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德 2012、7
在面对新形势、新课改的挑战与机遇背景下,不少班主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这一根本问题产生了困惑,对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发展前途产生了疑虑。与此同时,涌现出一批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优秀班主任,他(她)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破解了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遇到的难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班主任工作的价值,找到了尊重与幸福的源泉,其中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就是突出的一位。她在集35年班主任工作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于2002年出版的《探索学生心灵的事业》这部经验专著。十年的实践经验检验,证明了《探索学生心灵的事业》是一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优秀作品。
本书由前言和四章构成。前言说明了本书撰写过程。第一章了解学生需要。丁老师认为“了解”是做班主任工作方法之源,是爱的升华;第二章开发学生潜能。丁老师认为班主任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发现学生蕴藏着的无限潜能,“机遇”就是看谁能挖掘利用这些潜能,这应该成为班主任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三章完善学生人格。丁老师认为“抓住青少年完善的重要时期做好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是关系到现在和将来我国人才资源的重大问题”,丁老师强调“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第四章提高自身素养。本章可谓本书画龙点睛的一章,,她从35年的实践与研究中深感悟到:“一个班主任更应该自觉地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出教训、弥补缺憾,在不断地探索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做到认识时代,树立新的时代观;认识责任,树立新的素质观,认识目标,树立新的人才观”。这四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用自己实践和研究的成果,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回答了新时期我们班主任应该培养什么人,应该怎样培养,以及班主任如何走上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之路。下面就本书给我们的启示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在人品上做真人,在事业上求真实,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丁老师生活在学生之中,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极其透明地展示了一个“做真人,求真实”的自我,这是实现“育人为本”的最生动、最深刻、最丰富的教材,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的基础。教师不是演员,不是用演技去打动学生,而是用真实的自我去示范育人。“真人”不是“完人”,丁老师也有存在的缺点不足。但她能倾听学生的批评,并当众深刻地检讨,剖析自己。正是这种以“真人”去“求真”的表现,教育并感染了学生。丁老师答应学生的事,有再大的困难,她也会以坚韧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和行为去完成。丁老师已不用再说什么,这一行动过程及结果本身就深刻地教育了学生。21世纪的学生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一旦他们发现老师有“假”,是在“做戏”,就会宣告教育彻底失败,自己也威信扫地。
二、在与学生互动中转变与提升教育观念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一句名言:“教育既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制创新精神的力量”,决定是“培养”还是“压制”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观念是否科学,而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是否科学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丁老师在这点上表现出极强的自觉性,在她育人过程中始终“以生为镜,以生为师”,以学生的反馈作为转变自己教育观念的引爆点。本书中有许多十分生动的实例,如:一次毕业校友提出“丁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一个等式,教育等于什么?”,在丁老师思考之际,毕业校友已拿出纸写上了“教育=不许干什么?”,这引起丁老师深刻地反思:“许”与不许虽只一字之差,但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于是她开始了“许”的研究,并发现做到“许”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是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的。又如一次与学生聊天,学生说:“丁老师,您感觉到了没有,现在很多老师是落后的,也包括您,老师千万别落后于时代。”学生向丁老师介绍了20世纪世界在交通上的巨大变化,进而提出,学校的教育并没有看出什么样的改变。丁老师由此感到惭愧,进而产生一种紧迫感,“因为是学生逼着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一定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丁老师从学生那里获取了教育观念转变与提升的动力,她的自觉性越来越强烈,本书中闪烁的教育观点转变提升的火花处处可见。从育人观念上,她提出了“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潜能能否在每个人身上得以开发和利用,是班主任应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育人的原则、方法上提出:“首先了解学生需要,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爱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第一生命“,”爱是最高尚和最能使学生尊重的能力,爱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爱应包括尊重、理解、责任、给予”。 “利用期待,建立自信人格”、“变‘解答’为‘领悟’”“‘希望伴学生走向充实自我之路’”“教育要与社会接轨,要搞开放式教育”,“家长集体要建立班集体形成之前”,“班主任要会‘玩’‘玩就是班主任工作’,许多问题在‘玩’中发现解决,玩也反映出教师的素质高低,很难想像一下不会玩的老师他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教育观念转变与提升,已成为贯彻丁老师班级事业的一条红线。
