信

自信,永远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前进的最有利的武器。

前段时间,有个刚参加工作时教过的一个学生回来看望我,他颇有感触地说了一段话,让我至今都难以忘记:

“老师,我上小学的时候,从来都没觉得自己因为成绩不好就是差生,大概就是因为您经常对我的鼓励让我充满了自信。即便我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分数低被同学们瞧不起,被老师批评,父母因为到处打工更是没有时间关注我的学习,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初中毕业后我还自费读了中专,大专,直到现在,我还凭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所以,老师,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谢您,在我曾经是个差生的时候,在连父母都无暇关注我的时候,是您,让我不自卑不自弃”。

在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小学老师的教育评价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竟然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所以,无论孩子们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有着怎样复杂的成长经历,作为教育者,请不要吝啬我们对学生的鼓励吧,老师不经意的几句积极的话语,往往都能够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巨大动力。

三 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

美国小说家欧亨利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只有当我们接受孩子们的个别差异,我们才能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并且有耐心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学生b,学习成绩虽然不够理想,但却是一个非常热心的孩子。班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积极地帮助大家想办法解决。班里的饮用水喝完了,他帮着去打。班里的拖布坏了,他尝试去修好。墙上的钉子掉了,不用老师提醒,自己去后勤借了锤子,把钉子重新钉上。为了鼓励这个孩子,在上个月,我特地给他评了昆区级的“环保小卫士”。

没想到,自那以后,孩子变得跟以前越来越不一样了,往常生活不能自立的他,座位底下的废纸经常被他捡得干干净净,上课的时候总是坐得端端正正,不写家庭作业的次数越来越少,他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给我打来电话:“老师,真的太感谢你了。我们家孩子学习这么不好,您不批评他,反而给他这么大的奖励,孩子回家后都激动得哭了,说以后一定要更努力地表现。这一张奖状,也让我们做家长的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原来我的孩子也有优秀的一面……”这位家长,说着说着,声音竟也有些哽咽……

其实,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差”,除了他们的自身表现外,与来自教师和家长的评价也有着莫大的联系。当教师和家长不断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赏识,让他们获得自信,那么,所有的“差”都可以迎刃而解。

四 品德教育不容忽视

孩子们学习上“差”一些,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方法去解决,但,如果孩子在品德上出现一些问题,那么,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上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d,由于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比较忽视,热心打牌,甚至有时候因为打麻将彻夜不归,最后,竟然把孩子长期放在托管班,不闻不问。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身上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据同学们反映,小d经常在垃圾堆里捡出被同学们丢弃的未吃完的小零食吃,经常把小玩具带到学校里来,有时甚至偷托管班同学的零花钱。

有一次,上完体育课的同学们回到班级,发现自己的一些学习用品不见了,作为班主任的我,问了半天,却没有任何线索。正在这时,同桌女生看到学生d的书包鼓鼓的,于是,我试探性地打开了他的书包,发现同学们丢失的三角板,彩笔,橡皮泥竟然都被装在里面。我怒气冲冲地质问他:“你为什么要拿同学们的东西?”孩子深深低下了头,没有任何解释和表情,于是,我开始语重心长地给他讲道理:“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便拿,你要是没有,可以让家长买。”

这时,孩子竟然呜呜地哭了:“老师,我妈不给我买。我爸要跟我妈离婚,我妈说我归我爸管。可是,我爸在外地,我打了几次电话都没人接……”

看着幼小的孩子无助地哭泣,我的心里难过极了。孩子犯下的错,到底该由谁承担?身为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作为教师,我又怎能袖手旁观?

于是,我联系到了孩子的父母,告诉了他们孩子的在校表现,并一再强调,孩子的品德教育必须要重视起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做父母必须履行的指责。

除了让家长充分重视孩子的成长,我还密切关注孩子平时的行为,抓住他身上的“闪光点”在班级进行表扬,以帮助他在同学们面前树立正面形象,增强自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理想不应当是被阉割的,失去肉体的抽象的东西,而应当是完整的,实在的,全面的完善的,有教养的人。”如果,我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那么,我们的班级里将不会再有“差生”,只有“差异”。如果,我们用发自内心的关爱去了解每一位学生,那么,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那么纯真而美好,只有当我们蹲下来,用心聆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我们才能够真正读懂他们那颗向善的心。

参考文献:

1《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民主与教育》(李镇西著 漓江出版社)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