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27日,工作室成员赤壁地理教研员汪涛老师赴宁波参加了人教社组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教材培训会。会议围绕对新课标的理解、人教版新教材的编修、跨学科主题学习、新教材试教应用开展了深入的研讨。
新课标的再认识
26日上午,初中地理课标修订组组长韦志榕作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创新点》的主题报告,她详细的为老师们解释了什么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她从课程性质表述的变化、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变化、学业质量的研制、课程实施的细化五个方面为我们深刻的阐述了新课标的内涵。最后她用三句话与老师们共勉:一是转变观念,深刻领会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二是突破难点,推动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三是守正出新,创造性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人教版新教材的编修说明人教社地理室副主编高俊昌为我们作了《人教版初中新教材编修说明》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新教材的编修原则,一是尽可能的体现课标结构设计的思路,从宏观至微观,尽可能的按照课标各主题设计的顺序;二是尽可能保持教材原有结构,减少教材变化对教学的影响;三是新增内容要科学融于教材体系结构。他介绍了新教材的编修主要思路,第一,凸显育人价值;第二,突出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第三,全面落实课标要求;第四,便教利学;第五,体现时代特征;第六,面向全国不同的地区。
人教社地理室副编审、分册主编周盈科为我们做了七年级上册的编修说明,她指出七年级上册教材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突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特征分布和变化、构建大尺度空间格局、丰富活动类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展示地理科学家培养科学精神、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思维。
随后,人教社地理室副编审、分册主编庞玲为我们作了七年级下册的编修说明,她指出七年级下册特别关注的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内容主题的提炼;二是区域相对位置的突出;三是区域强联系的强化;四是专题内容体系化;五是区域学习方法显性化;六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人教社地理室主任、分册主编覃燕飞从立体化配套资源、系列化培训服务、学术化交流平台为我们作了人教社地理教材配套服务的介绍。
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当前新课改的热门话题,课程方案中要求每个学科跨学科学习课时不低于该学科总课时的10%。人教社地理室编审、分册主编刘建作了《人教版初中新教材跨学科主题学习解读》的专题报告,他从课标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材的落实情况与教学建议、跨学科教学的建议几个方面阐述了他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讲座中他为老师们介绍了美化校园、社区服务、湿地研究保护等生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让老师们初步感受了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他特别指出,跨学科还是要有主体学科,决不能为了跨学科而“跨”,而是要做到各学科都有意愿“跨”,实现可持续性的跨学科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次人教社在每册新教材中都安排了两个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专题,七年级上册的《美化校园》和《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教材中的这些跨学科主题学习既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水平量力而行,进行适当深度的跨学科综合学习。
新教材的试教人教版新教材在一些区域进行了试教试用,为后续全面推广提供了有益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于蓉作了《从教学评一致性看课标的落实与教材的理解——以陆地与海洋为例》的报告,她从教学评一致性的逻辑梳理、清晰的目标设定、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系统、教学目标的清晰陈述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裘伟东作了《基于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教学课例设计与实践——以城镇与乡村为例》的报告,他从课例简介、课标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设计思路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杨惠茹作了《依托真实情境 落实素养培养——以印度为例》的报告。她介绍的课例以印度水稻种植为情境,以稻之家、稻之困、稻之路为主线,给学生提出问题链:印度水稻分布在哪?为什么在那里?为什么印度出现粮食危机?印度如何解决粮食危机?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陈伟作了《理解教材 用活教材——以美国为例》的报告。他指出面对新教材,教学的关键是实现“五个转变”:第一,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转变;第二,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建构者的转变;第三,学习方式从注入式学习到探究式学习的转变;第四,教学活动从程式化教学到生成性教学的转变;第五,评价方式从总结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的转变。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为人教版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打好基础。多位专家都表示,希望一线老师们认真领会新课标,灵活使用新教材,不断推进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图文:汪涛
审核:万彤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