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视界- 新闻资讯

心灵间的诉说(三)

作者:沈明德 发布时间: 2020-07-07 阅读:( 1955 )  

直到您被大队安排到医疗站工作,我们家的景况才真正开始好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位当时的伟人,发出了“医疗卫生工作要到农村去”的号召,合作医疗站遍地开花,普及到了大队。长村这个并不算十分偏僻的地方,当然也就首批成立了合作医疗站,您被推选为唯一的医生,带着两个从未接触过医药知识的年轻人,从此,您不只是戴着眼镜做针线活了,还戴着眼镜当医生。我敢说当时全国的“赤脚医生”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您一样开出那样规范的处方来,也没有一个能够像您一样将每一份处方都写得像一件书法作品!村民们也不知道给他们开处方的是得自名医家传,读了正规医科学校又读完神学院的才女,他们只知道您的医术高明,为人谦逊,四乡的农民有的不惜走上几十里路也要来找您看病。那才叫真的救死扶伤呀!多少人被您挽救回了生命,多少人被您解除了痛苦,肝炎、痢疾、流感、血吸虫、克山病,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西医,您样样研习,样样都精。您的杰出表现,使广大村民对我们表现出了广泛的友善,于是,“运动”开始远离我们,阶级斗争的火药味开始淡去。

5f041e9659ce0.jpg

您虽然仅仅是一名“赤脚医生”,可是,您的医术医德绝对是最突出的。您常常出诊,本大队,本公社,后来去到外公社,甚至被彝族人民牵着马来接您上山去巡诊。您不知治好了多少病人,不知攻克了多少疑难杂症,不知安慰过多少老人,不知接生了多少孩子。有的病人太贫困,您就领回家来,让同样医术精湛的父亲为之针灸治疗,分文不取,有时还招待吃饭。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穷,您又提议发动社员上山采草药,开设中医,降低医疗成本,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背后山上居住着许多彝族人民,他们的医疗条件非常恶劣,听说您医术高明,为人和善,治病费用低廉,都认定要您看病,有的一来就要住上几天直到病好才能回去,他们都喜欢叫您“阿妈奶奶”,您也喜欢他们,为了便于交流,您还学习说彝话,那些不懂汉话的老人和孩子,经您的询问和安慰都像得到了保证。

有一次,自幼就当了放牛娃的二哥傍晚放牧归来,带回了一些硕大的灌木根茎,说是老乡们说冬天烤火很好,“经烧”。您看了,问二哥山上多不多?二哥说多得很!您说,那你就每天挖一背回来。有时还让上工的大哥在闲暇时也去挖,每天晚上您都将这些根茎砍成细片晾晒起来。后来您让大哥二哥和爸爸担着这些干木片,您也背了一些,天不亮就出发,走30多里路去西昌城卖给医药公司,告诉他们这是很好的白土茯苓!经专业人员检验果然不假,于是建立了供应关系。不久,村民们来问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多的“柴疙瘩”,您也就毫不保留地告诉了他们,于是大家都去挖,由于量太大了,医药公司后来拒绝收购。我们家这次沾白土茯苓的光几乎脱困。可是背后山“大坡顶”的白土茯苓几乎挖绝,至今也没有得到恢复,这是您没有想到的。

5f041ea78598b.jpeg

后来,我们又挖竹形芦苇的根块去卖,到山上挖防风、黄芩、刺黄连去卖,您曾在山沟里发现过川贝母,可惜太少,找寻不易。总之,我们家有了一项“副业”。我不知道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大家闺秀,您是怎样认识这些山野药物标本的,您为什么有这样多的生活知识?难道书本知识和生活生产实际就能够被您这样轻松地统一?这是您给我留下的一个谜!

您热爱医学事业,写了大量的行医心得,研究总结出了许多中药配方,特别于接骨斗榫、妇科儿科最为突出。直到80岁您都还在行医,其中多为义务。您将医学看得非常神圣,生怕亵渎,从不愿借此发财。我常想,您与今天所评选的那些劳模标兵相比,还要突出高尚。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