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正高特级引领工作室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杨莎 - 依托名师工作室构建分层次教研活动体系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 杨莎 发布日期:2019-05-23

一、现状分析:

随着名师工作室工作及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推进,多种形式并存的教研活动已被幼儿园所重视,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头作用,关注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让每一位教师专业素养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以点带面培养更多名师,以及如何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分层次教研活动,指导幼儿园构建适宜本园的园本教研体系,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了我区幼儿园研训机制的新话题。

纵观我区现有的分层次教研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够关注不同层面教师发展需求,根据教师的入职时间与成熟度对教师队伍进行了分层,,大致分为:新教师(3年以内教龄教师)、成熟教师(3——8年教龄教师)、骨干教师(8年以上教龄教师)。

2.教研过程中问题产生比较单一,教师还停留在对教态、师幼互动、目标的达成等粗浅问题的研讨,教研问题的提出针对性差。

3.教研活动中过多的关注青年教师的“帮与扶”,而对于成熟与骨干教师的进一步提升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名师”只有一味的带徒示范,没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4.教研目标意识还不够,即“怎样通过分层教研达到什么目标”关注度不够,而更多的是聚焦问题的解决,教师在研训过程中有些被动,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

通过对现有分层教研的分析,我认为在研训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怎样将教师分层才更有合理?

2.怎样的专业引领才使分层教研更有效?

3. 怎样让研训成为发挥教师潜能的平台?

二、做法与成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系列的分层次教研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以教育活动研讨为基础的分组教研活动

以教育活动的展示研讨为基础,选择大多数教师认为难以驾驭,对教师能力呢有一定挑战的课程活动,由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展示,将参与研讨的教师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组,不断调整分组的依据,选择具有更强指向性的分组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按不同园所将教师分组,增进园所间交流互动

(1)分类依据:回民区七所幼儿园在日常教育活动、教师培训及园本教研活动中各有优势与不足,通过这样的分组,旨在加强园所间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2)优点:各园在日常教研活动中会形成固有的模式与思维,通过此类活动,使各园打破固化思维,学习其他园有效的方法与经验,而在本园为一组的教研活动中,本园的“名师”可以较好地带动青年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的一些经验可以对青年教师有所启发,新老教师能够针对相同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

(3)缺点:没有指向性的问题导引,教师研讨的针对性与系统性差,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师都在研讨相同的问题,如: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亲切、教师的鼓励语言是否及时到位、活动的目标是否达成等,对于教师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案例1:以优质转正课《会变声音的瓶子》为主题,我们进行了课后研讨活动

在活动之前,我们将教师分为每园一组,由入职一年的新教师郭佳佳组织了一节大班科学活动《会变声音的瓶子》,教师们在活动结束后,在名师工作室成员及各园保教主任的指导下进行了课后研讨活动,大家结合活动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选材新颖,教态自然、材料准备充分、是否应为幼儿投入操作表等等。

 成效与反思: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在研讨中关注到了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并通过深入研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正是一种通过观察、思考来获得进步的表现。

虽然教师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能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办法,但针对本次教育活动是否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环节设置、层次递进性是否合理等更深入的问题没有教师提出并进行思考,研讨的问题的提出过于粗浅。

(4)反思: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意识到如果没有具体有效的问题指引,教师很难通过活动获得真正的提升,而这样形式的教研活动不但不能是教师收益反而会成为教师的负担。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组织了问题导引式的教研活动。

2.根据教师成熟度进行分组的问题导引式教研

(1)分类依据:不同成熟度的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新教师会对教育活动的环节设计、目标达成、有效提问等较为关注;成熟教师对教育随机性、对不同能力幼儿的关注指导等内容较为关注,通过分组,使教师间对共性问题能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2)优点:把相同成熟度的老师聚集到一起,能够提炼出针对性较强的共性问题。而在活动中提出问题,教师带着不同问题参与活动,可以使教师的分层次交流更具有实效性,而通过这样的交流模式可以打开每个人的思维固式。

