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年度“优秀成果”案例- 第三届年会 - 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优秀成果案例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批判性思维培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新审视与实践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0-01-06

  成都市新都区中小学教研培训中心  范建成

范建成,成都市特级教师,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成都市新都区中小学教研培训中心副主任。长期关注并实践数学课堂思维训练。主持或主研多项四川省和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获省、市级政府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一次。

人类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今天的中小学课堂到底该教什么,再次成为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话题。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2015年启动的“教育2030:教育和技能的未来”项目中提出的《OECD学习框架2030》中确立了面向2030的技能、态度、价值观、关键概念等共28项素养,其中批判性思维被列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并且强调由“知识为本”转向“以概念为基础,能力驱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在当下“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热潮中,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都是其显著的学习目标之一。具体到小学数学课堂,必须要因循时代变化,主动面向未来设计课堂。育人目标的变化,课堂必然进行转型。我们依托四川省2018年资助金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与实践》,对此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现就课堂整体重构谈谈我们的认识和实践。

一、 目标:最大程度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从“学科的数学”走向“教育的数学”

一线教师更多的从数学知识体系的角度去实施教学,关注知识的本质、知识的结构化。教学实践中,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训练点、考点成为备课和上课的首要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获得了“数学的真知”(实际上,仅获得作为科学意义上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数学考试的高分),但当数学被忘却以后才发现数学并未真正的改变人。在知识越来越容易获得的今天,学生们更应该拥有教育意义上的数学,即数学是为发展人的核心素养服务的。数学课程应对人格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培养一个个理性的、反躬自省的、心态积极的人。数学课堂应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以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为代表的高阶思维能力。这样的数学,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真知,更是获得了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实现从学科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向教育意义上的数学教育的课堂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二)数学课堂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数学深度学习的必然

根据数学课程内容的特点,数学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涵盖了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推理、判断等多种思维技能,是深度建构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理应成为中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学习内容。同时,根据对国内外深度学习理论的梳理和研究,批判性思维几乎成为所有学者共同关注的认知领域培养目标之一 。

二、 思路:在知识的深度意义建构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实践中,坚持围绕“知识再创”发展批判性思维,寻求课堂重构。数学“再创造”为批判性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一)批判性思维训练过程,伴随着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国内有一些中小学借鉴大学的做法,开设了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可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由于课时极少,他们更多的是在传授批判性思维知识。实际上批判性思维培养需要人格塑造、意识养成和技能训练三位一体,而这些都应在思维实践中达成。我们借助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来培养,相当于每天都在具体情境中真实实践,全体参与,全程参与,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养成批判思维习惯,才可能在真实的案例中学会质疑、论证、反思和决策。批判性思维训练和数学知识的建构紧密联系、共生共长。

(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是群体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去“发现和制造”数学知识,这是一个从缺陷走向完美,从谬误走向真理的过程。这就要求每个孩子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质疑、论证、评价,通过群体批判性思维,实现个体数学上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成为“发现数学”最好的工具。同时每个孩子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技能发展又与“知识再创”过程中的角色密切相关,在一节课中,单个学生可能会是质询者、论证者、评价者等角色,不同角色的发挥必然会发展相应的批判技能。长此以往每天都有这样的机会实践,各种角色必然会不断的变化,从而使每个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意识、技巧都得到整体发展 。

(三)路径:以课堂文化、模式、评价的重新建构,确立面向未来的小学数学课堂新样态

(一)着眼于批判性思维人格培养的课堂文化重构

批判性思维不仅包含技能,同时也包含意识、态度和情感,批判性思考者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反思意识,崇尚理性,不盲从,勇于质疑等人格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创建有利于培养这些特质人格的课堂氛围。建设批判性思维发展所需的课堂文化,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基本策略之一,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恰好也是以往我们数学课堂最缺乏的。

1.建设开放包容的课堂文化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质疑,这需要学生在思维上挑战他人,包括老师、优秀学生、家长等权威,所以让学生敢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课堂上确立了这样一些基本价值导向:每一个人的认真思考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要发现和欣赏错误中的积极面;在探究过程中,错误者是有功劳的,他可能让我知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可能给予我们正确的启发……。通过建立容错机制,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书本等都可能犯错,都可能有缺陷,让每一个孩子切实体会到他的质疑是安全的,有意义的。因为心理安全,进一步延伸出开放包容的课堂文化,老师们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耐心倾听别人的解释,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尊重质疑我们的人等。

2.建设崇尚理性的课堂文化

批判性思维是理性思维,不管我们相信或者决定什么,都是建立在合理思考基础上的。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问学生(或者学生内心问自己):你(我)的理由呢?你(我)还有一个更好的理由吗?你(我)还有什么好的证明方法呢?……。我们还开设了“话题讨论课”这种专门的批判性思维专项训练课来培养孩子们的理性精神。在这样的课堂文化熏陶下,孩子们感受到了这样的价值:真理是辩出来的;支撑或反对一个观点,需要寻求一个好理由;相信什么决定什么与亲疏、情绪无关;真理是不断发展;否定是为了进步。

3.建设反思内省的课堂文化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成果的“再思考”,是用理性和公正的标准不断评估已有的观念和行动,从而去发现缺陷或新的可能,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改进和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对自我的批判就显得格外有意义,批判性思维不是“挑刺”,重要的是促进“内省”,即要求和训练学生客观、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在我们的课堂,我们努力让学生通过自我质疑,去发现自己思维的缺点和不足;通过审视他人的思维,在寻求更好的证据、论证和表达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在课堂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思考环节:你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呢?听了别人的理由,你对自己的方法有什么改进吗?

