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五道心门,让读书成为自觉

作者: 郑立平 发布时间: 2021-03-30 阅读:( 1408 )  

打开五道心门,让读书成为自觉

6062f4bde00a7.jpg

 我想,今天很多学校已遭遇过也正遭遇着一件非常尴尬的事,就是千方百计地推动教师读书,但是,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多数教师都理直气壮地说:整天这事那事,太忙啦,哪有时间读?“忙”,的确成了很多教师不读书的最好挡箭牌。

的确,我们中小学教师非常不容易,起早贪黑、忙忙碌碌、难得清闲,要拿出很多时间来静静读书,的确不是易事。虽然不少校长把责任推给教师,认为大家不想读不爱读。但其实,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我曾专门调研过多所学校和全国各地的很多教师,明确表示不想读和认为读书对自己工作和生活没多大意义的,不足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教师还是想读书愿意读书,可是,因工作繁忙,事务太多,不能安心去读,更不能坚持。真的如此吗?心里很想读,可是就是行动不支持,这岂不是个悖论?心里想读书,可是真正安排读书时,却又总有抱怨、抵触,这岂不是怪事?……

笔者自己热爱读书,而且,多年来一直带领着一个庞大的教师民间团队以手捧好书的传统方式,在坚持阅读,推动阅读。而且,我们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众多教师。我们针对一线教师面对读书的基本认识和深层心理也进行过一些比较深入的对话和剖析。“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不可得也”。与其在读书技巧招数上折腾,不如回到其根本。笔者认为,打开严重困扰教师读书状态的四道心门,必将可以开启一个书香洋溢的新局面。

第一道心门:巧妙借口门。即必须摒弃一个一直被大家用来解释自己不读书的原因:工作繁忙。这种认识看似合理,实则非常荒谬,其最大危害,就是把“工作繁忙”和“不读书”两件本来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生硬地拉在一起,从而给“不读书”的行为找了一个最能引起大家共鸣也最悲情的借口。教师工作,固然特别辛苦。但是,我们仔细推敲,就会明白:工作繁忙,的确对读书时间构成巨大冲击,但并非是“不读书”的主要原因。许许多多博览群书的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在繁忙甚至往往比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自己创造性地找出那么多读书的时间,靠的是恒心,是毅力,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坚持。工作忙不是根本问题,思想懒才是问题的关键。

子曰:“君子如射,失诸正鹄,反求诸己”。意思是,君子做事就像射箭一样,如果没有射中靶心,就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孟子也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还是提醒和告诫我们遇到困难,一定要多从自己身上原因。1932年,胡适在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赠言中,指出他们堕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欲望,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和追求。其实,这何尝不是给广大教师们的忠告呢?在走进学校,成为中小学教师以后,经常会感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但仍然可以“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许多人“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所以,在找不读书的原因时,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不回避自身的问题,不推卸自己的责任,主动地解剖自己,勇敢承认自己思想的懈怠,进而拿出改变的切实决心和明确行动,积极投入到经典阅读中。我们必须深刻相信,只有自己改变,一切才会改变。

第二道心门:理念更新门。即必须坚定树立一个新的理念:工作之所以忙碌而缺少成绩的主要原因,恰恰就是因为自己平日不爱读书。读书,可以给教师教育学生的技巧,也可以给教师上课操作的方法。这样的读书实用论,也很容易把教师引入一个误区---读书是为了管别人,而于自己没多大意义。这如同孔子告诫我们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种偏颇的学习观下,自然就会得过且过,自己难以有内在的强烈渴望。因而,我们也必须引领广大教师重新审视学习,尤其是读书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必须要读书,而且要多读学术著作。好书不仅能有效提高我们应对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全面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审美力、判断力和读写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促进自己的人生觉醒,推动生命的健康成长。因此,哪些开阔我们的事业,启蒙我们的人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经典好书,都可以阅读,也应该阅读。每一部好书,都是一个窗户,可以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每一本好书,都是一架梯子,可以帮我们发展得更高;每一本好书,也都像一种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的机器,可以让我们做事越来越高效,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轻松。

读书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超越平庸获得专业尊严的必然途径,是教师最美丽的生命姿态。多年来,我一直在说:“没有教师的好好学习,很难有学生的天天向上。”优秀教师一定要努力从读书活动的望洋兴叹者变成亲身实践者,从读书活动的牢骚抱怨者变成快乐沉醉者,从读书活动的被动等待者变成主动引领者。如此,才能使自己“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

