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年度“优秀成果”案例- 第三届年会 - 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优秀成果案例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三人合一 构建“灵慧美”生态教育 ——《构建“灵慧美”生态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0-01-06

北流市陆惠兰特级教师工作坊  陆惠兰

陆惠兰 , 广西特级教师、北流市桂塘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创编《我的成长足迹》、《我是悦读小达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等小册子在全校推广,探索总结了独特的“班级小团队管理法”,形成“扎实•充实•丰实”的教学风格。先后获评广西教学名师、自治区优秀班主任、广西教研先进工作者,玉林名师、玉林十佳教师,北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工作坊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育人目标,努力践行“让六年时光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教育愿景。具体到教育教学中,就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与品质,还要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真正的教育应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同一模具出来的机器。作为教育者,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善于创造出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活动生态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中快乐成长,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本课题就是基于以上思想理念的指导,立足于课改要求与人的发展需要,坚持从人的天性出发,探索“三人合一”的立体化教育模式,构建“灵慧美”生态教育体系,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培养人”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基于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引

当前,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使“教学”上升为“教育”。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以上理念的指引,从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出发,重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源于教育心理学的启迪

人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而每一个人天生就是好学的,这是他们的生存本能;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自己该做的事,就会唤醒全部的潜能。“灵慧美”生态教育的研究,也从满足师生的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去呵护师生天生的、内在的生存需求和学习动力,引领师生在学习与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最终推动教师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进而培养与塑造一批尊重生命、尊重教育规律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促使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真正的可能,使校园和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3.出于生态和谐理念的思考

自然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样也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及和谐统一,又包括教育活动与整个育人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协同互动、和谐统一,把融洽、和谐的精神贯注于教育的每一个有机的要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整体,使人才健康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各种因素产生和谐共振,达到生态和谐地育人。所以,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教育要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孩子自然生命的均衡、协调、全面、持续发展;要创造出生机勃勃的校园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在顺应自然的状态下陪伴孩子完整成长。“灵慧美”生态教育研究的核心正是构建这样的校本生态教育模式。

4.立于新课程资源观的感悟

新课程资源观认为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环境是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家长是不可替代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学中需确立立体多维互动的、动态长效的课程资源观。“灵慧美”生态教育正是立足于新课程资源观,探索教师主动发展、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

5.成于多元智能的导向,将最强势的智能运用到学习过程中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拥有不同的强势智能,教育教学的方式应该与学生的智能特征相适应。“灵慧美”生态教育研究致力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将自己最强势的智能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恰是“为了多元智能而教”。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使教师——慧心巧思。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敏感度与驾驭课堂的灵活度,学会挖掘教学特色、提炼教学风格、物化研究成果,打造慧心巧思、能教会写善科研的优秀教师团队。

2.使学生——灵气绽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发现学生成长规律,培养一大批哲思辨明、灵气绽放、后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3.使课堂——美美与共。通过课题研究,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构建“快乐和谐,美美与共”精彩课堂,形成独特的“灵慧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4.使研究——影响辐射。通过课题研究,构建“灵慧美”生态教育模式,影响带动工作坊所覆盖的学校与教育区域。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1. 创生“灵慧美”生态教育理念,探索“灵慧美”生态教育文化系列——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等,“灵慧美”生态教研文化系列——生态化校本教研、生态化课堂教学等,构建立体化“灵慧美”生态教育模式。

2.研究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区域,以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探索“灵慧美教师”的培养策略与培养模式。

3.探索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唤醒学生最大潜能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成长规律,探索“灵慧美学子”的培养策略。

4.探索“灵慧美”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与运用,总结梳理“灵慧美”生态教育研究成果,研究“共学、导教、引研、辐射”的方法与策略,将研究成果在各教研实践基地推广运用。

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整合特级教师工作坊、家校与社会力量,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观察记录法、经验总结法等展开研究。