(3)缺点:由于各园教师的成长速度不同,根据教龄进行分组忽略了教师间教育理念、个人能力的差异,有些“一刀切”,交流互动不够顺畅。

案例2:以基本功优质展示课《有趣的塑料制品》为主题,我们进行了课后研讨活动

在活动之前,我们将教师分为3年内教龄教师、3——8年教龄教师及8年以上教龄教师三组,并提出了针对本层次教师的问题,如:

针对提出的这九个问题,我们又进行了研讨,认为在一次研讨中如果问题提出如果过多过密反而会减弱教师的专注性,导致研讨活动实效性收到影响,经过讨论将问题调整为:针对新教师提出的“从目标制定、实施、环节层次设置等几个维度评价本次活动”;针对成熟教师提出的“活动中如何针对不同能力幼儿进行有效指导及有效进行师幼互动”;针对骨干教师提出的“教育活动目标如何体现既满足幼儿现有的需要,又具有长远价值以及怎样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引导教师们带着问题参与活动,在青年教师刘颖组织进行了一节大班的科学活动《有趣的塑料制品》后,教师们针对共性问题展开讨论 ,并相互提出质疑或存在的困惑,通过进一步研讨进行解答。在团队与团队的提问与解析中,新教师能收获到来自不同层面师傅的多种解决方法,成熟教师则能从他人的教育方法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经验,对新老师教师的教研水平都能有所促进与提高。

(4)成效与反思: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提前为不同能力教师设置了问题,教师在参与活动时始终在有目的的进行思考,教师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不断发现、思考、探索、解决教育中的困惑和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使得本次活动的实效性得到了提高。

对于展示活动的教师来说,她既是自身经验的辐射,同时也接受了同行的意见,对课程实施方面的不足有了新的认识;观摩活动的青年教师不但习得了良好的他人经验,同时还站在他人肩膀上进一步思考该活动中的欠缺之处,促进其反思能力;而对于名师们来说,这次研讨交流活动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聆听新观点的机会。随着教师间的互动,众多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研讨与反思后的总结,这对教师们完善课程实施方法、策略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问题导引式”的研讨模式下,教师可以从适宜自己的一个点进行反思,这样反思的价值会更高。

但这样形式的教研活动存在对教师分组“一刀切”的现象,没有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发展现状与需要,层次划分不够精细严谨。

(二)关注青年教师问题,充分发挥名师带动作用的“青年教师跟班研训”活动

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打造始终是我区各幼儿园放在首位的一个问题,我们利用青年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把有这些需求的青年教师组成徒弟团。而把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聚集在一起,成为师傅团。每学期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师徒面对面教研交流活动。通过为青年教师预设听课与学习、研讨与交流的表格引导青年教师带着问题参与活动,使活动的目的明确,实效性强。

这种青年教师跟班研训,有别于青年教师以往由幼儿园帮助教师们建立的一对一带教的模式,而是集大家的问题,又集大家的智慧,组成了不同的团队,在团队与团队的提问与解析中,新教师能收获到来自不同层面师傅的多种解决方法,成熟教师则能从他人的教育方法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经验,对新老师教师的教研水平都能有所促进与提高。

案例3:问题——如何让青年教师制定有效的活动目标?

为了解决青年教师活动中目标定位过于宽泛的问题,我们观摩了一位青年教师的现场教学活动《小猪的妈妈不在家》。在观摩过后,我们根据活动的开展讨论她对于活动目标的制定。新教师制定的本次活动的目标:1.认识故事中各种动物的特征,在听听讲讲表演动物妈妈照顾小猪的过程中,学说对话。2.激发幼儿听说故事的兴趣,体验关心帮助他人的快乐。

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否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中那个环节实现了这两个目标?通过老教师的剖析与回答,新教师的自我表达与讲述,在一来以往的互动过程中,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根据教师活动的组织,我们将如何对活动目标进行调整与制定呢?这个问题对于新教师来说,虽然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可以要对目标进行修改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于是由师傅团和徒弟团分别对本次活动目标进行了修改,最终在不同的目标制定中,比较差距,帮助新教师理解目标制定的准确定位,正确阐述方法等。

