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伟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事实上,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
一、 反思对学生的重要性
知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新知的学习既需要结论,又需要过程。过程是结论的手段和支撑,结论是过程的升华和归宿。当学生经历一定的数学学习过程之后,头脑中或多或少会形成一些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肤浅的,甚至是不够准确的,它们离结论的形成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绝对不是“水到渠成”。 显然,联结“过程”和“结论”的这一活动过程正是学生的反思过程。通过反思,学生才能将原来散乱的感性认识提升为整合的理性思考。因此,在授课中创设反思情境是学生获取数学结论的实际需要,是归纳数学规律、提高解决问题思路的必经过程。
二、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做法。
1、在课堂上进行回顾反思方法的指导。
对学生加强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运用学案结合课堂教学给以指导。学案编制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提出回顾反思的问题,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一些主动性。同学们在对某一个题进行反思后,再做此类型题时很快就解出来了。正如有学生感慨地说:“原来数学这么简单,多反思就行了。”
2、引导学生学前反思。
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之前怎样反思。不仅反思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熟悉知识点,而且要特别注意发掘课堂学习中涉及了哪些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运用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思想方法是否在其它情况下运用过,现在的运用和过去的运用有何联系、有何差异,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了这样的反思,对思想方法的认识把握、运用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做这样的反思,使学生能从中掌握思想方法,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中反思。
(1)反思解题过程要学生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引导学生养成解题后再反思解题过程的习惯,拓宽思路,优化思维方式。解题过程是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工作:有用捕捉、有关提取、有效组合。很多题目有多种解法,如能认真分析解题过程有没有思维回路,哪些过程可以合并或转换,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可以开拓思路,养成“从优”、“从快”的解题思维方式。这包括反思对问题的表征、问题归类、求解的思路和操作过程。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往往易于暴露问题。
(2)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在平时作业解题时,不要满足于一题一解,而要积极寻求其他可能的解法,争取胜题多解。因此通过反思解题方法也是结合教学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4、引导学生学习后反思。
学习后的反思不仅包括对练习中错误的订正,更要反思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及优化策略。让学生探索解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反思中来,并在反思中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有意义。学生有兴趣地在活动中学习,在玩中学,这样学习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