五、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主要结论

(一)创生“灵慧美”生态教育理念,助力师生共同提升生命质量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形成教育理念共识:教育是一个多因子组合而成的复杂生态集合,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现多向互动作用的关系,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将影响整个教育生态集合。 而“人”是教育中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灵魂。立于教育的核心与灵魂,“灵慧美”生态教育坚持立人以“德”、启人以“智”、 怡人以“情”。在教育环境上,追求书香润泽、温馨和悦、雅趣天成;课堂上,享受师生智慧共生、情智交融、生命对话;方法上,坚持教育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

正如郭橐驼种树给我们的启示: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换句话说,只有在学校中营造和谐自然的教育生态氛围,才能促进师生和谐共长,做到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教育必须顺其天性而为,而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才会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惟有如此,教育的传承与分享才会长盛不衰,师生生命质量才会在生态教育环境中得到共同提升。

(二)探索“灵慧美”教师与学子的培养策略,拓宽学校培养“人”的渠道

关注师生的共同成长是教育的主旋律。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注重把“自悟-共学-导教-引研-辐射”的教师成长模式与“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作为研究内容之一,从“磨练基本功、培养好习惯”入手,关注师生“灵慧”成长。

1.构建“自悟-共学-导教-引研-辐射”的“灵慧美教师”成长模式

立足新学校,针对新学校大部分来自各乡镇学校,需要融合提升的实际,我们确立“先夯实基础、修炼基本功,再实践打磨、积淀底蕴,然后竞技比赛、发展提升,最后走出校门、拓展视野”的“灵慧美”教师发展思路。通过督促教师加强对课标、教材、学生的深入品读、思考与领悟,自觉磨练内功;通过落实“三化”(主题化、系列化、综合化)培训、组建学习“小团队”,为老师营造共学氛围;通过组织教学竞技比赛,为教师搭建锻炼自我、打造灵慧、展示风采的平台,促使教师们在竞技中学会找差距、定方向、补不足、重修炼;通过带领教师们开展城乡联动、团队共研活动等,带领老师们“走出去、带回来”,帮助教师走出校园、拓宽视野、激活思维,获得教育教学的新动力。借助课题负责人主持的“灵慧美”特级教师工作坊平台的力量,通过定期组织“读书交流、集中会课、沙龙研讨、专题论坛、案例分析、成果展演、网上交流”等研讨活动,实现研培训一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落实“1+1+N”名师带徒式研培,构建教师团队快速成长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实现“灵慧美”教师的养成。

2.立足生态视角,着眼最近发展区,培养“灵慧美学子”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从生态的视角实施对人的发展的整体关照,注重营造适合学生发展和课堂顺利开展的“灵·慧·美”生态教育氛围,有效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建立自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和谐自然,让师生在课堂中相互激进、共同成长;通过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建立信心;通过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触发学生的慧心;通过瞄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点燃学生的灵气,让学生充分享受“跳一跳,摘到桃”的愉悦;通过日积月累抓“养成”,锻造最美学子,最终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探索“育”的文化,形成“三人合一”的“灵慧美”生态教育文化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是教育中的核心要素,探索教育文化其实就是探索“人”的发展的文化。然而“人”的发展却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与学的过程,而是一个立体的教育过程,是一个融合“人本•人际•人境”于一体的“三人合一”的生态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人以“德”、启人以“智”、 怡人以“情”的“灵•慧•美”生态教育过程。为此,我们立足校本探索“育”的文化,通过开展学校课程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的探索,形成“三人合一”的“灵慧美”生态教育文化体系。

1.人本——“灵•智•趣”的课程文化

课程乃教育魂灵,是学校之本,教学之托,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实现育人的载体。课程建设凸现学校教育本质,是学校发展的智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于此,我们认为:探索“灵慧美”的生态教育文化,就是要构建“灵•智•趣”的课程文化,开启学生灵慧成长。让孩子在这样的课程文化熏陶下越学越有灵气绽放,我们的教师越教越慧心巧思,我们的课堂越上越美美与共!这是“灵慧美”生态教育文化的奠基,是教育的关键,更是“人”的发展之“本”。