我们的思考:

“师徒有约”活动并不是单纯的答疑解惑的活动,而是根据青年教师实际教学中产生的比较共性的问题,由师傅团由浅入深的帮青年教师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剖析原因,最终再寻找到解决方法。在来来回回的互动与提问过程中,不但能提升青年教师的实际教育技能,同时也是对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一次再思考与挑战的过程。本次活动就让我们理清了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准确制订目标,还要特别关注目标的具体落实这一问题。教学目标应该在内容展开过程中落实和完成,以实现目标、内容、形式的一致性,体现目标的达成度,切实提升教师的目标撰写的能力。

(三)关注兴趣与特长的“名师工作小组”活动

积极挖掘各园资源,利用各园名师成立“名师工作小组”,形成一种全新的分层互动式教研模式。这种“名师工作小组”打破以幼儿园为单位的教研形式,而是以名师工作室成员及各园骨干教师的自身特长开设工作坊小组。教师们则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特长申报参与不同的工作小组研讨活动,以一种开放自愿的形式让教师进行共同研究与多元实践,关注特色课程创建及薄弱环节的提升,进一步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教师在的难点从而提上教育教学各领域学科中的教研实践能力。

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带动作用,立足于教育活动的研讨,紧紧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究,提升工作室成员专业化水平。工作室所有成员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帮扶薄弱幼儿园,为四幼课题研究提供了指导与帮助,通过成员自身开课、开设讲座等形式和活动,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由工作室丁洁老师带来的音乐欣赏《小精灵的魔法汤》及包乐老师带来的体育活动《小鸡学本领》都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

(四)实行全区联动教研,丰富教研活动形式。

通过开展园际联动教研。充分发挥各园优质资源价值,丰富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在相互依托、共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使研究获得更高的价值。

开展菜单式服务,各园提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由具有专业性的名师工作室成员开展专题讲座、送教下园及半日观摩活动,并针对活动效果生成系列教学研讨活动。由工作室室统一规划时间后,各园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参加,搭建平台,活跃教师之间、园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注重对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再培养。

二、今后开展分层教研的构想:问题式分层

1.打破单一的从不同幼儿园及教师成熟度划分的分层教研,结合有针对性的培训,关注教师个体发展,关注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对教师进行不同层面的分层,把有共性问题的老师聚集到一起,开展培训与指导,使每位教师得到最大化的收益和成长。

在每次教研活动之前,梳理出每次教研的本质,让教师们带着问题参与教研;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对问题解决的实效性反思,使自己真正地在教研活动中获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次教研活动的价值,通过对这些来自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带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1)价值:关注不同教师的问题,梳理形成“问题群”,以“问题导引”来分层针对性强、互动面广

(2)运作模式:收集问题——梳理、分类问题——教师分层——分层教研

2.问题梳理

教师的层次不同,问题也有差异,因此对教师问题的收集与整理是关键。我们在问题收集时,为了尽量把所有层次的教师问题都纳入研究范围内,设计调查问卷,并且都是开放性的问题,以更好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建立教师“问题库”使教师的分层教研有了方向,教师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与突破口,这是“问题导引”教研活动实效性一个重要保障。


3.建立分层与教研相匹配的内容与问题


4.形成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运作模式

三、小结

分层教研内容打破了以幼儿园制订教研活动的单一局面,关注了教师的问题与需求,形成“聚焦问题,有效互动”的局面,解决了针对骨干教师及成熟教师培训机制不足的现状,同时又在教研形式上不断拓展,关注了“训”的积极作用发挥。即:把教师实际需要解决问题作为实训内容,牢牢把握住教师的发展需求作为实训的契机,保障了教师的发展,发挥了教师的潜能,也使教师专业能力和研讨能力稳步提升。

教师分层指导活动,对教师而言,将她们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通过各类研训途径,让她们带着问题思考,并加以实践和研讨,深化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这过程中,她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她们专业能力的发展;再通过互相的交流与观摩,传递自己的经验与研究结果,让其他教师能有效运用,大大提高了教研的有效性,保证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