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第六中学 韩静
在执教湘美版初中美术《画故事》这一课时,我经历了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的完整过程,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巧妙导入,激发创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也较容易分散。在《画故事》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精心挑选了一段富有想象力和情节性的动画短片。短片中生动的角色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发展,瞬间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播放结束后,我引导学生们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迅速活跃起来。接着,我展示了几幅优秀的故事绘画作品,包括富有童趣的绘本插画、充满奇幻色彩的漫画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绘画讲述故事的魅力,激发他们想要用画笔创作属于自己故事的欲望。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成功点燃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
二、分层引导,化解创作难点
《画故事》这一课程看似自由发挥空间大,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从构思故事到用绘画表现出来,存在不少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分层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难题。
在故事构思方面,我先鼓励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趣的经历,如一次难忘的旅行、和朋友之间的趣事等。对于想象力丰富但不知道如何将想象转化为故事的学生,我提供一些主题关键词,如“神秘森林”“未来城市”“魔法世界”等,引导他们围绕关键词展开联想,构建简单的故事框架。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故事内容,例如“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解决的?”让故事更加完整和生动。
在绘画表现环节,针对不同绘画基础的学生,我给予差异化指导。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尝试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运用夸张的造型、独特的构图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突出故事的戏剧性;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我先从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入手,教他们如何用简洁的图形概括人物和物体,再逐步添加细节。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画面的场景、道具和人物的表情、动作来传递故事信息,让画面“会说话”。
三、小组合作,碰撞创意火花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创作一个系列故事画。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故事。例如,在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小组创作中,有的学生提出以运动会为故事主线,有的学生则建议加入校园社团活动元素,最终小组整合大家的想法,创作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温情的校园故事。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构图,有的负责上色,有的负责细节完善,通过相互协作,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多元评价,增强创作信心
在作品评价环节,我采用了多元评价的方式。首先是学生自评,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想要表达的故事内容,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总结;接着是小组互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长处,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是教师评价,我从故事的创意性、绘画的表现技巧、画面的整体效果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评价,既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具体的改进方法。同时,我还在班级内举办了小型的作品展览,让学生的作品得到展示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多元评价,学生们不仅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了新的启发,为今后的美术学习积累了经验。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不够精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最后的评价环节有些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提前预设好各个环节的用时,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此外,在引导学生创作时,虽然给予了一定的方法指导,但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特殊问题,未能及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未来,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和成长。
湘美版《画故事》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美术课堂不仅是传授绘画技巧的场所,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美术课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