“灵•智•趣”的课程文化,基于“学习者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而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理念,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表达交流、质疑创造的热情;通过生动情境获得心灵培养、能力生成、情感熏陶、审美体验;通过顺性和谐、魅力彰显的特色课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生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让学生享受课程,课程成就学生。比如:有感于“读•思•悟”在教学中深刻理解,课程组构建“灵慧美生态课堂模式”,引领孩子体验灵气绽放的精彩,慧心巧思的愉悦,美美与共的圆满。立足当前阅读社会的教育热点,课题组探索开发了“悦读时光”校本课程,引发师生品味书香,放飞心情,促进师生在教育中共生共长。

(二)人际——“慧•亲•信”的管理文化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在管理中就要做到“目中有人”,遵循以人为本,着眼“人”的管理。“慧•亲•信”的管理文化,主要落实在“人”的“团队化”管理上,通过探索学校教育三大团队——“灵慧美”领导团队、“灵慧美”教师团队、“灵慧美”学子团队的培养策略,提升学校“人”的管理。

1.领导团队——提升管理力

 “慧•亲•信”管理模式,落实到领导团队上,就是要求各成员在学校共同发展目标引领下做到人人有岗、人人有责、人尽其才、合作交流,逐渐形成校内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格局。落实“学校双向管理网络”,使学校各项工作既责任到人,又双向互动,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各层面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不同层面人员都能在管理中得到锻炼与发展。

为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重抓“慧•亲•信”氛围营造,努力提升班子建设“五个力”。首先是提升班子凝聚力,以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教育愿景把领导班子凝聚起来,促使班子成员形成学校同命运、共发展的意识。其次是提升班子感召力,要求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都能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成为老师们学习的榜样。三是提升班子学习力,要求班子成员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工作方法与技巧等。四是提升班子创新力,要求班子成员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激活思维、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与时俱进。五是提升班子执行力,通过建立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促使领导班子对工作能全力以赴、独挡一面。

2.教师团队——提升实践力

教师发展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动力。因此,学校重力打造师资队伍,提升教师专业品质。通过实施和谐管理,激发每一位教师潜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通过学研结合,帮助教师找准“坐标”,引领教师给自己正确定位,学会从学校的大局出发,结合自身业务素养,合理制订自身发展,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基于本课题关注团队共研文化的探索,遵循学科整合、交叉互补的原则,整合骨干教师力量,打造了四大互助共研团队——“语文灵慧美”团队、 “数学灵慧美”团队、“综合灵慧美”团队、“班级灵慧美”团队,分别展开与课题相关的实践研究,做到既重视学科文化探索,也注重学科整合优势的共研共育。同时,在共研共育中,我们着力营造“慧•亲•信”教育氛围,引领教师学会爱在学生,教在心灵;指引教师倾心教育、潜心研究、醉心课堂、用心教书、真心奉献。学会走出“先夯实基础、修炼基本功,再实践打磨、积淀底蕴,然后竞技比赛、发展提升,最后走出校门、拓展视野”的专业成长新路子;最终在“自悟-共学-导教-引研-辐射”的循环打磨中成就自我、专业提升。

3.学生团队——提升发展力

“慧•亲•信”的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方面,最终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倡导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促使学生团结上进,自我提高;通过开展各项大型活动检阅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竞技活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给学生展示才华、培养自信、发展个性的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激发学生“争最美班级,竞最美学子”的激情,努力养成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人境——“美•谐•善”的环境文化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现代教育教学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教学环境,即以

人为本,关注教育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让师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打造“美•谐•善”的环境文化,让良性文化充溢校园每一个角落,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强大的助推力。  

