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年度“优秀成果”案例- 第二届博览会 - 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优秀成果案例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三教引领小学数学教学 “一创、三教、一核心”教学主张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0-01-06

贵阳市观山湖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张德民

张德民  贵阳市观山湖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贵州省特级教师、贵州省乡村教育家培养对象、贵州省乡村名师、省级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观山湖区优秀校长。贵州省教育厅“三教教学研究”项目核心成员。

主体简介: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人格品行的塑造者,学生心智开启者。

教学是实现知识的传递,人格平行塑造者,学生心智开启的重要活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不知、不能到会、知、能的重要活动。

实现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通过教师的理解、设计、实施传递给学生,同时通过知识传递作为载体,同时塑造人格品行,和开启心智。所以教学必须要承载这样三个任务,即:知识的传递、人格品行的塑造、开启心智。由此我提出“一创、三教、一核心”的教学主张,以此来实现以上三个任务。

一创:创设一个教学主情境承载教学内容,以故事式、主题式、挑战式展开教学来吸引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景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理解和再设计。同时由于小学生学习周期有6年,心智也处于快速成长、发展期,注意力容易分神,自控能力差,所以创设能承载教学内容的主情境,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准学习点,也能让学生长见识。

三教:即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思考是不能代替的,但学生思考的发展是需要教的。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学习时没有体验就很难会有真正感悟和思考。而如何进行学习体验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表达是将思维外显的唯一方式,用表达提高“对话”能力,思维能力,可以开启和提升心智水平。

一核心:即用核心问题聚焦课堂。有它的存在,学生学习就会聚焦,主线就会清晰。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实现悟道理。

一、用情景承载教学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学,所以首先是要让学生愿意学,并且是自己学,而根据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情景来承载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荷兰教育家汗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景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就能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则是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用情景承载教学内容的特征:可及性: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一般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适切性:设计的教学情境要与所学习内容相适应、相匹配。挑战性: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有意义的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体验性:能使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数学的思想,感受数学的本质。

例如《面积不变,周长的变化规律》一课,知识的关键点发现后找出规律。教材原呈现方式是“例5: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让学生用拼的方式去进行素材收集,这样的呈现方式情景性不强,学生对此内需不强,也没有生活体验。而在《面积不变,周长的变化规律》一课中将原有的呈现方式改为“例1:王爷爷有3头牛,准备修围栏,每头牛需要9平方米,王爷爷买了24米围栏,修了一个长9米,宽3米的围栏,王爷爷又买了1头牛,会出现什么问题?”根据“小学阶段,要贴近生活‘创设数学情景’”的理念,这样创设真实的数学情景,巧妙地在情景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需要学生自己来思维和体验学习过程。本课以王爷爷建牛圈为情景,给围绕着4头牛建牛圈要多少米围栏展开。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融在这个情景之中,让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而找规律是建立在素材之上的,通过解决同属性(面积不变,周长变)问题形成素材,同时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呈现素材,这样的处理比原来教材中的素材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使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大量的数学课堂由于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承载了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由于这些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需,课堂因此有了生气,同时情境是为教学知识点这样的主要内容服务的,所以学生学习就更有了效率,学生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更加主动了。

二、用核心问题聚焦课堂

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每个课时小学阶段现在是40分钟,这样规定既符合儿童的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生理特征,也符合儿童的不能持续关注一件事件心理特征。如何在教学时间内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必须要用核心问题来聚焦课堂。用核心问题来聚力达成教学目标。核心问题可以是整节课绕着一个核心问题,也可是根据内容的特殊性每个教学环节一个,具体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进行确定。

核心问题直指整节课的关键和重点,通过它,让整节课或是教学环节聚焦到课的本质;从而解决它,而其他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它的表达简明扼要,直击“要害”;关于它的研究,需要费一番周折;有它的存在,学生学习就会聚焦,主线就会清晰。

