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永不止步

作者: 王贵平 发布时间: 2020-04-14 阅读:( 5228 )  

    王贵平名师工作室2016 年 3月成立,由12位骨干老师组成。工作室本着科学求真与开拓创新的精神,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态度,以研究为主线,交流培训为途径,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了一个融学习、教学、研究、培训、交流为一体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群体效能,充分发挥了引领与辐射作用。

    工作室成立以来,经常参与邢台市高一、高二联考和高三模拟考试语文命题工作。多次参与河北省高考语文网上阅卷工作,在本区域同学科教师中有很高的知名度。成员已发表论文多篇;县级以上业务获奖 15 人次;开设县级以上公开课(讲座)21人次;王贵平被授予大国良师“杰出贡献奖”;罗军增被授予“河北省优秀教师”称号,刘士革被授予“河北省骨干教师”荣誉称号;曹素敏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大赛中获一等奖,刁雪莲在邢台市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郝志龙、王敏老师在邢台市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名师工作室已成为人才成长和带领人才成长的前沿阵地,使中青年老师从胜任型向骨干型、名师型发展。             

                           主题学习,让教学更精彩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高教师水平,发展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李庾南老师指出:学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重构学材,进行单元教学。这和高中语文的“任务群学习”(主题学习)的主旨是非常契合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地破除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材观,建立“以本为纲”的新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样本。

    主题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的项目学习,比一篇一篇听老师讲解、回答老师的提问、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更能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更能深刻地认识社会现实和国民性,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文学的力量,也更能有效地提高语言素养与文学素养。

    明确语文主题学习的“四个一”。在语文主题学习中要做到四个一,即“一个主题”,“一组文本”,“一条人文主线”,“一组高考考点”。

    “一个主题”,即一个统领文本的核心情感。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首诗歌,分别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沁园春·长沙》的主题可确定为“赤子情怀”;《雨巷》的主题可确定为“朦胧意象”;《再别康桥》的主题可确定为“离情别绪”;《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主题可确定为“至爱亲情”。

    “一组文本”,即在一个主题统领下的若干文本。选取一组主题相同的文本阅读,可以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悟。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围绕“赤子情怀”的主题,我们选取了宋代爱国诗词词两首,(刘克庄的《沁园春(梦孚若)》、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和近代诗四首(鲁迅的《自题小像》、谭嗣同的《狱中题壁》、秋瑾的《对酒》 、黄遵宪《 赠梁任父同年》)作为精读篇目。同时,选编了余光中诗两首(《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黄雍廉的《唐人街》、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几首现代诗歌和张晓风的《愁乡石》、凌云的《我的南方和北方》两篇散文作为泛读篇目,并链接了郭国昌的《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陈仲义的《“四动”——好诗的最大“公约数”》两篇诗歌鉴赏文章。并补充了高考满分作文《寻一缕墨香》。这样的编排,实现了温儒敏提倡的“质从量出”(冯卫东院长“质从质出”)“举三返一”的阅读主张。利用任务群,拓展学生的视野,涵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条人文主线”,即一条贯穿整节课堂的精神线索,也可以称为“课堂话题”。它比“主题”更集中,更具体。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它既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追求,也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沁园春·长沙》拓读教学的人文主线可以设定为:“在风云激荡的年代,回望那些拥有赤子情怀的热血青年。”提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些伟人志士,都曾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他们有情怀,有担当,有勇气,最终成为历史大潮中的先锋与领袖。青年时期树立远大理想,拥有赤子情怀意义重大;《再别康桥》拓读教学的人文主线可以确定为:“人生旅途中的某些再见,其实是再也不见。”或“生命中那些约定的再见,最终成了再也不见。”提示:以爱情、友情和亲情为题材范围。可选取关于生离死别的亲情散文。重点落实到情感体验,感悟生命,思考人生,从而珍惜与父母亲人同学友人相聚的时光;《大堰河我的保姆》拓读教学的人文主线可以确定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提示:陪伴是最长情的表白,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爱你的父母吧,趁现在他们健在的光阴!

    “一组高考考点”,即在主题学习中渗透文本所涉及到的一些高考考点,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主题学习的拓读教学中,可以把意象的鉴赏,想象、象征、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等艺术手法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主题学习的课堂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地享受学习的快乐,充满了浓浓的诗情,让学生栖息在诗意的课堂上,避免了应试教育单调乏味的知识渗透,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寓教于乐,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8年5月19日在邢台市二中举办了《再别康桥》主题拓读公开课;2018年8月16日在黑龙江肇州二中、绥化一中做了《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专题讲座;2018年8月19日、20日在黑龙江第十二中学、青冈一中举办《沁园春·长沙》示范课,十二中的张校长激动地握住我的手说:“感谢王贵平名师工作室给我们东北的老师带来了新教育的春风,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有温度,有深度,令人回味无穷!”  

