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童真画笔,让每一颗星星都闪亮
——小学美术教学心得
乔一鑫
在小学美术的讲台上,我常常被孩子们笔下那些天马行空、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所打动。比起追求技艺的精湛和作品的完美,我更珍视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的那份投入、那份思考、那份独一无二的表达。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感悟:
淡化“像与不像”,拥抱“千姿百态”——释放表达的勇气。传统美术教学中,“画得像”常常是隐形的标尺。然而,我意识到,过度强调“像”会无形中扼杀许多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的自信。鼓励“不一样”的声音:在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引导:“老师很好奇,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这样画会更有趣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当孩子画出绿色的太阳、长翅膀的房子、会说话的树时,我不会急于“纠正”,而是饶有兴趣地询问背后的故事,肯定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的价值。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更加注重观察和记录孩子们创作时的状态:他们专注的眼神、尝试新方法的犹豫与兴奋、遇到困难时的坚持、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这些瞬间远比最终呈现的画面更珍贵。我会在评价时具体指出:“老师看到你刚才调颜色时尝试了三次,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真棒!”“你在这个角落添加的小细节让画面一下子生动起来了!”
建立安全的表达空间,营造一个没有嘲笑、没有指责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告诉孩子们:“在这个美术教室里,只要是真诚的表达,都值得被尊重和欣赏。” 当孩子因为“画得不好看”而沮丧时,我会引导他们关注自己进步的地方,或者换个角度欣赏自己的作品。
看见“不同”,支持“不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尝试。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点、能力基础、表达方式、学习节奏都各不相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发现并点燃兴趣点,密切观察每个孩子的偏好。有的孩子痴迷于色彩混合,有的对线条情有独钟,有的则热衷于用黏土塑造立体形象。我会在常规课程中,为他们提供更多接触和探索其兴趣领域的机会,甚至设计一些小的“个人项目”或“兴趣小组”,让他们的热爱得到滋养和深化。
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摒弃单一的作品评价标准。有的孩子作品可能技法稚嫩但创意十足;有的可能画面工整但稍显拘谨;有的可能在合作中表现出色……评价时,我会结合孩子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阶段,肯定其独特的闪光点(如“创意小达人”、“色彩魔法师”、“细节控”、“合作之星”等),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和认可。
“慢”下来的艺术——重视体验与探索的过程。在快节奏的时代,美术课堂尤其需要“慢”的智慧。让孩子们有时间去感受、去尝试、去犯错、去调整。给予充足的创作时间,不过分追求课堂效率而压缩创作环节。确保孩子们有相对完整、不受打扰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有时,一个主题甚至可以分2-3节课完成,允许孩子们深入思考和不断完善。强调“试错”的价值,明确告诉孩子们:“美术没有‘错误’,只有‘发现’。” 调色时混出了脏色?没关系,看看这脏色能用来画什么(土地、树干、影子)?剪纸剪坏了?正好可以变成另一种形状或者拼贴的新元素。引导他们把“意外”视为创作的契机,培养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倾听“画”外之音——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孩子的作品往往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窗口。读懂画面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是建立连接、深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请说说你的画”成为习,作品完成后,留出时间让孩子分享(可以是小组内或全班)。鼓励他们讲述画中的故事、使用的颜色代表什么心情、最喜欢的部分是哪里、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不仅能锻炼表达能力,更能让我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和内心感受。关注非语言信息,观察孩子在创作时的情绪变化、投入程度、与他人的互动等。一个平时活泼的孩子突然沉默寡言地画画,或者一个作品色调突然变得灰暗,都可能是值得关注和后续沟通的信号。
看着孩子们在美术课堂上自由挥洒、大胆尝试、自信表达的模样,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我愿做那个守护他们童真画笔的人,小心呵护每一份独特的想象,耐心等待每一颗艺术种子的萌芽。我相信,当美术教学真正关注过程、尊重个性,就能为每个孩子点亮一盏自信的灯,让他们在艺术的星空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光芒,勇敢地表达自我,快乐地成长。让美术课堂成为孕育无限可能的沃土,让每一颗星星都闪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