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锦绣实验学校 陈利庆
【摘要】 “班主任随笔”在班级管理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班主任按照自身的经验,选择发生在班级和校外,但都和本班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动态有关,然后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抒发自己对此事此人此行为的真性情,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叙事为主,结合自己的反思和感悟,最后和全班学生一起欣赏,一起进步,“班主任随笔”对提升班主任人格魅力、学生文化素质美好德性,升华班级教育活动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 班级随笔 德性 教育 人格魅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精辟论述道:“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可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语文教育如此,班主任工作亦是如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步推进,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明白以文启智,以文培德、以文启美,更应该努力完成由“纯读者”到“兼职作者”的转变。
且行且做,一晃已经17年,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实践、感悟和积累,发现通过“班主任随笔”来教育学生、管理班级已经给自己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带来了不少的成功体验,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为“班主任随笔”?笔者认为就是用心去观察班级中的人和事,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抒发自己对此事此人此行为的真性情,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叙事为主,结合自己的反思和感悟,最后和全班学生一起欣赏,一起进步,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美好德性做出贡献。
一.“班主任随笔”与语文“下水作文”的异同点
班主任的“班主任随笔”和语文老师的“下水作文”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语文教师在“下水”的时候,更侧重于作文教学,更侧重于搭建“讲读教学”的发展平台,然后通过语文老师“读写结合”“以写促读”迁移转换,使读与写相辅相成,协作共进,为“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成绩的提升开设一个平台。而班主任的““班主任随笔””,除了拥有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功能外,更重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灵品质的完善和德性的培养。
班主任的“班主任随笔”素材的选择与班级动态有关,按照自身的经验,一般都是选择发生在班级和校外,但都和本班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动态、人际交往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关,班主任通过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通过”班主任随笔”,以同龄人的身份或教育者的身份来形象记述,拉近彼此的距离,产生一种“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润物无声的教育。例如2012届的七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有晚自修,又加上很多学生没有参加过晚自修的经历,所以,一到晚上20点放学的时候,住宿生都异常兴奋,这都在情理之中,可作为班主任,心里想的眼睛看的肯定要比普通老师多一点,好多次我送住宿生回去的时候,每次到三楼楼梯拐角处的时候,楼道灯总是被有的学生忽然关灭,导致很多情况下发生推搡事件,虽然学校也多次在每周晨会上提到此事,可学生还是屡犯不止,故意也好,恶作剧也好,童心未泯也好,但一旦造成安全事故,后果肯定很严重,因为电视上的学校踩踏事件也不是没有。
于是,我就这一素材,我在全班举行一次以“安全伴我行”为主题的“安全教育”征文活动,全员参与,当然包括我。第二天,我以班中某一住宿生的身份“下水”一篇“安全”方面的”班主任随笔”,题目为《晚自修风波》,文中我这样写道:
“踏着黑暗,迈着寒冷,一脚跟着一脚。当时走到一个廊口时,一阵大风吹了过来,充斥着深绿色的光,大把大把地撞在我的身上,我不得不撸紧身子,大步朝前走去。
我走到楼梯口,迟钝了一下,一个不好的场景闪过,我用手拍了一下头,然后断断续续的打开了那个陈旧的而富有神圣意义的白炽灯开关。——呯,灯光闪了几下,然后亮了。于是,原本混乱的楼梯秩序有了稍微的好转。
我长呼一口气,迈出第一部走下楼梯的路。边上的同学你推我搡地在楼梯之间穿行……
我又跨出第二步,周围的空气想沉淀了一般,死寂寂的。周围的一举一动,在瞬间静止了一般。
我又吐出那一股气,周围略略暗了一点,我向那一百瓦的灯投去惊诧的目光。于是当我迈出第四步时,灯灭了。瞬间,无尽的黑吞噬我的眼睛。周围惨叫声,惊叹声,抱怨声如超声波般在楼梯口回荡。我把我已经伸出去的脚卖了出去,结果就像踩进了一个无底洞一样,没有了底。于是,我摔了下去……
“嘿,谁绊我啊!”