第三道心门:敬畏师德门。即必须把一个我们大家熟视无睹,但的确是非常严肃的问题明确提出来,对每一个教师时时反思,时时警惕———教师不爱读书,是有违职业道德的事。读不读书,看似小事,但于一个教师而言,却不是小事。它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更是一种必须履行的职责。我国2008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六条,是”终身学习”。这无疑是说教师必须不断地读书、思考、研究、实践,读书不仅是一个教师可有可无的事,而且是必须敬畏的事。试想,教书的不爱读书,教学的不爱学习,那岂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现在我们经常谈教师职业倦怠,可陶行知先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明确指出,“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些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倦怠起来。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不读书不学习的教师,用自己僵化的退化的,甚至腐化的东西,教育着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实际上是一种禁锢、羁绊和伤害。对教师自身也是如此。

很多老师就是用自己小学中学大学时学的东西,近乎一成不变地要教几十年,慢慢地,把自己彻底教烦,期望着早退休早逃离。在这样的状态中,教师早已成为工作的奴隶,何言什么快乐幸福。

第四道心门:望而生畏门。即必须打破一种长期的心理暗示---好老师,就必须博览群书。大凡专家名师谈到读书,必然就要强调“博览群书”,最后还要给出读书的方法:博览群书。的确,做学问需要博览群书。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对一个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要博览群书,就需要有大量的积累,就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对已经成年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努力多读些书,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但是,再让他们像那些名师一样从小就爱上读书,一路成长一路读书,无疑天方夜谭。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照看学生、处理各种事务……工作任务的确非常大;学生的成绩、班级的纪律、各种考核与评价……工作压力也的确大。教师也是人,也还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在这种状态下,对多数教师而言,我们一味地强调博览群书,必然让人望而生畏,要么成为空话,要么成为强迫。怎么做更好呢?笔者,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给出三种别具一格的方法,请大家尝试。

第一种途径是读烂一本经典,找到自己的话语权;第二种途径是助攻一个专题,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三种途径是精研一位名师,找到巨人的肩膀。这三种读书方法,都不求多不求全,而以经典的精读为主。这些专业倾向性非常明显的阅读方法,对教师快速成长很有帮助。就像治病一样,慢慢地调养、保健、身体锻炼,的确非常好,但是,读书这件事,对于早已踏进职业工作,又急需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指导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等不急,也不能等,先找一个突破口,读起来更好,读进去最好。何况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优长各不相同,每个人想寻求突破的专业方向也大不一样呢?“术业有专攻”,“君子之学贵一”,通识性的教育经典要读,但在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培养,走上教师工作之后,还是漫无目的地博览,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涉猎,肯定不是值得提倡的方法。

第五道心门:被动等待门。即必须改变一种思维,就是总是等着被别人安排着命令着读书。现在很多学校特别重视读书,会安排和开展教师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开读书沙龙、写读书心得、搞同读共谈、展示读书成果……老师们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热闹背后,却使很多教师把这样的读书活动,当成了外来的任务,当做了额外的负担。本来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却被活动的受益者---教师们当做负担,感到逆反。其原因何在?就在于教师大都只是被动地被要求、安排、命令等等,而没有深入地自主地设计、规划、创造、生成……“要我读”和“我要读”,主体截然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效果。

读书方法也是如此。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别人给予的,毕竟是别人的,未必真正适合自己。每个教师要做读书的主人,就必须结合自己特点,找到一些切实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习惯,彻底改变忙碌的生活状态。于平淡的生活或繁忙的工作,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有格调的情趣,一种非常高雅的享受。这样,不仅丰富了生活,更使我们的生活富有深度和意义。因而,我们应该把“读书”看做是超越忙碌与平庸,抵御倦怠和消极的一种最佳途径。如果能在繁忙的工作中,设定每日读书时间、每周读书日、每年读书月等等,把这段时间拿出来,其他事情不能干扰,专门用来读书。如此一来,不仅保证了读书的时间,而且让生活更加品质。

当然,读书的确需要时间,但并不是说,一定需要每天专门拿出大把的时间。这对于承担各种工作和事务的人来说,很不现实。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主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每天一点一点地坚持,集腋成裘、积水成渊。再比如,我们可以自己主动建立一个微信成长团队群,召集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互相监督和鼓励着一起来读书;同时,可以设定一些规则,比如每周读一本书,每天在群里分享读书笔记,以及阅读感悟,一周读完后可以写书评发表在社交平台上,以看得见自己的“成长”。

人因读书而高贵。常言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我们每天很辛苦,但必须通过阅读,保持着与精神世界的连接,也让自己的生命永远充满无限可能性。一本好书,恰如一片赏心悦目的风景;一本好书,恰似一个终身相依的知音。

每个人都有许多只有自己从里面才能打开的改变之门,而一旦打开,心儿就会飞翔。


6062f4d4dc30b.jpg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