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二中学 李丽丽
“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将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性格、品德、兴趣以及行为习惯,与儿童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过分看重成绩,而忽视了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受重视。作为家长,都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从幼儿园甚至早教时期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各样兴趣班、特长班。但在这其中家长们可能会忽视孩子自身的意愿,使得兴趣班变成了强制班,孩子不仅丧失了兴趣而且产生逆反心理,从小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很多家长认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长期养成习惯就好了,但通过我亲身的观察了解,我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孩子他们在兴趣班并不快乐。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也就成为了空想。不快乐的孩子也就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成绩也就会不尽如人意。
2、过度溺爱是孩子丧失自立的能力,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
在当今家庭中,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核心,所以家长对孩子更是满满的爱和期待。太过娇惯,凡事包办,会造成孩子自理能力的下降;太过严厉,会导致孩子的心理恐慌,瞻前顾后,不利于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养成。
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些这样的孩子:凡事都依靠父母,连最简单的捡碗、洗碗、扫地这样最简单的家务都不去做。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会体谅父母的良苦,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源于最初的家庭教育,源于父母的影响,使得十几岁的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为了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很多家长选择了“陪读”,主要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使得孩子过度依赖于父母;或是因为学业负担重,家长也很少和孩子主动交流,久而久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日渐疏远。这样的现象造成了孩子除了自己,谁都不会考虑;家长除了做饭,最好什么都别管的现象,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
案例:
2012年,一沈阳男孩考上湖北一所重点大学,只因母亲不能陪读,大学新生的他决定退学。
眼下,正值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而18岁的沈阳男孩秦明(化名)随母亲刘女士赶到湖北的一所大学后,却因为母亲不能在自己身边陪读,说啥也不念了。9月4日,刘女士无奈向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求助,心理专家刘长辉为她解读了孩子的心理疾病症结。
秦明长得眉清目秀,性格内向,跟陌生人一说话就会脸红。刘女士说,她和丈夫早年离异,儿子由自己一人带大。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不仅 上下学形影不离,就连晚上睡觉,母子俩也是睡在一张床上。令刘女士欣慰的是,儿子的学习从未让她操过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入学报到的日子近了,刘女士陪儿子乘火车赶到湖北的这所大学。天热、寝室人多、食堂饭菜不可口……一些问题接踵而至,刘女士放心不下儿子,一连在校外小旅馆住了好几天,不料儿子每晚都在熄灯后赶过来,非要跟母亲挤睡在一张床上。
“这是典型的‘分离焦虑症’!”刘长辉说,心理学上,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被称“分离焦虑症”。它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而这种不适应行为或情绪,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地上不起来等等。
对于18岁的秦明来说,与母亲相伴生活过久,形成过度的依赖,再加上母亲对儿子的溺爱,才导致秦明宁肯退学、复读,也不接受与母亲分离的残酷现实。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过度溺爱使孩子丧失自立的能力,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这一问题急需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
3、家庭环境中存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
幼儿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其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家庭环境作为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方面,对其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长期待在嘈杂、吵闹的家庭环境中的幼儿,其对外界声音的敏感度会大大降低,从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交往能力差,严重的会产生自闭的倾向;研究表明,存在暴力倾向的家长,其孩子在幼儿也多会表现出易怒、攻击等倾向;还有研究表明幼儿园中存在的一些非先天疾病的行为问题幼儿,家庭环境是导致其问题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经过近三年的观察研究,我就对此提出几点对策:
1.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的发展树立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父母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家长作为幼儿世界的重要他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是幼儿模仿的对象,由于幼儿期对成人世界的崇拜以及自身还缺乏对是非正误的判断,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和教导孩子,为孩子带去积极、正面的思想和态度。
2.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
作为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提出要求,不“霸王硬上弓”,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对于孩子多进行鼓励和肯定,是孩子产生向上的心理。切忌忽视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使孩子和家长都身心疲惫。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要胜于一个成绩优异但心理扭曲的孩子。
3.父母对待孩子要态度一致、严宽适度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如何爱和教育孩子就是家庭教育关键。在孩子的教育上应该严宽适度,奖惩得当,而不能过分溺爱。因为孩子喜欢被称赞的心理特点,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多鼓励和支持孩子,让他们有向上的动力,但是在一些比如道德等原则问题上应该坚持立场,严格教育,这样才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行为原则。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父母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而最令孩子担忧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斥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或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不上进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是贪财、死爱钱、爱唠叨的人,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这样,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懒惰、不负责、不上进、贪财、死爱钱、爱唠叨。
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全是负面信息,他只有跟这些负面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爸妈妈连接的归属感。
所以,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总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