(二)着眼于批判性思维能力达成的课堂模式重构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培养其能力必须创建一种“思维对撞”的机会,使得孩子们能够质疑、评析、论证和反思。钟启泉教授在《“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一文中就强调,对话性、辩证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的前提,因此实践中构建“互动、对话性教学”成为我们基于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的课堂模式的核心。

1.“质疑-共解”教学模式

本教学模式直指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能:质疑和论证。其一般流程见下图(图1:“质疑-共解”教学模式图)

 

可以看出整个教学分为两个大的单元,“质疑”部分更多的是学生个体对文本、他人观点、方法的解读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质疑或待解决的问题,指向了理解、澄清、分析、质疑等基本技能。在这里,我们让学生学会“批判五问”,即一问“是什么?”二问“是对的吗?”三问“是最好的吗?”四问“还可以怎样?”五问“我接受吗?”通过自我诘问去寻求对他人思维的批判,突出理解(求同)、质疑(求异)、再创(求新)。在“共解”部分实际上是一个集体批判性思维的过程,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就是对问题或观点、方法进行论证、评估、评价、替代、决策的过程,是一个相互批判与自我批判相结合的过程。通过集体思维,最终形成共识,实现数学知识的集体再创。在“质疑-共解”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设计(提供)质疑材料,组织质询,引导学生明晰问题,组织讨论,参与对话,组织实践应用等。

2.“示例-论证”模式

批判性思维主要工作就是考察论证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提供足够多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推理方式,学习更为缜密地思考问题,学习如何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去说服别人,这样“示例-论证”模式(图2:“示例-论证”教学模式图)应运而生。

在这种教学中,学生首先要通过前置学习经历一个自我创造与批判的过程,在独立自主解决问题中,学生要尽可能多的去全面考察已知信息,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断寻找新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审视已有的方法,剖析、评估他们的优势,从而寻求并确定一种更好的方法,这实际上是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在对话环节,学生将选取一种方法和观点介绍给其他同学,这将突出自我解释(求证)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他人批判中再次反思,实现自觉改进(求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为了最大限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最好的实现“数学再创”,教师对讨论例子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特别强调“反例优先原则”,因为数学“反例”特别能引起学生论证的兴趣,利于学生主动寻找理由,寻找证据,探求表达方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论证能力 ,同时也能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逐步构建“完美的数学知识”。




上述两种模式中,其实都强调学生深度的对话参与,都强调技能与人格的双重培养,都强调批判性思维的三大关键要素(即理由、论证、表达)的体现。但“质疑-共解”模式强调学生与文本与他人的互动,是从理解开始,突出质疑和论证;而“示例-论证”模式则强调学生与自我的互动,从创造开始,突出论证和反思。


(三)着眼于批判性思维教学改进的课堂评价重构

批判性思维包含态度、情意和技能等方面,无法简单的以学生的学业好坏来判断其发展水平,从教育角度来考虑,我们更希望这种评价能促进教师的批判性教学的改进,能诊断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于是,我们构建了基于课堂观察技术和言语编码技术的课堂表现性评价体系。

1.师生活动观察

为了反映课堂上教师行为是否有利于批判性人格培养课堂文化的产生,是否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研究编制了学生活动观察表(表1: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活动观察样表)和教师活动观察表(表2: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师活动观察样表)。

通过两名观察员每两分钟记录一次,观察当时学生、教师活动情况。通过跟踪观察,并将师生两个表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数据,总结出促进或者阻碍的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行为。同时,对比不同的特定阶段,课堂教师活动观察量表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批判性思维培养背景下,教学观,学生观的变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诊断和促进作用 。




2.课堂对话编码


“对话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最有利的教学方式,我们采取课堂对话编码,通过微观精准分析学生对话内容,可以判断学生是否在自觉的运用某种批判性思维技能。这既可作为过程诊断,也可作为效果评估。这种课堂评价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收集课堂对话讨论片段实录;分解编码单元,利用编码框架对对话内容进行编码;分析编码数据确定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特征和发展水平。这其实是一个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码维度就是课题组确定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批判性思维技能发展的六个维度,即理解、解释、质疑、评价、替代、决策。下面是一个课堂对话编码的例子(两位数除一位数除法口算的对话片段,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


通过分析编码信息(方括号里),我们就知道每种批判性思维技能出现的频次,了解到学生思维的方向,并对群体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和教师教学引导做出评估。

以上的两种课堂评价实际上都是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它可以更多的帮助老师实现对教学行为的自我批判,同时这种方法也为评价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地提供了一种方向。

 

理念决定行为,目标导向结果,社会的发展必然决定人才要求和育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时代的要求,它也为学科教育如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回答。而在这样的回应中,课堂文化、实施策略、教学评价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将继续在这条面向未来的课堂重构道路上不断探索,继续前进 。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01):34-38.

[2]董毓. 批判性思维原理与方法[J].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3]范建成..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前置学习任务单设计与应用[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8(11):12-14.

[4]程华,范建成.构建示例讨论,培养批判能力[J].教育科学论坛,2018(z2):92-94.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