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正高特级引领工作室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虞大明 - 脚踏实地,跬步前行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虞大明 发布日期:2019-05-20

一、工作室全家福

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成立于2012年9月,是首批崇文在职特级教师挂帅的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的目的是要发挥名师优势,全面提升崇文语文骨干教师教学研究力、实践力、反思力,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每年教师节前夕,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工作室报名,经导师和徒弟的双向选择成立工作室。目前,工作室由六位成员组成。导师虞大明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是工作室的CEO,负责全面设计工作室研究方向,开发研究内容,引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汪玥老师为工作室组长,负责工作室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协调专业学习活动的各项事宜。组员为孟君老师、程小英老师、张亮老师、吕娟老师。五位教师均为崇文语文骨干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勤奋刻苦,对小学语文有深厚的感情,对专业发展有强烈的诉求。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室重点研究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的课堂教学,组员均来自学校中高年级。工作室成立以来,以理论先行、实践跟进、文化积淀为特色,积极建构三位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以略读课文教学为抓手,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及课堂教学水平,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工作室成员已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教学展示活动中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受到广泛好评。

二、工作室的行动计划

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室以学年为单位制定行动计划,通过两个学期分步达成研究目标,体现循序渐进的研究特点。每个学期的第一次活动,工作室成员都会在导师虞大明的带领下讨论确定学期研究主题,力求使工作室的研究具有向心力,提升骨干教师教学研究力。例如2014学年,工作室的研究主题是“以总结、梳理、出版略读课文教学研究成果为核心任务,总结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论、模式及教学策略;梳理略读课文教学的关键点及教师作为;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形成教学案例。”学员们的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教学反思都以“略读课文教学”为核心展开,研究有抓手,发展有落点。

坚持理论先行、实践跟进、文化积淀的发展理念是工作室一贯特色。每个学期每位学员要重点研读一本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做详细的读书笔记,工作室定期举行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读书感受,碰撞观点思维。每次评课交流前,都有一位学员进行文章导读,共同聚焦小学语文热点问题。2014学年,工作室将理论书籍的研读与文章导读的重点放在略读课文教学上,为学员的实践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014学年,撰写略读课文教学书稿是工作室行动计划的重中之重。工作室学员们充分认识到本次研究并非从零起点开始。认真收集、整理导师及学习伙伴已有课堂教学实践的相关成果,为例证研究观点所用。各学员在导师的引领下,结合前期略读课文教学实践,积极撰写略读课文教学案例。每位学员重点负责“教师作为”中的两项内容,本学年就以此项内容为研究重点,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及微课题研究,并做到边实践、边研究、边整理。每隔一个月左右,工作室要进行案例交流活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2014学年第二学期工作室就开展了三到四次主题沙龙活动,都围绕“略读课文教学案例讨论”展开,在探究、讨论中不断提升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论认识。

工作室重视教学的实践跟进,将提升学员课堂教学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每学期开学初,每位学员根据研究侧重点确定课堂教学内容。除理论学习以外,工作室的主体活动就是课堂实践。每位学员需要上两次课,第一次上课后,成员在导师引领下评课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二次上课则为教学跟进,学员要尽力体现研究共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每学期结束时,学员将开发的课例梳理成教学案例,并刻制教学光盘,以物化形式记录专业成长足迹,同时也为专业发展积累鲜活的实践资料。

如,2014学年第一学期,汪玥老师执教《好汉查理》,孟君老师执教《全神贯注》,吕娟老师执教《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程小英老师执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张亮老师执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每一堂课的认真打磨都为研究略读课文教学积累了实践经验。学员们还以这些课例为基础,总结梳理出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的若干作为,真正以实践带动理论研究。张亮老师以略读课文预习单的设计为视角,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预习作业设计展开理论思考,从预习单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制定,课堂反馈对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吕娟老师以略读课文教学内容的取舍为切入点,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例,提炼出“大步浏览、重点突破”的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孟君老师则以课例研究关注学生圈画批注能力的培养,汪玥老师关注略读课文教学的情趣性,程小英老师聚焦略读课文读写结合价值的探索。以课促研,以研带课已经成为工作室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锤炼学员课堂教学水平,推广、分享略读课文教学经验,工作室每学期的行动计划都会安排1-2次教学联谊活动。走进宁波骆驼中心小学、塘栖二小、崇贤一小、萧山河庄小学,学员们以教学联谊为平台开展课堂教学精磨,对略读课文教学有了全面的认识。以2014学年第二学期为例,崇文春假教学联谊活动与萧山河庄小学联手开展,汪玥执教的《刷子李》,张亮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吕娟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给与会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教学理念冲击。