立足“美•谐•善”的文化基调,课题组凝心聚力,提炼了:“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的校风;“博学善教  润泽童心”的教风;“乐读善为 聚滴成海”的学风;“海纳百川,厚积薄发”的学校精神。依托学校之侧那千年文化积淀的母亲河——圭江丰厚的文化底蕴,倾力打造润物无声的“水韵”文化,将“水”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带着爱的温度为学生的童年储存更多能量。“桂”与“圭”同音,以圭水雅韵为载体的“水韵教育”,无疑是打造桂塘小学办学品牌的得天独厚的资源。水,因势而变,因势利导,焕发勃勃生机。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从水品得到启示,教育工作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变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基于这样的认识,“水往低处流”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犹如教师们的默默奉献;“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的清澈本性,犹如学生们的纯洁心灵;“奔腾到海不复还”的执着,更如师生们认准目标、无悔向前的精神。因此,我们将“水”作为学校育人的文化图腾,充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强大而又独具魅力的教育文化力,无时不在,润物无声。

(四)探索“研”的文化,构建“1+1+N”“灵慧美”生态教研新模式

“灵慧美”生态教研的探索,更多体现在校本教研的特色引领上。两年多来,课题组不断创新学校教研模式,努力探索生态教育下“研”的文化。坚持“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方法,坚持“自己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学以致用到课堂”的做法,努力探索教研新路子。

  我们通过常态共研,夯实教研基础。从课堂的教学设计、课中的教学操作、课后的教学反思,每一步都认真斟酌、精心筹谋,以团队的力量带动,提高每个老师的教学水平。通过主题研讨,激活教研热情。坚持每月一次针对性的主题教研,就教学中遇到的某些教学难点的突破展开学习讨论。语文学科如:一年级的识字认字教学、二年级的写话的训练、三年级的作文起步,四至六年级的阅读赏析课等;数学学科如:一年级《数的认识》主题研讨、一二年级《时间的认识》主题研讨、三四年级《数的运算》主题研讨、五六年级《图形的面积计算》主题研讨等,既有同年级的“连排课+研讨”,也有跨年级的“联动+研讨”。一系列教研活动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与创造热情,激活老师们的创新教学模式,引领教师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

像这样,通过常态共研,夯实教研基础;通过引导主题教学研讨,展示教学研讨新气象;通过创新教研课的形式(主题课、连排课、联动课),开阔教师课堂研磨的方式;通过多形式参与评课议课(如即时微信交流式、课后集中讨论式、卡纸展示式等),拓展议课论课的舞台;通过组建“同伴结对—年级组互帮—学科组互学—校级联合—校际联动”相结合的“循环+整合”式研讨共同体,形成本校多渠道、立体化、交互式的研讨特色;通过组织系列化教研活动(小讲座-教材分析-说课-上课-议课-反思),为教师们提供“个人-同伴-学科组-学校”逐层提升的共学研讨平台。通过邀请高校专家、上级部门教研员进校指导,有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教学的长效发展。最后,受“灵慧美特级教师工作坊”带徒研修方式的启发,我们构建了“1+1+N”“灵慧美”生态教研新模式,形成“一位名师+一位骨干教师,影响带动一大批年青教师”的带教带研新路子。

(五)探索“教”的模式,构建“灵慧美”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是教师挥洒智慧、演绎精彩的舞台!每一位深爱教育的教师,都希望自己赢在课堂。每一个课堂,都是教师慧心巧思的结晶,是学生灵气绽放的平台,是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场所。“灵•慧•美”课堂教学流程经历了以下探索历程:

①初探之始,“读—思—悟”定调。

课题探索之初,课题组处于“头脑风暴”的积累期,基于对“读·思·悟”重要性的认识,认为“读·思·悟”可为任何学习之始,“灵·慧·美”教学必源于“读·思·悟”的引领。为此,初定“灵·慧·美”生态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读——自读文本,初探通灵

思——交流促思,探索拾慧

悟——运用感悟,悦学悦美

②探索之中,“读—思—悟—拓”演变。

两年多的探索历程,我们渐渐意识到:单纯的“读·思·悟”无法概括我们的课堂,更无法全面张扬生态课堂的“灵·慧·美”因子。为此,我们逐渐拓展视野,将课堂的触角延伸拓展,慢慢将“灵·慧·美”生态课堂教学流程充实如下:

读——自读文本,初探通灵

思——激疑导思,交流拾慧

悟——感悟运用,构建模型

拓——总结拓展,悦学悦美

③探索之末,“导—探—练—悟”渐成。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经历了反复的实践与思考,渐渐有了以下感悟:教学同源,源于教学中“导-探-练-悟”过程的体验,源于课堂中“灵·慧·趣·美”因子的融合,才生成了“灵气绽放、慧心巧思、美美与共的“灵·慧·美”生态课堂教学。于是,“灵·慧·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渐成如下:

导——导读通灵

探——探新思慧

练——融练于趣

悟——悟学悟美

“导读通灵”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文本,自学、思考、自悟,初步感知新知,培养自读自悟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温习旧知、沟通新旧知识联系,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通过引导读懂教材的“自然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原汁原味的文本”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课之伊始,以“温故”牵引“导新”,以“导读”唤醒“灵气”,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新思慧”的核心则在于发现、发展、发掘人的潜能,在于开化、引领和点燃,在于温暖、激励和唤醒。“灵·慧·美”生态课堂课堂形态里,放大了“讨论、思辨”的成分,旨在通过“讨论、思辨”唤醒、点燃、激励、引领孩子主动探索、向学向美。生态课堂的核心形式是讨论,显性形态是观察到学生善读、善听、善思、善辩,为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下放学习主动权,给学生独立思考、扩展视野、认识世界、认识自已的时空,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讨,鼓励学生放飞思维,绽放灵气,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冰冷的文字”化为“火热的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智慧共享、灵气绽放的愉悦。

“融练于趣”则从学生的生态学习出发,力求增多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课堂的密度。通过设计新颖性、挑战性、激趣性练习,增大课堂容量而不是增多练习数量,提高思维训练的高精度、高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开动思维。比如通过创设“智慧岛闯关游戏”融练于趣,既让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阶梯式练习,又体验到知识炼成过程中的趣味性与挑战性。或者常常在教学中设置不经意的“出错”“陷阱”,或是故意暴露孩子们特别是优秀孩子的一些小“失误”,就相当于换一个种方式向孩子们展示问题的关键与易错点。使孩子不再害怕“出错”,甚至慢慢形成共识:学习之旅中“出错”总是难免的,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错误”可以成为同伴学习的借鉴,那么“错误也就变成了一种美丽!”从而让“错误”也成为课堂生成“灵慧”的平台,成为培养孩子“灵气”舞台。

“悟学悟美”告诉我们:一堂好课不光要有好的开始也应该要有好的结尾。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再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填写课后反思卡或者齐谈学习收获,培养学生回顾梳理、综合概括、实践运用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感受课堂共生共美。或者是创设情境再一次的掀起学生学习的热潮,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围墙,放眼“社会大课堂”,更使课的结尾意犹未尽,课虽终人犹恋,这也是“灵慧美”生态课堂悟学悟美环节生成的初心。

“灵·慧·美”生态课堂是一种平衡性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效性。在研究中,我们意识到: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展现,教师应当在生态课堂环境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现自我的“主阵地”,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课堂中教师教师应该少说,只扮演引导者,学生才是演员,在他们用声、形、情绪演绎课堂的时候,教师只需用适当的语言加以引导,此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合作

(六)深研“读·思·悟”,是构建课堂“灵·慧·美”的关键节点

教育是智慧的传承与分享。而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旅程,是师生成长与绽放的温床,是享受师生智慧共生、情智交融、生命对话的场所,是触发孩子灵气绽放、教师慧心巧思、课堂美美与共的舞台。在课堂中,学习者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从“读·思·悟”入手,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和美”课堂氛围,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积极性,是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性合一”,构建“灵慧美”生态课堂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找准每一节课“品读的方向•思考的密语•领悟的入口”,则是构建课堂“灵·慧·美”的关键节点。