“等等,别挤我,有人好像在我脚下”
等他们全部走了以后,我用手支撑了一下地面,站立起来,咬着牙,绷着神经向寝室走去。”
在《晚自修风波》中,我化身为学生中的一员,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还原了每天学生们晚自修路过楼梯转角处的真实原形,同时也运用了语文作文中夸张、描写的手法加以渲染,让学生很受感触,一会儿哄堂大笑,一会儿肃然安静,既纷纷表示班主任文章构思的巧妙性和形象性的同时,又纷纷表示今后在“安全”这个方面要努力做到遵规守纪,保护自己的同时又要保护他人和帮助他人,其实,到这里,我的《晚自修风波》这一随笔也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让学生知道了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既有教育性又有德育性,非常有助于学生德性的生成和发展。
二.“班主任随笔”有利于生成班主任的独特人格魅力
班主任的独特人格魅力是建立在班主任的学识和人格基础上的,而”班主任随笔”的不时发表有助于班主任独特人格魅力的建立。
古人曰:“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教师尤其班主任,他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学识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熏陶全体学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他的人格力量会使他在学生中树立起崇高的威信。很难想象,一个知识贫乏,讲课杂乱无章的班主任,他的课堂学生会认真专注、聚精会神;一个行为懒散、拖拉成性的班主任,他会在那些不扫地不写作业毫无责任感的学生面前会享有真正的威信。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和发挥身教的价值,加强学习,加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通过“班主任随笔”,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自己逐步养成泛读、深读、精读、细读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班主任随笔”,更让自己明确在教学时要注意用语如何避免枯燥乏味、干瘪寡淡,做到准确生动,鲜活流畅。同时“班主任随笔”能增加我的词汇量,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使我的语文课堂语言深入浅出,充满感染力;“班主任随笔”能激活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眼界、教案设计更加生动,上课流程更加紧凑,上课资料更加丰富,“班主任随笔”往往会让老师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不再做“高空俯视”,不再依赖灌输教条的“买空卖空”,而是以温和的平行的目光来关注学生,以亲切的笔友姿态善待学生,并且以身示范,平等对话,体现了教学论中的兴趣原则、情感原则、身教原则和教学相长原则,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有利于营造“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心态。
通过“班主任随笔”,有利于使师生感情相互融洽。而师生彼此认同是沟通得以顺利开展的情感基础。“班主任随笔”的成功,往往会使老师成为班级学生崇拜的对象,甚至会产生独特的班级“名人效应”磁场,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班主任“班主任随笔”的影响下,学生还能开拓写作视野,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写作的信心。同时,班主任通过动笔,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意,可以带领学生打开一扇发现“班主任心灵”的天窗,带动学生和自己产生“共情”,向善向美,文道和谐统一,为培养学生的德性发展和自我完善和创设班级文化提供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三.“班主任随笔”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美好德性的生成
生活进入21世纪,面对的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海潮般的信息一波一波地涌上,瞬息万变,新奇迷离,网络生活开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短信、微信、QQ等聊天工具遍地开花,众多的学生开始投身虚拟世界,虚假信息、虚假情感等泛滥成灾,可正是因为网络虚拟空间的使用,使得现实中的真实人际情感交流越来越少,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孤僻和不合群,其实这些看似无所谓实则重感情的90后、00后学生更需要心灵的慰藉和疏导,因此通过写发生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的他们身上的文章,就成了用最“原生态”的写文章来对抗我们每天都唠叨不止的“说教派”的最好武器,因为时代的浮躁,势必更会让人对情感和精神有种强烈的渴求,而文字正好能实现,因为文字是一门深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艺术。
结合一两个班级故事,借助叙事的方式手段进行进行“班主任随笔”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班主任随笔”独有的特质决定的。叙事性的“班主任随笔”具有情节性、感动性和感悟性的特点,它的实质是一种心灵的对话,通过情感感动来唤醒学生的道德认知。它是比很多传统的德育方式方法都要有效的教育智慧和艺术。当今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以说教和灌输为主,主要是“讲大道理”,就像单位里听领导作“大报告”,很多时候听完了就没有什么印象了。因为这些灌输式的“大道理”和“大报告”,主要是一种语言信息的传受,基本上不需要经过人们的心灵,即没有经过情感的感动、体验和感悟。因而,教育过程最终变成了一种知识概念的传输过程,学生只需要将“大道理”装在“美德袋”中,考试时“拿”得出来就可以获得高分。因此,品德行为往往是知行脱节的。
