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东河区第三幼儿园课题组 李虹
摘要:幼儿协商与合作意识能力作为成为健康社会人的重要部分,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逐渐的重视,能否在幼儿期培养起初步的协商合作交往意识,对成人后适应社会角色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我们以区域活动为平台,进行培养幼儿的协商合作交往的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关键字:区域活动 协商与合作意识 培养
现代社会的进步,带给人们享受各种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带来各种新型的、日益增多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在工作、生活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个体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完成日益复杂的社会任务,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素质重要性凸显,因此,协商与合作意识和能力关系到个体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社会人,而这种能力需在幼年早期逐渐形成,幼儿协商与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受到重视。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是指要培养下一代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协商、合作,共享合作成果的品质和能力。家长缺少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培养的意识,虽然,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合作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没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而未来的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作为未来时代要求现代幼儿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1]
幼儿时期是人的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根据幼儿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特点,我们选择在区域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增强他们的协商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所谓协商是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这其中包含了与他人如何进行有效沟通,达成一致意见的工程。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协商合作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只有善于与人协商合作的人,才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协商与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协商合作意识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社会,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整个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两代人的“小公主”或者“小皇帝”,从小就独自拥有全部的食物、玩具和空间,大人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这些幼儿既缺乏协商合作的意识,不会沟通,不会分工与交流,他们缺乏与他人一起生活的经验,不会与他人协商解决问题、不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因此也不能分享、体验到与他人协商、合作带给自己的愉悦和成功感。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于家长、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商解决。这种现象在幼儿中比较普遍。
我们对我园幼儿的协商合作意识能力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100名接受调查的幼儿,只有12%能主动与同伴协商合作;在老师的提示下,有68%的幼儿能与同伴协商合作;有20%的幼儿完全不会与协商同伴合作。这种状况表明,培养幼儿的协商合作意识能力,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协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协商合作意识和能力呢? 我们以区域活动为平台,进行培养幼儿的协商合作交往的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是在教师创设的促进幼儿发展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制定活动的目标、玩法和规则,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自主探究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学会合作、分享和轮流的交往技巧。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利用区域活动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协商合作意识和能力。
一、充分利用不同活动区域特点
我们根据创设不同活动区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具体目标,分别在不同的活动区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在引导下自动进入不同环境,慢慢形成协商合作的意识能力。在“娃娃家游戏区”则要求幼儿能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自行分配家庭角色,共同协商、合作,处理问题;游戏结束后能分工按类整理材料。如在“图书区”中,我们要求幼儿不抢书,不撕书,能与同伴一同看书,并相互讲述交流与分享图书中的内容。在“美工区”,我们帮助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幅画,要求幼儿能与小伙伴合用材料,如油画棒、纸、橡皮泥等,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分享成功的愉悦。在“结构区”中,我们启发幼儿共同协商搭建主题和方案,要求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不独占、不争抢玩具,友好地与小伙伴共同搭建,遇到困难要与同伴协商解决。在“音乐区”,则要求幼儿能与小伙伴一起唱歌、跳舞,协商分配打击乐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演奏。我们充分地利用这些机会,幼儿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协商合作,并享受了协商合作的快乐。
二、创设有利区域环境,激发发合作意识。
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营造合作的环境,使幼儿身处其中,受其熏陶,感受到合作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我们的区域活动形式丰富,娃娃家、有点心店、理发店、医院、小舞台、公共巴士等,这些游戏都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空间和机会。同时,老师有目的地在游戏中设置一定的难度,让孩子产生合作的需求,毕竟如果一种游戏一人无法完成,那么合作就更顺理成章。同伴之间也应该做到和睦相处,才能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这里也涉及到幼儿道德品质的问题。在学会合作之前更应该学学如何与同伴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这是合作的奠基石。在幼儿开始玩之前,教师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告诉他们要如何和别人相处,注意自己与同伴的说话语气,以及寻找同样的方式,要乐于与人合作等等,否则,你失去的不单单是一次机会,甚至会损失一个朋友。可见幼儿享受合作的快乐,是幼儿萌发合作意识的基础。