构建“灵慧美”课堂,师生共“读”是关键。这个“读”要分角色分阶段有梯度的推进。作为教师:读教材、明方向;读学情、扫障碍;读资源、巧预设;读设计、炼生成;读方法、化疑难;读反馈、调节奏;读反思、查缺漏。作为学生:读文本、理脉络;读背景、扫障碍;读关键、集百花;读交流、跟进程;读练习、深强化;读收获、享成功。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品读,才能整合知识、优选方法、上出童趣。让语文课“读出语文味、品出语文味、练出语文味”,数学课“读出数学味、品出生活味、练出精彩味”。正如“课堂在细节中体现智慧、在咬文嚼字中彰显精彩”,只有在“品”与“读”上下了真功夫,才能为构建“灵•慧•美”的生态课堂打开一扇窗。

“思是教之本,思是学之源。”作为教师,我们课前要思考教的目标、方法与过程,如:这节课我们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知识怎样传递更有效?如何在课中结合学法点拨?关键处如何引领?教学环节怎样安排?怎样挖掘课堂中的趣味点、生长点、拓展点……怎样达到一节课的目标要求?如何落实知识点?又如何提炼考点?挖掘演化点、拓展点?如何充分下放学习主动权,把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作为学生,要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的目标、方法、过程。如:①这节课我们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②语文课上如何进行品读分析?通过品读分析懂得了什么?数学上如何审题理解题意?从哪个角度入手更有效?③这节课能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或解题策略?形成了怎样的思路?……简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点、瞄准知识点、聚焦疑难点、突显易错(混)点、拓展延伸点、挖掘趣味性展开教学;面对学生,我们要指导孩子学会思考学习的目的意义,合适自己的方法与策略,让自己更轻松更灵慧地投入学习。

教学最需要领悟的是学科文化、学科规律、学科之美。课之结尾,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趣味点、生长点、拓展点、延伸点的回顾梳理,突破学习的难点、盲点与易混点,便促使教师在此过程中领悟课型的构建,学生领悟知识模型的构建;同时使“悟”的触角深入到“四基”、“四能”、“学科核心素养”,最终推动师生教与学素养的发展。

深研“读·思·悟”,方能构建“灵·慧·美”。唯有对课标教材、对学情起点、对教法学法、对教学过程,甚至对教育教学本身、对生命教育的品读中,延伸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紧抓重难点、发现趣味点、聚焦疑难点、突显易错点、对准知识点、找准学习盲点(障碍点、训练点、检测点),深挖知识的生长点(拓展点、深化点),结合自己的思考点,融合教育与课改的聚焦点,构建自己特色有效的“灵慧美”课堂,锻造“灵慧美”的自己,培养“灵慧美”的孩子!

(七)巧借教学资源,使“灵慧美”课堂更具魅力

新时代背景下的课堂呼唤生机与活力。它需要更多一些“灵·慧·美”的因子,为课堂增添魅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催生新型课堂文化的愿景,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堂。而课堂所包括的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中,教学资源最具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如能立足生本,恰当选用教学资源,则有利于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优化整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构建“灵•慧•美”课堂的过程中,我们立足教学资源对课堂的优化功能,探索教学中可以开发的资源,丰富并充实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而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使教学资源用得其所,最终达到教学资源的增值创生,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厚实丰盈的数学文化氛围。如巧借教材资源,灵创诗化情境,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形成“想学要学”的积极心态,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教学活动,有效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巧借教具资源,让孩子充分体验教学资源的动态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易懂,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让教学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巧借生活资源,化知识为生动活泼的事例,让课堂“活”起来。巧借差异资源,变个体差异为宝贵的资源,有效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巧借教师资源,亲师长促乐学,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借家长资源,使课堂彰显独特魅力。巧借意外资源,美牵课堂生成,使课堂因“意外”而增姿添彩!巧借情感资源,谐生乐学氛围。巧借错误资源,化“错误”为引领智慧探索之旅的起点,让错误成为课堂的一种美丽!这样的课堂,彻底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让课堂闪动着“美”,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这样的观点:在课堂上应尽可能挖掘“美”的因素,通过读、画、圈、思、批、议、悟、演等方式,让课堂充满灵气、慧心、美妙,更具诗情画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是“灵慧美”生态课堂的要点之一。