三、在教育内容、形式创新过程中,开发了师生的潜能,激活了师生的智慧
教育理念转变与提升指导下的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班主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力开发师生的潜能,激活师生的智慧。本书中,丁老师展示了十余个不同类型的主题班会,如:“看谁过去最好——讲演比赛、”“美”“棋盘上的位置”“什么是真正的荣誉”“如果让你处理——方案比赛”、“峥嵘过去,崛起今日,辉煌未来”、“爱?理解?奉献?”“希望就是生命”、“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些主题班会,主题鲜明紧扣学生心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极大的激活了学生去感悟、去思考,从而生成大量的自我教育的火花,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高中三年中紧紧围绕确立正确价值观这一核心问题所进行的讨论、活动、社会实践很有深度、很有实效。在当前教育部已将班团体活动列入正式课程方案时,丁老师这些精心、智慧艺术之作的主题班会系列更有着现实的指导价值。
丁老师在本书中呈献给班主任20多个个案,每个个案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的设计丁老师是独具匠心的,这为今天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样板。
丁老师在本书中为班主任提供了十五个表格,这在目前班主任经验专著中是少有的。这充分体现了丁老师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智慧、艺术的风格。其中一类表格是科学分析研究学生的;第二类表格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类是绘制学生高中发展蓝图、画卷等等,这些表格,研究思路清晰,结果明确,表达简洁,使人一目了然。
四、探索了新形势下,班主任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之路
丁老师在《探索学生心灵的事业》的同时,也在“探索者班主任心灵的事业”,她用35年的实践与研究为班主任探索了一条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之路。
首先,丁老师“从自己走过的路中寻求新的起点,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逐步达到自我完善。”为此,她给自己提出了“二专+能”的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目标,进行了专业化发展的设计。
第二、她给自己提出了“要全面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更新育人的方式”的要求。她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去兑现这一要求。她感悟到“一个教师必须具备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她系统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等等”;她感悟到“应在心理学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认真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规律和情感意识个性的发展规律”,于是她系统地学习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品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凡是与育人有关的知识,她都学习,包括学生的课本。她不仅从理论上,书本上学习,还向朝夕相处的学生学习,她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一个重要的信息渠道,就是学生,从学生那里不断吸取养分,不断获取时代的信息“。正因为丁老师有了“全面终身学习”的理念,所以对于她而言,学习的时间无处不在,学习的资源无处不有。在不少班主任陷入“班主任太忙,哪有时间学习”的困惑时,丁老师却在“全面、终身学习”中赢得了大量的宝贵的时间。
第三、班主任要成为研究者。本书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就是“研究”二字。在35年的班主任实践中,她已将班主任与研究者合二而一了,“研究”成了她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丁老师一种内在的教育品德,书中有一段写出她深刻的感悟:“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难题,面对改革开放大潮,面对时代迅猛发展,如何把学习 的理论融入实践中去,我不得不去研究,不得不去思考,去研究现实中我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我预感到的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去寻找教育的规律,在班主任工作中,走出一条科学育人之路”。正是有了这种感悟,丁老师研究的课题随时都有,且就在身边,她“留心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有时一件小事代表着一种思潮,我给自己提出的要在研究小事中发现大课题”,丁老师在研究中不断坚持与发扬自己的“献身精神与创新精神”,而使她研究的硕果累累,从而真正品味到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尊严和欢乐。
丁老师在《探索学生心灵的事业》一书中给我们的启迪远不止这些,相信每位班主任阅读都会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和感悟。我们相信丁老师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使用自己的语言凝练出的诸多的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乃至班主任专业发展之路,定会点燃更多班主任头脑中的火种,把班主任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