导师虞大明老师一直认为“会生活的老师教学才会生动,有文化积淀的老师课堂才会厚实”。因此,每学年工作室行动计划都会包含有效促进学员文化提升的学习内容。我们会走进剧场,观看话剧,寻找文艺青年的感觉。全体工作室学员在导师的带领下走进红星剧院,观看话剧《驴得水》,体验乡村教师五味杂陈的现实生活。我们会拿起文学作品,徜徉在文学温馨的世界中,用文字浸润自己。《中国哲学简史》《先生》《苏东坡传》《爱的教育》,这些文学作品丰富了学员们的心灵世界,丰厚了学员们的文化积淀。

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均是有10年以上教龄的骨干教师,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习行动就是要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激发学员的行动研究力,为实践研究赋予理论色彩,以理论研究促进教学专业发展。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习驱赶走了学员们的职业倦怠,促使学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语文教学,以研究的姿态审视小学语文。行动计划三位一体的设计,从多个角度塑造学员的专业成长,为学员的专业腾飞搭建了起飞的舞台。

三、工作室的特色活动

(一)文章导读:关注教学热点,引领自主阅读

在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虞大明老师非常注重学员们的自主阅读研修,他认为阅读是促进学员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而每周活动时的文章导读,就是自主阅读研修的延伸活动。

在文章导读开始前,导读的学员事先选择好一篇文章,分发给大家,所有学员进行自主阅读,然后由导读的学员先进行深入的导读,围绕文章,所有的学员进行讨论和分享。导师虞大明在大家的分享讨论基础上来点评总结,帮助大家深入理解文章。

这次的导读是由汪玥老师做的。汪老师担任了杭州市课题《小学语文文体教学的研究》,在课题研究中,他读到了一篇很有感触的文章《借鉴PISA实施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测评》。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语文考试中,因为没有建构起明晰的阅读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使评价具有经验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影响了阅读素养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也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更影响着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阅读素养测评有着非常系统、明确的评价框架设计和具体的操作规划,使阅读测评有目标可依,也为准确地评价学生以及把握教学的深浅提供了依据。而《课标》中提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这恰好与PISA阅读测评注重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这三方面能力吻合。《课标》也首次对“略读”和“浏览”的能力提出评价目标,即“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也正是PISA阅读素养测试中的重要精神。基于此,我们应该尝试在小学语文测试命题中引入PISA测评方法,尝试用PISA的测评方法来改变命题方式,让我们在评价上从单一走向多维,从评价内容到凸显能力,在评价标准上重视分层评价。这是一篇关注当前研究热点的文章,文章很有实用性,也很有新意,老师们读完后都非常有收获。

围绕这篇文章,大家纷纷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学员们认为,PISA的测试方法是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检测。当前很多的阅读测试题,只考察了内容,而没有真正着眼能力的测查,这样容易使学生陷入题海战术,通过测试也反映不出学生真正的阅读水平。关注PISA测试,能够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加注重评价方法,利用好评价工具来改进教学。

导师虞大明引导学员们继续讨论,那么具体的题型对应哪一级的阅读能力,大家要心中有数。学员们围绕导师的问题讨论,探讨了阅读能力模型下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做出评价、创意运用等四个维度相对应的阅读测试题型。比如第一、二学段重点考察获取信息和形成解释两种能力,相对应的摘录词句、复述、陈述文本中的相关信息,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概括文本的大意、领悟表达方法是属于这两个层级的考察题型。而第三学段,应该让学生尝试在阅读后做出评价和创意运用上下功夫。如:对文本中人物行为、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判断和评析。在理解文本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提出文章的新写法等等。通过导师的点拨,学员们对PISA测试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落地有了新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要在平时的阅读和测试中进行实践。