  首先是善用教师语言,在学生心中播种“美”。俗话说:“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不仅能刺激一个人的思维发展,而且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利用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从而达到从小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在学生心中播下“美”的种子。

 其次是借力书写指导,训练学生的美感。书写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把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可以提高运用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对小学生进行书写指导,不仅要训练学生写好字,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意志毅力、思维素质、审美情操的培养。要常常教育学生,要写好字首先要有好的态度,这是写好字的关键。此外,要把写得更好、更美,还要坚持练习,做到持之以恒。这样,学生学习的好习惯慢慢养成,美感在学生心中慢慢萌生。
    还有就是要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感知“美”。在教学中,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音律美;用图画创设情境,感受画面美;注重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语言“美”…… 总而言之,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发展的规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听、看、讲、想、做等多个要素得以利用,是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管理重要途径。

(九)构建立体化“灵慧美”教育模式,让教育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

的和美空间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立“灵慧美”生态教育模式立足于校本生态,围绕师生生命成长,着眼于孩子自然生命的均衡、协调、全面、持续发展,从深研生态教育中的“灵”、“慧”、“美”因子入手,研究各种生态元素(因子)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的教育规律,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引力巨大的、深具“灵慧美”因子的生态教育场,力求在顺应自然的状态下陪伴孩子完整成长。在此过程中,通过“灵·智·趣”的教学活动、“慧·亲·信”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谐·善”的教育环境,营造 “三人合一”( “人本·人际·人境”)之和谐生态教育氛围,促使孩子灵气绽放,教师慧心巧思,课堂美美与共,学校文化和而不同,让教育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

创新观点

1.教育是一个多因子组合而成的复杂生态集合,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现多向互动作用的关系,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将影响整个教育生态集合。

2.教育是顺应自然的人性的教育,在自然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个体会更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所谓“生态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是一种系统、整体、和谐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性的人文化教育模式。

4.教育应该是立足于校本生态,围绕师生生命成长,各种生态元素(因子)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的生态教育。它重视师生在生态教育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在教育环境上,追求书香润泽、温馨和悦、雅趣天成;课堂上,享受师生智慧共生、情智交融、生命对话;方法上,坚持教育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

突破性进展

1.基于“教育是智慧的传承与分享”观点引领,我们在课题探索过程中,通过组织“灵•智•趣”的教学活动,创设“慧•亲•信”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谐•善”的教育环境,营造“人本、人际、人境”“三人合一”的和谐的生态教育氛围,促使孩子灵气绽放,教师慧心巧思,课堂美美与共,学校文化和而不同,让教育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

2.通过“灵慧美生态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我校教师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进而培养与塑造一批尊重生命、尊重教育规律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促使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我们的校园和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六、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一)课题规划与做法赢得上级领导与家长、社会的好评

自本课题确立以来,课题组从校园生态、师生现状调研入手,分析影响学校教育发展因素,思考“灵慧美”教育研究思路、范围与途径,探索“灵慧美”学校文化、构建“灵慧美”的课堂、培养“灵慧美”团队的策略,开展系列“灵慧美”特色研培活动。确立了“活”(生态校园)——“育”(水品育人)——“润”(文化润泽)——“美”(灵慧臻美)的“灵慧美”学校发展思路,形成“团队化”管理特色,构建“六大习惯”的养成教育体系,开发的校本特色课程《悦读时光》在市内造成较大影响。两年多来,课题组多次联合“灵慧美特级教师工作坊”组织了《品读经典•分享灵慧•放飞心情》户外读书交流会,通过聆听、分享、交流与展示,去拥抱经典、品味书香、洗涤心灵,让书香伴随自己专业成长,让悦读促进灵慧滋长,这样的活动也收获了与会同行的高度认同与更多点赞,一致认为活动新颖有效,有效促进成长。学校立体、全面的发展规划与特色做法,赢得了上级领导与家长、社会的好评,吸引市内外教育团队到来观摩交流。

