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是指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或由主讲人向学员传授某方面的知识、技巧,或改善某种能力、心态的一种公开半公开的学习形式。而微讲座是指在短时间内为了把一个小问题讲清楚而开展的小型讲座。微讲座的时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有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延长。
随着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日益成熟,工作室线上微讲座成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她方便快捷,突破了现场讲座的限制,让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教师的智慧通过网络传播到千家万户。工作室线上的微讲座的开展体现一个工作室的整体水平,所以要求主讲人先选定课题,工作室成员一起搜集相关材料,然后筛选整合,设计讲座稿,并一起打磨语言,制作课件。先在小范围内试讲,修改提高,再进行线上的讲座直播或录播。
一般而言,工作室开展线上微讲座活动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主题,具体而微。
微讲座和一般的讲座一样,要求主题明确。也就是说,要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漫无边际,信马由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讲座不像一般的大型讲座那样大开大合,旁征博引,但是也必须是在一个主题引领下的解释、阐发、印证和研习。
微讲座时间相对比较短,所以,更要求讲座者在较短的时间段里,把一个小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完成的微讲座,可以一分为二,或者做成系列微讲座,这样操作,就可以让每次的微讲座能够解决一个小问题,学习一个知识点,掌握一种技巧。
比如《通感——一种奇妙的修辞》的微讲座。首先释义,然后列举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两句经典的描写,赏析作者把抽象的嗅觉、视觉形象化为可听可感的听觉形象的巧妙。还可以赏析刘鹗《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描写王小玉说书中唱高音的一段描写,用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形象,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这样的微讲座,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把“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很好地阐释开来,目标小而具体,特别利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二、明确对象,有的放矢
一般而言,每一次微讲座的受众都是明确的。或者是老师,或者使学生,或者是其他人。不同的受众要用不同的讲座方式。如果是针对老师的理论学习、专业成长、课堂教学等方面,则需要紧紧扣住老师这个主要的接受者,在目标设置,讲座内容,讲座时所运用的语言等方面,都要考虑清楚。即使是同样针对老师的微讲座,也要弄清楚你面对的是教研人员,还是一线教师,是骨干教师还是教坛新秀。
比如《课题研究的选题》微讲座,针对课题研究这一科研活动,如果面对的是教研人员,可以侧重选择基础教育理论有关的命题,比如《城乡教育均衡研究》《生命教育研究》《青春期教育研究》等等研究方向。因为研究员有比较深厚的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围也比一般的一线教师广泛,视野也相对宽广。同时在讲座中就可以联通古今,跌宕中外。用语简洁凝练,以一当十。如果面对一线教师,可以选择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来展开,比如《课堂导入的艺术》、《如何面对课堂生成》、《问题导学的有效性》等等,通过微讲座,解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提高老师课堂教学的艺术。在语言风格上努力做到明白流畅,朴素自然。
三、选材典型,以一当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微讲座也是如此。有了好的命题,就要下功夫搜集素材。只有广泛地占有材料,才能多中选好,好中选优,把最典型的材料筛选出来,让这些精选出来的材料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因为微讲座有时间的限制,不允许做讲座的人滔滔不绝的阐发、迁移和拓展。所以在广泛搜集素材的基础上,精选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线长微讲座中作为佐证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否则在论证的过程中,它所要证明的观点就会因此而乏力。什么才是典型材料呢?就是具有代表性或概括性、最能够深刻地表达人或事物本质的材料。
典型性是指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具性化的形象或形象体系,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如梁实秋先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选材就非常典型。作者选取《箜篌引》、《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则演讲片段,生动地表现了梁启超先生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义无反顾,为光绪帝被软禁、为民族衰亡大放悲声的家国胸襟,以及像杜甫一样“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为国家和百姓而忧的赤子情怀。
材料的个性愈鲜明、生动,代表性愈广泛,所掲示的社会本质愈深刻,个性与共性愈统一,那么,它的典型性就愈高。材料在于精而不在多。微讲座也要有这样的选材意识,精选能够体现主题的材料,有的放矢,让它们以一当十,以点带面,很好地为讲座的主题服务。
四、图文并茂,语言生动
一组图文并茂的课件是一次线上讲座成功的最直观的印象。微讲座的特殊性决定了她对文字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文字提纲挈领,言简义丰;对图片的要求更加精美,与文字相互映衬,和谐统一;对音频和视频的要求更加简短,能起到渲染烘托或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件的制作要注意板式的选择。文学讲座的板式要典雅古朴,知识讲座的版式要简洁大方。色调与主题高度契合,凝重的主题用冷色调,欢快的主题用暖色调,并有合理的变化,但是反差不能太大。
教师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让观众浸润其中,思想被催生,情感被催化,情感在情意融融的场中激荡、共生,共同生成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
讲座者的语言要具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达意表情的准确性、辞约情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和严密准确的逻辑性。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能使观众受到美的语言的感染,激情的触动,情理的启迪。
五、面对观众,在线讲座
无论是摄像模式、屏幕分享模式还是专业模式的在线讲座,都要求讲座者在正式的直播前进行试播,除了进一步熟悉讲座的内容之外,还要把讲座的先后顺序、讲座的重点难点、讲座的起承转合和需要与观众互动的环节等方面进行再一次的理顺和强化,对整个讲座了然于心,才有可能在直播时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线上几分钟,线下几日功。直播是现场的艺术,只有一次,没有推倒重来。所以要求直播者在必要的文字准备的同时,要有更充分的信心准备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讲座之中去。即便是在直播的过程中出下了卡顿或者其他方面的瑕疵,也能够及时弥补,把因为小小的卡顿所引起的缺憾最小化,使得整个直播显得整体流畅完整。
同时在线上微讲座中,要注意和观众及时互动,不能一讲到底,把讲座搞成一言堂。直播者必须把观众看做讲座活动的中心和主体,讲座活动的实现是以观众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为标准的,也是通过观众的成长和发展来完成的。能够让观众充分参与到讲座活动中来,激发观众求知的积极性,让观众的感受和情感得以充分地表达,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线上讲座才是有效的。要发现问题,及时解答。如果来不及在线解答,也要抽出合适的时间,把观众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反馈。
总之,工作室的线上微讲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讲座过程中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