像这样的文章导读活动,工作室每次活动都要按惯例进行。学员们围绕自己的课题研究、阅读教学研究点、关注的语文教学热点选择文章。杭州市小学语文“微课”进课堂的实践研究以来,程小英老师就向大家推荐了杭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刘荣华老师的《小学语文微课的价值、研制与使用》一文。大家学习了“微课”的类型,探讨了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通过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翻转课堂”的角度思考,课后拓展(或补救式)的“微课”比较有效。如面向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就某一个他们不太掌握的知识点拍成微视频,这些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抽出时间反反复复去看,便于他们的理解和掌握。围绕着“2014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的专题学习中,张亮老师与工作室成员分享了来自吴忠豪教授的《语文课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吴教授指出:教师的观念中必须明确“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教学形态必须从“教师讲读课文”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即课堂中教学内容应为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技能的传授和学生的动手实践。吴教授强调了语文学习价值还体现在“语言材料的积累”。这给学员们很多启发。吕娟老师结合了自己的课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交际性的研究》给大家导读了《调好口语交际这根弦——访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这篇文章,分享了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些新动向。

近一年的工作室活动中,老师们的阅读研修自成体系,但是在文章导读分享中,大家互相分享,互相学习,既了解了各自的阅读方向,又分享了各自的学习体会。在虞大明老师的引领下,大家将自主阅读研修与当前的阅读实践挂钩,使理论研究有了着陆点。虞老师又引导大家在一系列的理论热点中学会判断和辨析,不盲目追捧,不妄加否定,学会在学习和实践中应用理论,再去分析理论。

文章导读,是工作室学习又一道风景线。

(二)送教活动:分享研修成果,辐射联谊学校

2014年12月26日,完成了上午半天的日常教学任务后,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室一行六人驱车来到余杭区崇贤第一小学,开展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及策略”送教活动。

众所周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学段而增大 ,但目前的略读课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二是把略读课文当作自读课文。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目标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又有哪些常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呢?为此,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了整整一个学年的重点研究。学员们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推动理性思考,使略读课文成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载体。

下午一点,送教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工作室首先向崇贤一小的老师们展示了三堂略读课文教学观摩课:孟君老师执教《全神贯注》,汪玥老师执教《好汉查理》,导师虞大明老师执教《牛郎织女》。三位老师共同聚焦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与策略,从教师作为的不同侧面架构略读教学。

孟君老师的课重点关注“略读教学中的语言秘妙”。课文的第2自然段对罗丹专心修改女神像时的动作、神态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作者用上了联想、排比、夸张等手法,一个沉醉于工作之中的罗丹跃然纸上。这,正是此文的语言秘妙所在!而如何栩栩如生地描写人物,又是学生完成本单元《最敬佩的人》这一单元习作时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指导学生运用动作、神态描写,把人物写具体,用上联想、夸张等手法,把人物写生动,应该就是此文的最佳读写结合点。孟老师的课就是聚焦这个重点段,感知细节描写法,迁移运用练笔等,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言语的秘妙。

三年级孩子刚接触略读课文,处在学习略读的初级阶段,所以汪玥老师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和年段特征,在执教《好汉查理》时,主要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的阅读方法来展开教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紧扣对话感知人物形象,还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情景模拟,以此来启发学生对主人公言行的理解。课堂教学向心性强,富有情趣,整堂课充满欢声笑语。

导师虞大明的《牛郎织女》一课立足民间故事文化,以“学讲民间故事”为任务驱动,指导学生概览全文,概括内容;关注描写,把故事讲生动。在引导学生讲故事时,虞老师更是绝招频出。他先是用初级水平、中级水平、高级水平来引导学生评价讲故事的水平。接着问学生想不想听超级水平的讲故事,吊起学生的胃口,然后教师自己示范,采用回声的方式讲老牛第一次说话的那段文字,太有趣了!学生们模仿老师的讲故事法,个个讲得眉飞色舞,开心不已。在讲王母娘娘抓走织女,织女对孩子们说“快去找爸爸”时,虞老师又给了全场一个惊喜。他分别出示了三句话:1.快去找爸爸。2.快——去——找——爸——爸。3.快——去——找——爸——爸。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提示,讲出织女越飞越远的意味,真是让人身临其境。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凶狠残暴的王母的憎恨,对骨肉分离的织女的同情。这种无法言传而只能意会的感悟是在虞老师的大气流畅、行云流水般的引导中产生的,看似不经意实则独具匠心的精心设计,显示了虞老师的教育智慧。虞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惟妙惟肖的“特级讲故事法”,吸引着学生积极投入地参与课堂学习,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整节课笑声不绝,掌声不断,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都享受了一顿精彩丰富的精神大餐,将整个送教活动推向了高潮。