(二)“灵慧美”教研文化与课堂教学模式受赞赏,课题研究成果在市

内外辐射推广

自2016年课题启动以来,以本课题为指导,借力于“灵•慧•美”特级教师工作坊力量,整合实体教研与虚拟平台的优势,开展多形式研讨活动,如专题研讨活动、观课议课活动、送教下乡活动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2016年组织了“找准品读方向,构建灵慧美课堂”的城乡联动研讨活动,在课题负责人陆惠兰的组织带领下,二十多位教师深入民乐镇南庆中心小学,通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优秀教师点评指导,城乡教师共学共研等活动,为乡镇学校送去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2017年组织送教下乡到西埌镇,展开主题为《尊重生态 构建灵慧美课堂》的团队共研活动,由语文骨干教师黎秀兰执教《秋天》和梁景芹老师执教《角的初步认识》得到了该镇老师的好评。同年11月开展数学运算能力研讨活动,通过现场课例、各年级运算情况交流、课后交流与针对性研讨、专家指导、自我反思与研讨方向指引等流程,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把握运算教学,促进运算教学水平提升;课题组指导骨干教师罗莉莉执教《7的乘法口诀》一课,各科组的运算能力经验交流等,均得到教研室领导的好评。10-11月,课题负责人陆惠兰带领课题组成员戴思雁等老师受玉林市“国培计划”负责单位委托送教下乡到陆川、福绵、兴业、博白等县区,得到参研老师的高度赞赏。12月课题开题报告会上,市内外50多位教育精英汇聚我校,教育局党副局长亲临指导,教研室杨副主任作主持,玉林师院教育科学院梁钊华院长为老师们作教学专题报告,玉林市教科所黄伟教研员、我市特级教师、教研室教研员等多位专家与领导亲临现场指导,有力推动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教学的长效发展。2018年5月,课题组指导青年教师冯俏在全市运算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执教《100以内加减法复习》一课,获得与会领导与同行的高度赞赏,其活泼新颖的课堂设计得到教研室的极大关注,登载到了《玉林日报》上。11月下旬课题组联手特级教师工作坊与学校骨干教师开展“灵慧美”课堂教学展示、骨干教师教研展示、家校研讨沙龙“三合一”研讨活动,以实现活动促研、多方共赢的目的。研讨活动以“活动解读-专题讲座-教材分析-说课-上课—反思-议课-总结点评”的流程展开,通过团队互助共研、展示交流、家校共研、上层引领等环节,推动老师研讨课标、钻研教材、熟练技能、积淀理念、提升素养,为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铺路搭桥。该活动得到教育局教研室陈文江主任、廖瑞芳副主任、罗华妮教研员、特级教师工作坊坊员以及家长们的赞赏与好评。

此外,课题组成员姚秋芳、戴思雁、陈丽等采用“灵慧美”课堂教学模式参加各级教学技能大赛、现场教课赛、多媒体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课比赛等屡获一等奖,指导20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技屡获佳绩。

我校一位新进的年轻教师在进校半学期后,在团队学习过程中深感“灵•慧•美”课堂教学模式的妙处,采用该模式精备细研后执教了二年级《坐井观天》一课,得到同行一致好评,教育局教研员评价该课:老师有底气,声音很秀气,课堂有朝气,学生有灵气!

(三)总结反思、辛勤笔耕,以文字传播与宣传课题研究成果

自课题成立以来,课题成员非常重视研究过程与收获的总结,辛勤笔耕,撰写了多篇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并获得刊登,竭力通过文字传播、宣传课题研究成果。具体如下表。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