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中国- 德育科研
德育中国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生本德育课程:小青龙快乐体验营”的实践研究成果总结报告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7-09

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中心小学   刘长全   钟磊  

 内容摘要:

房山青龙湖中心校地处青龙湖镇,是一所普通乡属中心小学,下辖南四位、大苑村两所完小。它位于良乡卫星城的西北,服务于周边20余个自然村。

为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房山青龙湖中心校以“做最好的自己”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生本德育”这一核心,构建了“生本德育课程:小青龙快乐体验营”体系。结合地域、学校、学生的实际,建立了主题实践类、科技素养类、科学拓展类、艺术修养类、身心健康类、交往合作类等课程。“小青龙快乐体验营”下设若干分营,分别在市、区、校级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进行课程教学,使各分营管理动态化、常态化。学生在实践交往中学会合作,在实践体验中享受快乐,在实践拓展中健康成长,成为具有好习惯、强自信、乐学习、健身心的最好学生。此项成果2013年荣获北京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4月在两奖成果推广会上学校作大会发言。

主题词:生本德育   课程   小青龙快乐体验营   实践研究   

正文: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我校基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为引领,为形成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办学特色,建设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体系。为此,我校围绕“生本德育”这一核心,确立了“如何把教科书以外的社会资源转化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何使社会资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如何创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作为研究方向。基于以上思考,我校依托地域优势,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生本德育课程:小青龙快乐体验营”的实践研究。

核心概念界定

生本德育:是以学生生命为本的德育。提倡“做最好的自己”,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展示学生生命价值。

小青龙快乐体验营:因学校地处青龙湖镇,故将学生比喻成小青龙。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课堂,开发并实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体验课程,让开放的大课堂成为学生快乐驻扎的营地。

二、研究目标

通过生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学相长,学生在实践交往中学会合作,在实践体验中享受快乐,在实践拓展中健康成长,成为具有好习惯、强自信、乐学习、健身心的最好学生。同时教师得到充分的发展,家长和孩子一起收获希望。

三、研究内容

深入考察市、区、校级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以动态的思维方式,发掘社会大课堂各资源单位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实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对接。把资源单位的地域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转化为教科书以外的重要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经验。

四、研究过程与实施策略

㈠研磨探索阶段:缜密规划,明确思路。召开干部会、教师会,与资源单位座谈,向师生、家长调查访问,围绕机制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积极探索研究,集结各方面力量,全方位互动,确定了“生本德育课程:小青龙快乐体验营”的实施路径。

㈡践行实施阶段:多维推进,立体构筑。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参与社会实践的角度也不同。通过对现有地域环境、三级课程的构建、学生发展需求的研究,明确学生需要的课程资源范围,进行生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小青龙快乐体验营下设若干分营课程,主要有主题实践类、科技素养类、科学拓展类、艺术修养类、身心健康类、交往合作类等课程,多维度、多层面让学生参与。课程分别在市级资源单位青龙湖水上游乐园、区级资源单位66150、66312部队和校级资源单位实施。同时开展“小手拉大手,走进体验营”,把课程延伸到家庭、辐射到社区。真正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大课堂。

㈢深化推广阶段:拓展延伸,辐射推动。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制定了《小青龙快乐体验营课程体系》,编辑《小青龙快乐体验营章程》、《小青龙快乐体验营辅导手册》、《小青龙快乐体验营营员手册》和实验用书《我爱青龙湖》。该项成果多次进行大会交流和成果展示,得到专家、领导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在北京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建设、房山区心理健康、学生评价工作上起到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并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研究成果分析

㈠建构了“生本德育课程:小青龙快乐体验营”课程体系。

历经四年的研究,我校建构了如下生本德育课程育人体系:

5d240ce51e3dd.jpg

㈡完善了“生本德育课程:小青龙快乐体验营”课程内容设置。

在践行实施阶段,“哪些课程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哪些课程是学生喜欢的?哪些课程是适合学生发展的”等问题,一直出现在团队研究推进中。几经摸索、实践,与师生、家长、资源单位座谈,围绕生本德育六大类课程作了如下定位:与学生实际的需求对接、与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行为对接、与学校德育工作对接、与教师育人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对接、与家长的诉求愿景对接。经过认真筛选梳理,完善确定了各分营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位与呈现,体现了内容的具体性、可行性、完整性、渐进性。

㈢建立了生本德育课程管理体系。

小青龙快乐体验营设有章程、徽章、营旗、形象标志、课程活动制度。其中一、二年级学生为预备营员,三至六为体验营正式营员。每学年第一学期,吸收三年级新营员入营,举行入营仪式。小青龙快乐体验营下设若干分营课程,在校内、校外固定时间开展课程教学,每双周一次。《小青龙快乐体验营辅导手册》记录下辅导教师指导、实践的全过程。《小青龙快乐体验营营员手册》记录学生实践过程的感想和收获,家长分享板块也列入其中。因管理机制科学,各分营呈现出课程管理动态化,教学活动常态化的态势。每月集中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更为探讨生本德育课程研究中新思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平台。

㈣形成了生本德育课程评价方式。

依照体验营章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要采取三种评价方式:一是自我评价。学生根据实践体验过程中的自我表现及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价,以笑脸等形式填写于《评价手册》中;二是共同评价。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以沙龙屋评价课的形式进行轻松快乐的评价;三是个性评价。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评价,颁发“小青龙形象大使”奖章。

六、研究特色与创新

㈠探索多维度学生体验途径。充实了国家课程,完善了地方课程,开发了校本课程。课程既关注学生个性需求,又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突出实践体验特点,体现充分尊重依靠学生。

㈡构建生本德育课程体系。体现课程建设目标和培养目标,做到点面相结合、个别与全体相结合、课程之间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培养链系。

㈢形成长效良性运行机制。完整的操作程序,完善的制度保障,完备的物质资金,确保生本德育课程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中有效运转,并不断完善。

㈣建立发展目标多元评价。不同方式、不同角度、不同参与者的评价,注重了学生参与过程,突出了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凸显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实现了评价目标的多元。

㈤促进大健康理念的树立。关注学生常态心理表现,关爱学生心理成长过程,坚持教师专业心理辅导,大健康理念得到师生广泛认可,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㈥推动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教师团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实施,师生共同实践体验,丰富了实践经验,磨练了实践技能,助推了教师专业成长。

㈦彰显了生本文化特色。生本德育课程研究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了学校办学理念,形成了人人生本、处处生本的局面,文化建设更具有生本特色。

㈧编辑了实验用书《我爱青龙湖》。结合家乡教育资源,通过“找一找、认一认、做一做”等板块,突出课程实践体验性。开设体验营的形象标志青青、龙龙的“青青小论坛”和“龙龙小调查”,引领孩子们主动探究学习。

七、研究成效

㈠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通过生本德育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增强了爱学习、想学习、会学习的意识,为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形成了“兴趣——喜爱——完善——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

㈡教师育人水平明显提升。

生本德育课程推动了教师德育实施能力的提升。在不断地实践、研究、积累、反思中,我校教师的育人意识不断增强,具体表现在师德素质水平、业务水平、学生管理水平等方面。

㈢学校综合育人特色凸显。通过生本德育课程研究,明显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该项成果多次进行大会交流和成果展示,得到专家、领导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在北京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建设、心理健康、学生评价工作上起到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

㈣家校关系更加和谐。小青龙快乐体验营成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措施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更可喜的是课程建设也对家长产生了影响。家教由关心学习式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式。

八、反思与展望

“生本德育课程:小青龙快乐体验营”的实践研究,创新了德育的形式,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有效践行了素质教育本土化、特色化的实施,让学校育人更具系统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如学生所说的:“我们实践!我们健康!我们快乐!”

但我们还需清醒的认识到,生本德育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完善,如课程辅助教学资源的配备、三级课程的科学整合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开拓创新,再接再厉!

2015年9月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