设计核心问题应该从确定课时的知识本质入手。每一节数学课的内容中,都有其知识的本质,如何找到课时知识本质,这需要教师在课前要熟悉课程标准,读透教材,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同时还要了解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掌握了课时知识本质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在学习可能存在的难点。从而思考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应该有思维价值。  

例如《面积不变,周长的变化规律》一课,教学环节是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设定的。本课的目标是:1.通过思,算、找,初步了解等积情况下周长的变化规律。2.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表达,初步构建相关的模型,发展空间观念。3. 在生成问题、对话解决、构建模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培养研究意识和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教学环节共有5个,分别是情景引入,问题驱动——解决问题、积累数据——核心问题、突出重点——练习内化,真实应用——设疑拓展、打开思维。核心问题是“四种围法什么不变?什么在变?怎么变的?周长的变化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前2个教学环节都是在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设计,从而产生核心问题。当核心问题提出后让整节课的重心都聚焦到本课的重点上(找规律、如何找),表达简明扼要,直击“要害”从而让本节课的目标逐渐清晰。

三、用体验促进思考深度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学习时没有体验就很难会有真正思考。"体验"可分为两类,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思考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体验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来说具有积极作用。学习体验,可以理解为学生从经历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会、领悟以及由此获得的相关知识、技能、情感与观念等内容有机组合的个性内化经验 。

教体验就是要在“做中学”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学习体验。(含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想方法的体验)

● 学习体验,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   

 ● 学习体验,是学生在活动经验基础上的反思、领悟与升华, 是学生个体内化的经验;

学习体验,是以学科学习的知识、 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载体 ,并通过学生个体的思考、领悟获得的思维积淀。

史宁中教授在《中小学管理》谈到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就是体验,这种体验任何人无法替代。

例如《面积不变,周长的变化规律》一课,又买一头牛,会出现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帮王爷爷解决?王爷爷买了一头牛后发现没钱再买围栏,不买围栏能养4头牛吗?如果王爷爷要建一个周长最大的围栏,围栏要多少米?这三个体验环节,亲身经历数据产生和收集的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观察思考,自己思考、探究、操作和对话中增强了自身学习的体验,学习和积累经验。

四、用思考提升思维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这个问题自己讲了许多次了,学生照样错。究其原因,是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当然印象不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综观世界各国教学大纲也无不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的认识从感知外界事物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能否主动地去思考、探究问题,学生缺少或失去主动思考的热情,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无法较好地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虽然数学问题千变万化,但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变的。要教会学生思考,教学生思考什么? 首先教师要思考:

●  该教学内容体现哪些思想方法;

●  有关的思想方法在知识、技能中是如何呈现的;

●  应如何进行辩证思考;

●  理清知识的逻辑脉络,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  从知识的理解中传递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想方法;

●  从解题、实验、实践的反思中,探究辩证的思想方法和批判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决不能仅停留在这些操作的层面上,而应腾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作进一步“反省抽象”,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向更高境界迈进。其中,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作思考,并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不断反思,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层次水平的有效途径。

例如《面积不变,周长的变化规律》一课,通过“会出现什么问题——可是出现的问题——如果是”这样的问题串的设计,促进学生不断进行思考,通过“四种围法什么不变?什么在变?怎么变的?周长的变化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核心问题促进让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这样就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积累学习经验,发展思维水平。

五、用表达提高对话能力

学习是与圣贤对话,与同伴对话,与书本对话,与思维对话,对话传情达意,可以说语言、文字、图画、肢体等,表达在学习当中就又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阅读、总结、解题表述、交流、讨论,训练学生简洁的表达能力;在课外活动的交流、游戏、社会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育小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面积不变,周长的变化规律》一课,设计了几个表达的教学点,1. 把想到的办法画出来。2. 把每种图形的数据填出来。3. 把发现的东西说出来等,让学生通过语言、画图、填表等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通过“一创、三教、一核心”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见识,悟道理,从而践行传递知识、塑造人格、开启心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