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十八小 高丽枝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是由整个班级组成的,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
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生正是在集体活动中经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逐步积累了集体生活的经验,逐渐领悟并掌握了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方法和准则,增强了在集体中正确处理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能力,从而逐渐养成适应集体生活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各种能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班集体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条件。班集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班集体的每个成员一旦把自己融入了集体之中,他们就会常常把集体的兴衰与自身的利益、自身的荣辱联系在一起,因此,对集体的事情和活动,他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予主动的关心和积极的参与。用集体的目标自我激励,用集体的行为准则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荣誉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地参与制定和努力完成集体的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种工作与活动等等,这些无疑能有效地锻炼和逐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和谐班集体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创设的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的集体。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精神得到惬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健康、和谐成长。
如何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呢?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班级管理时刻处在若干矛盾的交织中,要处理好这些矛盾,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就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只有充分注重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一、尊重、热爱学生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基础
教育学生不能只靠语言,必须有情感的投入,抽掉情感的教育是挫败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学生把教师作为可以信赖的人,师生只有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教育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的爱是教育的推动力。教师的深情厚爱使学生产生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学生觉得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地爱老师。师生之间的互爱才是最理想最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尊重。当学生有了进步或成绩时,心里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特别是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教师要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该表扬的表扬,满足学生的欲
望,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批评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能使学生更想接近教师,学生到教师办公室,教师拉一个椅子过来让学生坐下,或是学生生病了,教师一句‚你那里不舒服?要不要到校医室看看!一个很小的动作或是一句体贴人微的话就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师生平等的思想不是在口头上说的,更不能虚情假意,而要付诸行动。教师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沟通,而是事事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学生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教师都要支持。
教师只有用一颗爱心,去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琴弦,才能奏出最美好的乐曲。学生只有动其对老师的爱心才能对老师的教诲产生认可和服从,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
二、善待学生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关键
在班级管理中,抓好优秀生能带动一大片,而促好后进生又是营造良好班集体的关键。俗话说“十个指头都不一样长”,更何况是人呢?从心理上讲,学习不好的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们比学习好的学生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和爱护“学困生”,才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转变为人们期待的好学生。在实践上,对于“学困生”,首先,教师一定要作深入了解,既要了解其自身原因,又要了解其家庭原因;既要了解其生理原因,又要了解其心理特征,以便对症下药;其次,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去捕捉其“闪光点”,及时地给予真诚的表扬,让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再次,教师要适时地为他们制订出适当的高而可攀的目标,让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最后,教师在平常提问或检测中,问题难度要适中,并注意把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留给“学困生”,让他们始终有一种成功感。对于考试受挫的学生,要及时地帮助他们分析失利的原因,以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宽容我们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千万不要歧视他们。学生犯了错误以后,作为老师,应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千万不要动不动就 “上告”其家长。而应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做到细心开导、耐心教育,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否则,往往会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既降低了教师的威信,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师生间只有达到“心心相印”的心理沟通,班级里的每个成员才能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和依附感,对教师产生崇敬感和亲近感,教育教学才会事半功倍,良好的班集体才会逐渐形成。
三、潜移默化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途径
(一)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就是一个班集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在本质上它反映着班级发展过程中全体成员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在建设一个和谐班集体过程中,班级文化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建设和谐班集体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具体可有以下一些做法:
1.在新学期伊始,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奋斗目标或格言,然后粘贴在自己的桌面上或让老师装订成册,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期望,这样班级成员就有着鼓励和鞭策作用。
2.可以创办班报或班级日记。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特长,粘贴学生的作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在班上张贴名人名句与时代的风云人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时事,也受到文化的熏陶。
4.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装扮教室,让教室在学生心中成为一个“和谐之家”,让学生对集体,同学都有一种归属感等等。
(二)倡导民主、人性化的管理
学生是班集体管理中的主体。过去那种“保姆式”的管理已不适合教育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管理的主人,实施民主、人性化的班集体管理,是创建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1.让学生共同参与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而班级目标是全体学生前进的动力,由学生参与确定奋斗目标,可以使其更切合于实际,增强可行性;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主人”,增强激励性,而在与学生共同确立目标过程中,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增进感情的机会,让学生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也看到了本身的不足,从而受到教育。
2.让学生共同来制定班规。陶行知说过:“有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易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自己共同所立之法,从始到终,心目中都有他在,平日一举一动,都为大家自立的法律所影响。所以自己所立之法,大于他人所立之法;大家共同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一人独断的法。”因而,班规的制定,可以交由学生起草,在班上讨论,修改,最后让班主任定案。这样,班主任所立的法规,更能让学生接受。
3.班干部的任用,实行轮流制。班干部是学生中的主体,在班级管理中起着协调、协助、树立榜样的作用,在班干部的任用上,可以实行“轮周任用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当上班干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这样,不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建设班级。
班主任若能真正待学生如子女,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爱护他们,想办法与学生沟通,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自己,就会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一个健康发展的班集体。时代在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多样化人才,教师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导师,应树立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意识。让我们厚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知识上的启发者、思想上的引路人、人生道路的导航者。
【参考文献】
[1] 麦志强 潘海燕《班主任工作创新》。
[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
[3] 李岩《经典案例评析》
[4] 熊华生《小学班主任工作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