课堂教学展示之后,由另外三位工作室学员张亮、程小英、吕娟老师做略读课文教学的微观点报告。张老师关注略读课文的预习,认为预习是学生个体建构新知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有效保证,略读课文教学要从分享预习成果开始。程老师关注略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通过一些具体的课例,谈略读课文教学中实现“读写互动”的几种基本方式。吕老师关注略读课文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结合教学案例介绍合理取舍的常用方法。精彩的观点报告给与会教师带来极大的冲击与启发。

此次支教活动的最后环节,虞大明老师对略读教学进行了三个方面精练的总结:略读教学要从预习开始,让学生带着预习的思考进入课堂;略读课文教学要关注学生概览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略读课文教学要让学生读得广,教师要旁征博引,给学生提供更多文本。

支教活动是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室的一项传统工作,也是工作室的特色活动之一,既为学员们一学期的学习成果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更为支教学校送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去了可借鉴的课堂操作策略,深受支教学校的欢迎,可谓一举多得。近年来,工作室的支教足迹到过浙江省内许多所学校,萧山、富阳、宁波……犹如蒲公英的种子,将崇文的新班级教育理念,将特级教师工作室成果播撒于浙江各地……

(三)磨课研课:痛,并快乐着

何谓磨课?是不是就是指不断地反复地上同一节课?不仅仅是这样。反复上同一节课的基础则是建立在“研磨”之上。于是,以下问题在不断研磨后就越来越清晰:文本的特点是什么?要让学生得到什么?怎样才能轻松地获取收获?能对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有促动作用?……当这些问题你都能明确地给出答案的时候,越上越有继续上的冲动时,一节好课也就诞生了。

“磨课研课”活动,当然是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室中每学期必进行的重点活动内容了。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室有这么一个特点:一位学员,连续两周,上两次同一篇课文。第一次,自我研读文本,尝试教法;第二次,经学员、师傅研讨后,改变方法再次走进课堂……如此循环磨砺,无论是上课的学员,还是听课学员,每个人都在“磨课研课”的活动中飞速成长,渐渐明晰:教学无定法,好课无止境。

一般,我们会在每周一上午的第二节课,走进一位学员的课堂。听完课后,10:10分到11:40分的一个半小时时间,就是工作室所有学员与师傅一起的头脑风暴了。

就来说说上学期的一次磨课历程吧!上个学期,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的活动主题,再次聚焦到“略读课文教学”,旨在通过一个学年的工作室活动,整理出有关“略读课文教学”的成果集。而“磨课”内容的选择,正是每个学员负责整理的那块内容的切入平台。孟君老师把研究点落在了“聚焦略读课文语言秘妙”上,于是,孟老师就把人教版八册《全神贯注》这一课,作为她本学期磨课的内容。

依然是周一,上完课后,孟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她此课的设计意图:

从“单元整组教学”的理念出发,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同时,应为这个单元的习作先行铺垫。结合本单元的单元写作——“写一个让自己敬佩的人”这一主题,学生要写好习作,一定要解决“写什么”与“怎么写”这两大拦路虎。因此,课堂上孟老师以这样的导语——“请同学们到文章中去,认真划出你所找的那句话,再仔细读读,动笔圈一圈最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的词语,并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方法?” 重点引领学生关注了课文的第2自然段。旨在通过“解读语言秘妙”“模仿语言秘妙”,让学生学会“怎么写”人物,并在“课堂练习单”中进行片段的演练;而课始的围绕“全神贯注”一词的谈话,以及“课堂练习单”中的导语,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选材,解决“写什么”这一难点。另外,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差异,老师还设计了“小锦囊”,为较弱的学生提供了阶梯。“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锦囊’,有需要的同学请举手。”这一提示,既能关注到差异,又能兼顾学生的自尊心。

孟老师介绍完毕,学员们开始纷纷抛出自己的想法:

大家首先肯定了孟老师课堂指向重点清晰,能关注到自己本学期研究的主题,并能尊重学生掌握新技能的过程和差异。当然,按工作室的惯例,大家依然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智慧。

汪玥老师说:……不过,实际课堂时间的分配,感觉还可再调整。课堂前半部分的用时,如学习课文内容这一部分,还可以再少些!另外,让学生“写”的时候,教师的导语可以更明确,写的目标也可以更明确。可以再强调,我们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突显人物特点,并加上联想。其实“联想”对学生来说是更高的要求了。还有,“课堂联系单”上的导语部分,提供的写作角度是不是可以更多些?比如:赛后的兴奋不已;出操时的精神抖擞等。

程小英老师说:……“小锦囊”的内容,是不是将“教师的下水文片段”改为“提供关键词”更为合适?

