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黄艳艳,中小学一级教师、英语专业八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2024年度优秀教师,新余市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县级英语学科带头人、县优秀德育工作者。多次荣获市、区(县)级英语教学竞赛一等奖,指导多位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获市、县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区英语演讲比赛获一等奖。主持并作为第一成员参与多项市级课题并结题。独立撰写的教育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曾多次担任“国培计划”示范授课及研修工作坊坊主。
教学反思
上周,因同事外出培训,我这个八年级英语教师临时“空降”七年级,代授Unit3 Keep Fit的第一课时。面对陌生的学段、未知的课堂氛围,令我惊喜的是,金小玲名师工作室的课件竟让我和学生共同体验了一场“活力爆棚”的英语课!
01 课件“魔力”:从沉闷到沸腾的课堂逆袭
原班级英语老师曾提醒:“孩子们上课比较安静,互动少。”但当我打开金老师团队的课件,一切都悄然改变——
① Warm-up:动画点燃运动热情
课件的开场是一段动感十足的健身动画:卡通人物在操场奔跑、跳绳、打羽毛球……学生们瞬间被吸引,甚至有学生跟着画面模仿动作!随后的Brainstorm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分享自己的运动项目:“I play badminton with a racket!”“My brother uses a bat for baseball!”——原本枯燥的词汇对比,竟在欢声笑语中自然完成。
② 高频句型:AI视频让语法“活”起来
教授核心句型 “How often do you do sports?”时,课件中的AI动画视频将“once/twice a week”与动态月历结合:一个小人每天在日历上标记运动打卡,滑稽的动作逗得学生哈哈大笑。
我的小创新:将课件中的通用月历替换为3月份真实日历,学生立刻代入:“老师,我每周三打篮球!”
Pair work效果:学生用新句型互问运动频率,连平时沉默的孩子也主动举手:“My partner exercises three times a week!”
③ 听力任务:策略与素养的“隐形融合”
听力环节的设计堪称“无痕教学”:
Predict(预测):先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测对话主题,激活背景知识;
Learning & Understanding(理解):将新词融入听力策略,如通过上下文推断“hardly ever”含义;
深度拓展:完成基础任务后,抛出问题:“Why does Emma hardly ever play football?”“How can she improve her soccer skills?”学生讨论后总结:“Practice makes perfect!” 核心素养悄然落地。
02 我的“加减法”:个性化调整让课堂更真实
在金老师团队的框架下,我尝试融入自己的巧思:
① 复述任务:从“听到”到“表达”完成1C听力任务后,我让学生用完整句子复述人物运动习惯:
错误即契机:当学生混淆“Ha Lin hardly ever plays football”和“Emma exercises three times a week”时,我引导他们对比纠正;
巩固效果:到描述Binbin和Ella时,学生已能准确运用“never”和“three times a week”,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② 情感联结:从课本到生活
课件中的“健康倡议书”模板,被我拓展为班级运动计划:
学生分组设计“Keep Fit Week”方案,有人提议“晨跑打卡”,有人策划“趣味跳绳赛”;
课后,班长主动找我:“老师,我们能真的执行这个计划吗?”
03 课后反思:好课件是“脚手架”,不是“剧本”
两堂课下来,最深的感触是:优质课件不是束缚,而是点燃创新的火种。金老师团队的课件系统性强、互动设计巧妙,但留足了“自定义”空间;教师可根据学情灵活调整,让课堂既高效又充满个性。
学生反馈道“原来英语课可以这么好玩!像在闯关!”“我现在天天用‘How often’问同桌打游戏的次数!”
结语:
这是一场意外的“跨界”,一次双赢的成长。这次代课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
技术赋能:AI动画、动态模板让抽象知识可视化;
设计至上:环节间的逻辑闭环,让素养培育自然发生;
师生共进:当课件遇见创意,课堂便能从“完成任务”升华为“共同创造”。
下一节课,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试试Unit3的Period2课件了!
撰稿:黄艳艳
编辑:余考红
初审:王利亭
审核:金小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