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重点课题“和谐德育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包头市青山区富强路小学
一 、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子课题名称: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
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当学生面对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却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因此,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知行脱节”现象,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我校是一所老校,学校楼道窄,操场面积小,加上学生较多,为学校的安全及常规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而我校学生中农民工子女较多,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好,这对我校的安全及常规管理工作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解决这些教育隐患,我校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作为一项研究的课题,力争通过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找到切实可行培养学生良好养成习惯的方法,为我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保驾护航。
(三)研究目标及预期目标: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对策;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德育空间,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态度行为。
(2)找到一条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
(3)以纪律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劳动习惯、节俭习惯、运动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安全习惯十个好习惯为抓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三级指标,并将二级指标细化为三个好习惯,通过小而精的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养成教育水平。
(4)力促全员参与、所有课程渗透德育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
2、预期目标: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逐渐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3)逐步完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机制。
(四)参加实验的年级、班数、人数、研究的起止时间:
年级:1-6年级
班数:24个班
人数:1348人
研究的起止时间: 2013年9月至2015年11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德育论等基础理论;总课题组《和谐德育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各学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中的理论要点。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行为习惯的初步理论研究和途径探索。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和实验研究。
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治的初步实验研究(以个案为主)。
4、依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以“十个好习惯”、“十月行”为主要活动内容,切实努力引导学生达到三级指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养成教育水平。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群体师表形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教为重点培养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素养,注意良好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做到训练和熏陶相结合。
我们注意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德育主导渠道的作用”为指导,探索与其他活动、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进行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二)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三)研究方法及途径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观察法、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等。
研究途径:
1、通过网络和书籍,对已有的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做综合研究,提取对本课题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本课题的实施。
2、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了解学生家庭生活背景,受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受教育的情况,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现状。
3、用于不良行为的矫正研究,选取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积累有效的方法。
4、提取日常研究中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有针对性的理论,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顺序,解决问题,获取相关经验。
5、以“星级学生”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进行评价、整理,形成书面材料。
6、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主要载体,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使学生经历感知、反思、深化、自觉的过程,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四)研究成果和结论
1、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的研究,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学生热爱劳动、懂得感恩、愿意帮助他人、尊敬师长、喜爱读书、掌握了一定的安全常识,形式多样的活动对推进素质教育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课题的研究也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素质。教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自己寓教于乐的水平,同时在活动中也得到了情感的熏陶,提升了自身的师德素质。
课题的研究还加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将学校教育的思路带到了家里,带到了社会,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2、分项说明成果形式、数量、发表、获奖和推广采用情况
几年来,学生操行优良率达85%以上,违法犯罪率为零。同时得到上级和兄弟单位的认可。陈逸鹏被评为包头市第三届“美德少年”提名奖;李佳阳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参加内蒙少代会;王宇涵被评为包头市优秀少先队员、樊非凡被评为青山区优秀队干、兰宇鑫获青山区级优秀学生干部、王嘉璐被评为青山区级三好学生、韩明武被评为青山区级三好学生、温佳琪被评为青山区级三好学生。
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广大教师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积极撰写教育日记、学生个案研究与论文,如:闫秀娟老师撰写的论文《滴汗的蜡烛》、孙薇老师撰写的《浅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论文获市区的一、二、三等奖。
学校通过组织大量的活动,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如:我们建Q群,开微客,以网络研讨的方式进行“三名”教师培育,在集体研讨、师徒结对、外出学习、参加比赛等方式的推动下,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教师,这批人中,获国家级奖励有3人,省级奖励2人,市级奖励5人,区级奖励9人次;参加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评比(发表),国家、省、市、县级获奖分别有6、2、12、3人次。
两年来,学校各项工作成绩喜人,获得德育类集体荣誉共有14项。这些荣誉包括:2013“家长学校”先进集体,2013青山区教育局运动会第八名,2013青山区教育局小学生女篮第五名,2013青山区教育局小学生男篮第二名,2014青山区教育局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14青山区教育局班会课优秀组织奖,2014青山区教育局平安校园先进单位,2014青山区教育局“五好小公民” 先进单位,2014青山区教育局运动会第六名,2014青山区教育局“阳光跑操”优胜奖,2015青山区教育局小学生足球比赛第八名,2015年青山区教育局啦啦操比赛三等奖,2015年青山区教育局小学生悠悠球比赛一等奖,2015年青山区教育局服装比赛二等奖。
3、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观察等多种方法,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得以矫正,方案中涉及到的十种好习惯逐步养成,“十月行”活动收效显著,部分班级的“十月行”拓展深化活动有序展开。
通过个案研究、观察、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养,增强了教师的科研实操性,积累了宝贵的德育经验,产生了一部分可以推而广之的科研成果。
(四)思考与展望
通过两年半的课题研究,我们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但我们也深深的认识到课题研究的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虽然我们在实施阶段通过制定“十个好习惯”、“十学会”两条横纵线贯穿研究的始末,但是我们也在反思:在“十个好习惯”二级指标中,我们针对各个年级提出的三个培养习惯是否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些培养内容中是否有相悖的条目?在同一种习惯中,不同年级的培养条目是否需要调整?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工作。
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且复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将不断呈现出新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探讨矫治学生行为问题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在运用中推广,在推广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
《小学生养成好习惯的一百个故事》
《行为规范教育养成——日常行为规范篇》
《优秀小学生应该培养的十七种成才品格》
《学生德育教育与培养艺术》
《写给小学生家长的一本书》
《教育家的名人名言》
《教育教学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