……

听着学员们七嘴八舌的发言,大明师傅在旁边含笑点头。见大家说得差不多了,大明师傅抛出了三个问题让大家思考:

引导学生“写”时的起点是什么?可否做得更突出些?

1.揭题部分,引出“全神贯注”,并围绕这个词语让学生联系实际聚焦身边的“全神贯注做什么”的话题讨论。而联系实际进行话题讨论一环节,是不是放在让学生“写”之前更好?

2.既然让学生学会“写”是重点,那么,对课文的内容理解确实应该处理得更略写。怎么略?比如:概括主要内容这一环节,老师直接用大屏幕呈现等形式,反馈预习单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即可。当然,正面的例子应署上学生的名字。

3.解读文本第二自然段语言秘妙时,教师的问题统领性还不够强。可能问成“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的?”更合适,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机动统整。如:学生汇报到对罗丹的动作描写比较鲜明的句子时,让大家一起动笔圈圈所有的动词;当学生汇报到作者用联想的方法描写罗丹全神贯注之时,问问学生是如何看出作者用了联想的方法?文段中还有哪些句子用了联想一法的……这样便于归整同一种写法。完成后,再回到前面所提的大问题,归整文本中所用的描写方法,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学以致用。

大明师傅还建议,对文本中心——文末茨威格那句话的理解,可以通过模写名言的方法进行。教师智慧地把茨威格的话改写成以名人名言这样的格式呈现,并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围绕“全神贯注”,也可以用上“只有……才……”“因为……所以……”这样的关联词写写自己的名言,不但能促进学生对中心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充满情趣……

大明师傅给学员们的建议如醍醐灌顶。是呀,备课,就是一个不断的做加减法的过程:做加法——读厚文本,读懂学情;做减法——明晰重点,懂得舍弃……

第二个周一,孟君老师再次执教了《全神贯注》。这次,在引领学生聚焦文本第二自然段时,孟老师用这样的导语:“老师发现,同学们找的语句,大部分集中在第2自然段。可见,这一段的描写最为生动。这一段是怎样写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的?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圈圈相关词语,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学习、交流、汇报后,再抛出“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神像,你看到过谁(或自己)全神贯注地干过什么事?”这样的话题,联系生活,聚焦选材。“小锦囊”,也改成了如下呈现:

“小锦囊”

◆若写“聚精会神地做习题”,你可选用以下词语——

“睁大眼睛注视”、“托着腮”、“抓抓头”、“咬咬笔头”、“在纸上快速写着什么”、“着了魔”、“呼气”等;

◆若写“投入地看电视”,你可选用这些词语——

“眼睛一眨不眨”、“笑得前仰后合”、“禁不住泪如雨下”、“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成了电视中的一员”等。

这样的解密,这样的指导,从学生的课堂生成来看,果然较之上节课要生动、丰富得多!

课堂的最后环节,孟老师大屏幕呈现了这样的句子:

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

“目睹此事的茨威格这样说,而学习了此文的我这样说”(大屏幕再次呈现):

当你全神贯注地去做一件事时,你会发现,困难并不可怕,成功已向你招手。

 ——孟  君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呢?你也可以学着这样的写法,围绕‘全神贯注’,以名言的形式记载下你的收获!”

学生们兴致盎然地纷纷提笔……

这节课,在崇贤小学送教活动中,在大江东小学教学联谊中,都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誉。这样的磨砺过程,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每个学员,每学期都能经历至少一次,每个学员都有成果,如:张亮《一副名扬中外的画》,汪玥《好汉查理》、《刷子李》,吕娟《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程小英《黄河是怎样形成的》等等。

是的,“磨课”是痛苦的。它之所以被称为“磨”课,是因为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挑战自我,冲破自己固有的思维,尝试新的突破,这的确是一个不断解剖自己的痛苦过程;但是,对虞大明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们来说,“磨课研课”,很多时候反而是个令人愉悦的过程,因为,有很多时候,我们议着议着,随着思维的碰撞,灵感乍现,大家会越来越激动,每个人都对上这节课充满再次尝试的冲动!

因为,我们有这样无私的团队,有这样热烈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有这样睿智亲切的名师——大明师傅!醉心课堂的你,是不是也很想来加入呢?                                   