学生思想道德课考试可以拿一百分,但行为表现却可能很差。为什么呢?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德育过程,没有途经和走进心灵——经过情感体验环节,未能入脑入心。因而,效果偏低。有人说,中国缺少“感动的教育和教育的感动”。我说,不是我们的教育缺乏感动,只是我们没有找让人感动的途径和方式。其实,“班主任随笔”,就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教育艺术。
麦太尔金说,要进行教育对话,班主任必须学会叙事,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因此我认为通过“班主任随笔”, 记述学生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中的特定事件,通过形象而非纯思辨的语言加以描述和记录,去追寻参与者的足迹,倾听参与者的声音,并且适当阐发当事人的思想和观念,关注学生的德性成长,并通过和倾听者的共同沟通和交流。使学生的个体道德潜能激发,使之和传统的德育相结合,使德育回归生活,使学生的德性在交流和感悟中成长,从而形成一种“从下到上”的研究,从而让班主任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者。
四.“班主任随笔”有利于班主任教育活动效果的升华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曾精心准备好班级活动课,也曾轰轰烈烈感情澎湃地度过45分钟,可是很多时候,激情一过,原先设置的德育目标也似乎慢慢地离学生而去,慢慢地又回到曾经,我想我们是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这节班会课的感受和升华,我认为班主任要适时地把这节班会活动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通过自身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内在的道德期望、感受到班主任对学生的感谢之情,感受到班主任在班级活动时的情感体验,只有说出来写出来,让他们明白是学生感动了老师,是学生和老师一起成长,也许这样做了之后,班会活动的德育功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学生对班会和班主任的辛苦付出会更加长时间的记住。我记得在2012年初三的时候,我们班级举行了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课,学生们在班会课上的表现实在是和平时不可同日而语,结束之后,学生们和老师们都深有感触,可是,我觉得还不够,晚上写下了一篇《你们都是我的骄傲》,文中写到:
“看看手表已是3点,因为心里还惦记着小融,于是想要起身去小融教室看看,因为下雪,走廊太滑,把她顺便带回办公室。
没想到刚站起来,沈俊豪马上喊道:“老大,不能走。”
一直以来他们都叫我老大,当然我也很受用。
只见他一边让我坐下,一边催着后面的男生赶快上台,那焦急的神情发自内心。
一向嬉皮笑脸吊儿郎当的徐英杰,这时却一本正经地走上台,大声地宣布:“接下来请欣赏男生组合带来的《父亲》,谨以此歌献给我们最敬爱的老大。”
原来他们葫芦里买的是这个药。
“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老大, 我们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903∕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们∕我们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们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
直白而没有任何掩饰的歌声在他们有点沙哑的嗓子里迸发出来,充满了来自内心的感激和青春的力量。
坐在他们的面前,我自豪泛滥。
当音乐停止,当全场安静的时候,我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看着全班自己一手带起来的孩子,看着那一张张幼稚而又长大的脸,想着他们在运动会上为班级努力争光而竭尽全力的时候,想着他们在考试期间努力学习的时候,我怎么不为他们骄傲呢?
拿起徐老师的小蜜蜂,我也需要大声的告诉你们:“你们每一个都是我的骄傲。”
天真也罢,幼稚也罢。
我愿意为你们做任何事情,因为我已被你们俘虏。”
第二天,我每人一份,我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可以为了他们做任何有益于他们的事情,试想,这样做后,那个学生不为之动容,那个学生不是你的粉丝?
班级活动因为有了““班主任随笔””这一步,会让自己组织的活动锦上添花,会让学生在你的文字中再一次得到来自班主任的心灵教育,大大加强了班主任的教育效果。
实践至今,我针对班级写了《永远的富贵竹》、《你的名字叫温暖》、《听,他又罗嗦了》、《温暖如此简单》、《心灵的旅行》、《止心一处》、《永远十八岁》、《冷,还是少点好》、《朋友,最好的方式》、《因为缘分》、《我们都错了》、《致马爷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C的故事》等针对班级学生及家校联系等方面的“班主任随笔”,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自己三年“班主任随笔”的坚持下,我班的学风正班风好得到校长的表扬,初三结束被评为“南浔区优秀班集体”,当然最后在中考中还取得了学校历史上单班最好成绩,学生雀跃,老师雀跃,家长雀跃。
当然班主任工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方法都具有每个人的特色,但是我们的初衷都是不约而同的一样,那就是在我们的教育和培养下,亲自实践,细心观察,寻找方法,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走入学生的内心,树立自己的威信,以便更好的展开工作。正如列宁指出:“一个管理者,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丰富的经验、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卓越的才能。”
为了让学生的德性像着美好发展,像着善良发展,为了班级朝着更加团结和健康发展,我认为我的“班主任随笔”是做好一个富有个性的班主任的很好的尝试,希望我的“班主任随笔”便是这弱水三千中的其中一瓢,如这一瓢能给我们班主任工作一丝启示,便是我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