三、引导协商合作,激发幼儿愉悦感和自信心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协商合作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可是许多幼儿在需要合作的时候却不会适时地去协商合作,或者知道要协商合作,却不知道该如何协商合作。所以教师平时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的游戏动机和分析幼儿的行为水平,在幼儿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时候,教给幼儿协商合作的方法,引导协商合作,激发幼儿愉悦感和自信心。教师作为游戏的支持者如何指导幼儿游戏也需要讲究技巧。以角色身份指导幼儿游戏,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幼儿最欢迎的指导方法。[3]例如:在“我们的城市”这个主题里,我们的建构区搭建的城市。这们一个宏伟的工程,没有合作根本是不可能的,可是进行了好几天,我发现孩子们只是自顾自地搭着零零散散的房子。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加入游戏引导启发幼儿在我们的城市中还想存在哪些建筑和设施,孩子们又动手搭起了一座座大厦、广场。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幅美妙的城市场景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他们一起欢呼,为自己的合作成果感到骄傲。
四、取长补短,促进协商合作能力
在区域游戏中,协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经常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使游戏变得更加丰富孩子们就玩得更尽兴。协商合作能力较弱的孩子,选择的多是不需要和同伴交往合作的游戏内容,也很少主动参加到别人的游戏中。于是,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他们一起游戏。在区域游戏中,个别幼儿表现出不愿与他人合作的现象,其实也是孩子不太懂得如何取长补短,在某些程度上约束幼儿相互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于是,教师通过巧妙引导幼儿,不但让幼儿自然介入,还启发了幼儿更多的创造力。
五、遵守游戏规则,促进实现幼儿合作行为。
我们的教育意图是要体现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但是我们经常发现幼儿在活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是自身无法解决的,那么就会导致活动无法顺利进行,活动的质量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所以,对幼儿的行为教师应当在积极引导的基础上有所约束和管教,为幼儿制定一些适当的活动规则,通过遵守游戏规则,促进实现幼儿合作行为。[4]其实,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与幼儿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幼儿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他们总是以自己的经验来辨别是非,经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于是,经常与其他幼儿产生矛盾。而且在游戏过程中人数越多,发生分歧的机会就越多,而合适、明确的游戏规则,能成为幼儿自觉遵守、友好交往的工具。为了让幼儿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我们主张制定规则时以幼儿为主,老师为辅。在每一次的游戏遇到障碍时,或者评析游戏时,我们都让孩子说说哪些游戏进行得好,哪些游戏进行得不顺利,原因在哪里?可以设置哪些新规则,哪些规则需要更改。指导自主游戏时,教师本着自主的原则,想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活动环境,但孩子在没有任何规则要求的游戏中,不但不能使游戏正常进行,而且还逐渐散失对游戏的乐趣。在与幼儿共同商定游戏规则后,孩子们的行为就接近了真实的保龄球馆游戏,孩子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所以这样的规则既有利于孩子的自主探索,而且还提高了幼儿的游戏效率,使幼儿的自主发展更加有保障。
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的合作行为,教师每次开展游戏都要认真观察,至始至终地执行穿上规则,不断进行强化,以自身的严谨和踏实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合作态度。游戏结束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耐心地和他分析整个游戏过程,老师只有坚持原则才能使幼儿信服,让孩子明白在集体中人人平等,才能保证幼儿的合作有个良好的平台。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强化已经形成的游戏规则,如在游戏评价的时候表扬和奖励合作好的幼儿等方式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六、通过集体区域活动,培养协商合作意识。
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成功和失败都共同分享或承担,活动的目标就是就会以集体为出发点,对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是很有成效的。例如,以前在老师组织游戏评析活动时,孩子们经常用“我的”为开头来阐述自己的理由,现在他们学会以“我们”为开头来评议他们的合作项目,还能根据每个合作伙伴的行为来分析游戏的结果,真的很不容易。通过这次研究,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培养孩子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我设置了一个区域——小小超市。给幼儿一个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而我所提供的材料也正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废旧饮料空瓶、包装盒、包装袋等。模拟了一个超市场景,在活动中,学习按物体的名称、用途或性质进行分类。通过扮演“售货员”与“小顾客”进行角色游戏,使用“货币”购买相应的物品,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愿意交流获得的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去操作、交流、合作、探索,体验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除了在游戏中继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我们还在一日活动的许多环节渗透这种合作意识。大部分家长也明显感受到合作教育在孩子身上引发的变化,例如,孩子慢慢得学会做家务、主动关心家人和身边的人、会更客观地评价人和事。
我们在研究中本着良好的意愿,不断地摸索探索,即使是幼儿点滴的进步,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对于孩子的积极进展,我们的促进并不应该止于幼儿园,而是要关注孩子的一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幼儿时期又是培养一个人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最佳时期。今天,对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正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解读.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3
[2]周梅林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7
[3]庞丽娟,秦旭芳,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幼儿教育》1999(9):6-27
[4]黄梅莲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信息教研周刊》,2012(2):1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