 (四)案例撰写:学做会反思,会总结的教师

“虞大明特级工作室”成立后,学员们一直在每周一次的工作室活动中成长着。学员们经历最多的就是听课、磨课,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各种教学理论,从而提升自己研究文本和课堂教学的技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员们在课堂技能不断提升后,却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如何让学员们通过工作室的学习,从“课堂实践型教师”化身为“教学研究型教师”?近一年多,这个“徒弟转型”成了导师虞大明日夜思考的问题。

近几年,导师虞大明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情有独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多家报刊、专业杂志上发表过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文章,并在全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去年年底,有出版社向导师虞大明约稿,希望就略读课文教学的文章再次作搜集并整理,集结成册,出版发行。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导师虞大明认为,如果把这个机会“拆分”,给予更多的老师,那么将会有更多的新人脱颖而出,借此机会站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在一次工作室活动中,虞大明导师把想法告诉了大家,工作室成员们纷纷表示赞同,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的老师们,也正苦于不会撰写教学经验总结的文章,不知如何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理论。于是,那节课上,大家就这本书的结构、形式进行了第一次讨论,初定了一个模版。之后,工作室又邀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对我们第一次讨论的结果进行了评鉴,张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意见和建议。最终我们在两次活动后,准备着手这本书的撰写。

这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略读教学理论的阐述,这部分由导师完成。第二部分是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则由学员们承担。因为导师虞大明考虑到工作室的成员大多为第一线的老师,同时在之前的工作室活动中,主要以教学实践磨课为主,因此这次文章的撰写,依然要以之前的磨课研究为基础。学员们根据自己之前的磨课内容和该课的研究点进行案例撰写。案例内容涉及:预习呈现、课堂作业单运用、如何教整体概览、如何学会浏览等等。

因为是第一次出书,所以工作室学员们对于这几篇案例的撰写心中没底,颇有压力。导师虞大明了解后,在第三次工作室活动时,就对案例的撰写给予了第一次指导系统指导。

首先,工作室成员们明确了这本书里案例的呈现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导师虞大明认为,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虽然不少,但是学习的内容很难一下子运用到一线教学实践中去。比如:听讲座学了教学理论,需要老师们自行消化一阵子,完全领悟后,才能指导教学。但是教学的过程中,又该采用何种策略实施?这又是一个难题。有的一线教师习惯听课学习,觉得将现成的课拿来教学,会比较高效实用。但是殊不知这样的“移花接木”,对学生并没有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甚至会拔苗助长,同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我们的案例撰写,目的应在于:通过一个教学片段,呈现一个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从而对阅读此书的一线教师有借鉴作用,并且能使其将此教学策略运用到其他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去。

其次,工作室成员们一起确定了案例组成的板块。第一板块为本“案例综述”,这一板块里需要对一些概念进行简单论述。第二板块为“文本简析”,这一板块里,对所选的课文进行简析的过程中,突显该文本的特点,为后续的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选择作铺垫。第三板块为“课堂重现”,这一板块里,要展示一个或两个最能体现该略读策略运用的课堂片段,作为典型示范。第四板块为“教学解析”,这一板块就是要提炼、归纳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以供广大读者学习借鉴。明确了目标和板块后,成员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撰写。

周一接到任务的成员们,经过一个星期的撰写,于周五前将各自的案例发给了导师虞大明。导师则在双休加班加点阅读学员的案例,为了下一次工作室活动时,能针对每一份案例进行有效点评。

又逢周一工作室活动,成员们在这次活动中认真聆听了导师的点评。点评时,导师虞大明将每一份案例都呈现在屏幕上,此时的案例除了有学员们撰写的文字外,空白处还多了许多红色、蓝色字体穿插的“导师旁注”。每展示一份案例,导师先让学员们快速浏览,各抒己见,力图从第一线老师的角度说一说最直观的感受,特别是读下来感觉不明白,不清晰的地方,因为这可能就是困扰读者的问题。接着,导师开始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点评。如:概念阐述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文本分析是否全面,关键是教学解析中提炼、归纳的教学策略是否准确,是否可以再细化等。

经过导师和学员们的共同帮助,每一位学员再次清晰了该案例所要体现的策略框架,使得后续的修改更为有效。

有了第一次案例撰写的经验,后面的案例撰写就渐渐显得得心应手起来。在工作室导师的指点下,在成员们的共同帮助下,每一位成员在本学期都撰写了四个案例收录该书并发表。这对于工作室成员来说,是一次不小的飞跃。因为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教学研究就这样基于一线教学工作,并一步步脚踏实地做出来了。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理论概括的能力。这都是“虞大明特级工作室”给大家带来的改变。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