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徐凌曦,女,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八中学,担任七年级英语备课组长职务。曲靖市麒麟区初中英语学科教研基地成员;麒麟区教研课题“思维可视化结构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教育部金小玲名师工作室邓敏快乐英语词汇教学工作站核心成员。多次参与校级、区市级课赛,荣获各级各类表彰。2025年3月作为骨干教师参与“国培计划(2024)云南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一、引言:一场颠覆传统教研的智慧碰撞。
2025年4月17日,教育部金小玲名师工作室邓敏工作站的老师们认真参与了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带来的线上讲座,该讲座以“新教研: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为主题,是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线上教研盛宴。此次讲座聚焦“新教研与新技术”的融合,通过专家面对面、有奖问答、工具展示、专家微分享等多元环节,不仅解答了教师在课堂观察中的困惑,更推动了一场从“经验性评课”向“证据分析”的范式转变。崔教授强调:“课堂观察不是简单的听课记录,而是基于证据的专业研究。”这一观点贯穿全程,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研视角与方法论。
二、专家面对面:破解课堂观察的实践难题。
针对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盛桂兴老师提出的“如何分解观察点,使其变为若干个变量、维度或更小的具体观察要素?”,崔教授指出,科学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且人的思维具有隐性特征,老师可结合学生前后测数据、课堂回答、作品表现等多元证据,选择自己能观察的点来进行观察。
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小学的眭姝老师在与崔教授的互动中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应该如何平衡“数据精准性”与“教学整体性”,避免课堂观察陷入“技术主义”的误区。对此,崔教授建议老师们要善用技术,科学获取各项数据和证据,并学会如何依据证据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崔教授以“学开车”类比回应:“新手司机初期难免手忙脚乱,但熟练后操作自然内化。课堂观察同样需要技能训练——明确关键证据、预演记录流程、善用符号代码,而非盲目追求数据量。”
在互动环节,崔教授以问题导向为核心,提出优秀观察工具的三大标准:第一,合目的——证据需可观察、与问题匹配;第二,合逻辑——变量框架需理论支撑,避免冗余或遗漏;第三,合好用——匹配观察者能力,如简化符号系统、预留弹性空间。
三、展示分享:从工具到实践的创新探索。
在随后的展示分享环节,来自西南财经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郭莉姗老师展示了该校语文教师们所设计的《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之观察量表》。通过观摩学习该量表,老师们对于前面的理论学习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也更明确了观察量表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崔教授指出:“观察工具取决于观察点,而非学科和课型的不同,因此,在设计观察量表时,核心框架可保持统一,而各学科特色指标则可灵活增补。
四、合影交流——教研共同体的生长。
讲座以“中国风”主题合影落幕。随后,邓敏工作站的教师们纷纷展开热烈讨论。老师们通过今天的讲座认识到,观察不是为了评判课堂,而是为了理解学习如何发生;在设计课堂观察量表时,要坚持技术为用,思维为本,避免陷入工具依赖;教师需经历“数据→证据→观点”的思维转型,逐步实现精准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崔教授的讲座不仅提供了方法论,更唤醒了教师的“研究者”身份。当证据取代经验、协作取代孤立,课堂观察才能真正成为改进教学的引擎。未来,我们将以“专业之眼”洞察课堂,让每一份数据都指向学生的真实成长。
图文:徐凌曦
编辑:李向云
初审:王利亭
终审:金小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