    2018年10月25日,王贵平应邀在湖北监利中学子做了《沁园春·长沙》拓展阅读示范课,翔宇教育集团在官方平台以《监利新教育:让语文回归教育的原点》报道了此次活动——“监利中学崇文楼阶梯教室分会场,老师们分享了来自河北省邢台市杰出名师王贵平老师执教的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扩展阅读,王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热情激昂,把一代领袖毛主席的文韬武略演绎得淋漓尽致。北京华樾教育特聘专家,高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丛书总编孙移山教授点评说:王老师的课,突破了单篇教学和题海战术,转为大容量整合型的阅读,极大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微课《出发和到达——〈拿来主义〉主题阅读》、《没有春天的女人——〈祝福〉主题阅读》在“荔枝微课”平台展播,受到广泛好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囚绿记〉主题阅读》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从教研到科研

    工作室制定了教育教学研究制度,要求名师工作室周期内在市科研部门立项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报告。 每个成员与学员每年至少要有一篇以上研究报告或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被教育行政部门推介,或编写教育教学专著 。每个成员与学员三年内至少要获得一次市级以上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王贵平也在从教研到科研的探索中,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成长。主持了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语文诗意课堂的研究》,探索的语文诗意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得当,可操作强,效果明显,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全面提高了教学效率。

    构建了普通高中诗意课堂的建构范式。

    一、诗意导入。采用故事激趣、诗歌切入、音乐渲染、绘画释情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为构建诗意的课堂提供良好的契入口,营造了美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做了有益的铺垫。

    二、诗意导学。(一)走进文本,寻找诗境。精彩的语言导引是构建诗意课堂寻找诗境的手段,教师的点拨是学生灵感产生的源泉,巧妙的教学机智孕育着深层次的教育智慧。学生学习的欲望不断被唤起,新知识增长点不断生成,潜能被释放,主动地探究创造的真谛。(二)品读文本,解读诗意。让语文课充满诗意,就要让学生们在诗意的环境中学习,于此唤起学生对美的感悟和渴望,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教师引领着学生进入审美的世界,去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审美价值。(三)个性呈现,张扬诗意。学生的世界是用想象构建起来的诗意盎然的世界。通过想象,培养学生敢爱,敢想,会想,在他们的心田播下创造的种子,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分内之责。课堂上“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内容”,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想象描写,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诗意拓展。“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让我们想到“构建有诗意的课堂即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即生活,生活是课堂。师生在诗意的课堂中不断创新、进步,在课堂生活中学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课堂,让每一个课堂都充满生活的诗意和诗意的生活。同时,诗意拓展还包括同一主题引领下的群文阅读,在比较分析和探究中提高学生语言的建构能力,传承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维品质。

    四、诗意收束。课堂教学要讲究完整性。正像做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一样,开篇出彩,内容充实,结尾有力,高中语文诗意课堂的结尾也要让学生在诗意的场景中结束,给人以美的熏陶,令人回味。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建构了“初读”——“再读”——“美读”——“拓读”四步教学法。

    “初读”:解决文字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这是诗意课堂的铺垫。“再读”:解决疑惑,读通句意,感悟文本。对重点句子、表现手法、抒情手法进行探究。这是诗意的领悟。“美读”:心灵对话,智慧观照。提高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和文本达到高度的精神契合,有感情的朗读,深入体会,感情升华。这是诗意的涵咏。“拓读”:主题拓展,丰富资源。增加阅读量,反三归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诗意的拓展。

    “初读”——“再度”——“美读”——“拓读”四步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均衡发展,使得师生的语言和精神得到了协同发展,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品质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作室成员先后发表了《高中语文诗意课堂的构建》《让课堂收束艺术充满诗意》《语文课堂诗意评价浅说》《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诗意美》《构建诗意课堂 享受语文教学》《填词,让语文学习充满诗意》《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诗意》等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

    主研了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构建了自主学习“七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创设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情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营造了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精神得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能主动去选择一些学习内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积极地投入,丰富了自身内涵,提高了自身素质。

    2019年6月,工作室申报的河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堂内主题学习策略的研究》成功立项。依据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规律,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主题为一个学习核心,实现课内外的拓展阅读,从而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主题学习”让大语文观在课堂上真正地得到体现,丰富课堂的深度、广度、温度,把读、写、听、说、思等语文活动贯穿于课堂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克服了老师独霸讲坛、满堂灌的教学弊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情感体验来学习语文。

    出版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高中诗歌分册《诗情的相遇》《古今多少事》《时代的印痕》《那一盏明灯》,该丛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先后在省内外举办语文主题学习讲座和示范课。王贵平撰写了《学材重构,主题学习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论文,发表于《数码知识》2018年第11期,《语文主题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表于《散文百家》2019年第10期;曹素敏撰写了《主题学习,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发表于《散文百家》2019年第11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研究无止境,从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入手,找准一个问题的突破口进行研究,一定会收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工作室一路走来,每走一步都有新的收获。发现主题学习之美,尽享科研的力量。我们愿自己未来的教学和生活中,更多地拥有诗意和远方,因为,那就是梦想出发的地方。正如席慕蓉在《初相遇》里所表达的那样:

    胸怀中满溢着幸福

    只因你就在我眼前

    对我微笑,一如当年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