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视界- 新闻资讯

心灵间的诉说(二)

作者:沈明德 发布时间: 2020-07-07 阅读:( 2037 )  

有一段经历使我将您确定为一位世间最不平凡的母亲。1965年8月您带着3岁多的我到会理去看望大姐,去为大姐接生并“照顾月子”。我们在会理县城下车后,第二天好不容易搭乘上到红格的班车,可是到了红格才知道去大姐的工作地不通公路,没有汽车可乘,您便决定带着我步行40多里山路。我还记得途中有一个小小的集镇,只有很少的住户,您边问路边向一户人家请求卖一餐饭给我们,结果我们吃了一餐“玉米碴碴饭”,喝了一碗“小酸菜”汤,我在街上看到了许多体型硕大的狗,非常害怕,您说这是“菜狗”,是当地人喂来吃肉的,不咬人。出了小镇不久,我们就开始了真正的“爬山”,小路崎岖,山高林密,几乎没有住家户和行人。我们走了一天,我喊饿,您就从背篓里拿出一条干带鱼撕一些给我吃,我喊渴,您又从背篓里拿出一砖红糖抠一点喂我。可是,您却再没有吃过一点东西,您舍不得,那是带给大姐的。天黑了,我们没能走出山林,于是,您找了一面向阳且背风的山坡,在一棵松树下我们母子安顿下来。您背靠松树和背篓,背篓上插了一些松树枝,还搂来了一些干松针,铺得厚厚的垫坐,您说可以隔潮。听着山风的声音,望着天空中特别明亮的星星,觉得人间离我们好远。我躺在您的怀里,被您用衣服裹得严严实实,听着您给我讲孙悟空,后来我就睡着了,直到天亮。我现在依稀想起,那一夜您始终在祷告和唱赞美诗。母亲,您好坚强!我那时太小了,要是能坚持醒着和您说说话多好呀!

5f041d3e44759.jpg

第二天,天刚亮,就有人上山打柴,我们终于问清了道路,又开始了我们的行程。在路上遇到了一条快速爬行的小蛇,我怕,您说不怕,那是一条“干鳝鱼”,一会我们抓来烧了吃,于是我就催您去抓,可是您说太小了,遇到大的再抓,其实,您一定也好怕。后来大姐夫来接我们来了,是打柴的人告诉他的,他接过您的背篓,又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到了大姐家,我大姐好憔悴,好委屈,她比我对您更依恋,于是您来不及说累说饿,就成为了他们的主心骨。我立即当上了舅舅,一个比我只小1岁的侄儿成为了我的小伙伴,不久,就又添了两个侄儿。一个月后我们母子完成了使命,回到西昌,告别大姐,其实您不舍大姐,可是西昌还有您的儿女,您的家。后来我才知道我们露宿的山上有金钱豹,有狼,有野猪,那一夜真是凶险呀!一直以来,我一直对这段经历无法给出一个交代,又时常想起,隐隐不安。今天,随着您的离去,我突然醒悟过来,这哪里是我无法给自己一个交代,是作为儿子的我无法给您一个交代呀!我坚强的母亲,我辛劳的母亲,我困苦的母亲,我忍辱负重的母亲!生活将您逼迫成了一个英雄。

六个月后,大姐夫来到我们家,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只有七个月大的小侄儿,他是大姐的“小双”,双胞胎兄弟让大姐和大姐夫感到太沉重,担心“养不活”,第二天大姐夫就赶回去了。您欢欢喜喜地接受了这个小生命,买奶粉,熬米糊糊,喂肉汤肉末,准备尿片和小衣,教我们大家如何照顾他,白天您背着干活,夜里您哄着入眠。这一照顾就是十多年,一个小生命在我们家和您和我们相依为命十多年,他的病痛,他的成长,他的教育,都是那样地牵挂着您,天下有您这样的外祖母,人间的亲情宝库必该因之而更加丰富!侄儿三岁大的时候大姐和大姐夫回来探亲,小家伙却在夜里突发高烧,烧成肺炎,抽搐不止,大姐只知道哭,没有一点办法,我家地处偏僻,要送医院是万万来不及的,学医的您和父亲异常冷静,用冷敷、针灸、草药将病魔驱走,将小侄儿拉了回来。这一夜我内心为爸爸和您存着一份深深的骄傲!

5f041db3d2f1a.jpg

后来,我可以和哥哥姐姐一道干些家务活了,我先放鸭放鹅养兔,在田埂上扯鹅草兔草,在水稻田里捞鸭食;再学会放猪打猪草,放羊,放牛,放马;还学会了栽秧打谷,晒稻播麦,耕田耙地;学会了上山采菌子打柴禾。我不知道您和父亲内心里是怎么想的,一定是很痛苦吧?你们的儿女疏于读书却勤于劳作,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这对你们这对读书人是怎样的刺激和伤害。可是,我从您的口里眼里得到的是鼓励和欣赏,仿佛我真是一个少年英雄。

那时侯,我们一家人都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你们是知识分子却不能和学问打交道,你们成了农民又没有农民的安全“成分”,“运动”随时都在威胁着你们。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时常偷听到您和父亲的不安交谈和沉重的叹息。我和哥哥姐姐也在外面受到了一些特殊的待遇,仿佛小小年纪的我们似乎也是随时准备变坏的阶级敌人,小姐姐小学毕业就没有资格推荐上初中,我要不是遇到邓小平同志突然出来主持国务院工作也将丧失上初中的机会。命运的不公往往会带来反抗,您和父亲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你们想尽办法不准我们仇恨,要我们学会所有当时政治形势下的“热爱”。在“热爱”中,我们真的忘记了仇恨,我们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有了安全感。

您一直要求我们要学会忍让。有时我们在外面受了屈辱,回到家里您说“吃得亏,打得堆”,轻描淡写。有时我们在外面与人发生纠纷,吵了架,挨了打,回到家里还要挨骂甚至责罚,力戒我们要避免再犯,教给我们如何回避的方法,当然,过后又有很多“讲清道理”行为。现在我明白了,您是怕当时刚刚经营起来的脆弱的人际关系经受不起考验。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