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三名工作室新秀成果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史苑新语 播布成长

来源:张永梅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1-17

——青岛市张永梅名师工作室之“馆校合作”

青岛市张永梅名师工作室/张永梅

瞧这一家子——工作室简介

2017年6月,组建了青岛市张永梅名师工作室。加强工作室文化建设,确定工作室室名为史苑新语,史苑就是历史的大花苑,里面的历史故事和教育故事缤纷多彩,新语,走创新之路,发出自己的心声;室训为仁爱、激情、明智;共同设计了室徽创办室刊;每人撰写自己的自勉语等等。每位成员与工作室签订《协议书》,成员们每人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写给三年后的自己》。以此来激发成员发展的内驱力,增强工作室凝聚力“馆校合作”就是以工作室为平台带动成员们进行的特色活动

我们的疑惑——开展“馆校合作”中遇到的困难

对于“馆校合作”这个词以前多次听说过,也零星了解过一些地区、学校的做法。但是对于“馆校合作”内涵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的浅层认识,具体该如何开展“馆校合作”以落实其真正作用却无所适从。工作室成员们存在很多疑问:“馆校合作”理念和发展方向、目标是什么?如何开展“馆校合作”?应该从哪方面入手作为突破口?如何将“馆校合作”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如何撰写“馆校合作”系列活动策划书?博物馆资源与学校历史教学如何有机结合开发出科学而可操作性强的课程?

借力 合作 实践 交流——成员在成长

通过联合、借力多方多层次人员参与指导“馆校合作”。邀请参与“馆校合作”的人员有博物馆专家、大学院校教授、小学校长及历史教育界的元老、青岛市博物馆志愿者等。同时还争取到主管部门如青岛市教科院、李沧区研发中心及学校的支持与指导。

一、理论学习 增强认识 ——召开馆校合作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馆校合作育人论坛

 2018年2月立春之际,由青岛市张永梅名师工作室、青岛第六十一中学牵手青岛市博物馆进行的“馆校合作”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馆校合作育人论坛开启。活动为“馆校合作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指导专家颁发了聘书。特聘专家和指导专家涵盖了青岛市博物馆、市教科院、青岛科技大学、李沧区教体局的历史专家、文化学者、学校校长和历史老师等。专家委员会成立后,将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专长优势,共同进行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特聘专家、青岛科技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刘庆教授做了论坛主旨报告——《青岛文化遗产的科研与教学模式》。刘教授从其研究实践成就、解决问题、怎么办三大视角展示了青岛文化遗产的科研与教学模式的融合。从青岛文化遗产、到科研再到教学工作,为与会成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拓展课,让人深感意犹未尽。

二、筹划酝酿  明确方向——制定《馆校合作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工作室邀请青岛市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室特聘顾问青岛一中历史老师刘玉琪与博物馆王英群主任讨论交流馆校合作事宜。

成员共同商讨,“馆校合作”的品牌命名为E历史——Education Elegant E时代。内涵:Education教育,Elegant典雅,E时代即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工作室作用利用网络将学校历史教育教学与博物馆充分结合,开展线上线下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制定《馆校合作系列活动策划方案》。确定的“馆校合作”活动思路“双向走进”——走进博物馆、走进学校;“双向流动”——流动课堂、流动博物馆;“双讲双展”——从学校角度来说,讲中华好故事、开设公益大讲堂;从博物馆角度来说,组织博物馆专题展览和讲解员展示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孩子们的整体素养重活动、重反思、重实效。以此使成员们明确活动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努力目标。

三、签约挂牌 活动开启——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201711,青岛市张永梅名师工作室青岛61中青岛市博物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青岛市博物院举行。青岛市张永梅工作室成为青岛市博物馆签约的首个“名师工作室”。为成员们今后的实践、锻炼以及成长搭建了一个良好而有意义的平台。

四、培训学习 提升素养——聆听专家报告

1.走进交通博物馆  聆听刘庆教授专题报告

2018年5月11日,工作室成员相约于馆陶路道路交通博物馆,聆听了馆校合作特聘专家、青岛科技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刘庆教授“馆校合作与历史教学”专题报告。刘庆教授详细讲述了馆校合作对于学校师生的重要意义。刘教授还分析了目前馆校合作的现状,并指出了不足之处,使成员们深深感到了对于青岛历史文化传承、传播责任担当恰逢5月18日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刘教授赠与了工作室成员《青岛博物馆研究》一书,以此供我们进行学习研究。

刘教授还亲自带领工作室成员参观了青岛市道路交通博物馆,与道路交通博物馆有了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收获了一份最真实、最富有文化熏陶的体验。

2.参与工作室组织的e历史公益大讲堂首场讲座

2018年,工作室在青岛市博物馆开启了e历史公益大讲堂”的首场讲座,也是青岛市博物馆首次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大讲堂。讲堂的主讲嘉宾杨剑英是馆校合作特聘专家、李沧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他作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主题为《传承、播布与教育 ——让博物精神走进千家万户》专题讲座。所有成员参与聆听报告和互动活动。

杨校长带来自己收藏的明朝科举第一甲第一名试卷和大英帝国时期的纺梭仿制品汉画像石拓片、三叶虫砚盖等藏品,引起了成员们极大的兴趣。使成员们了解了如何让博物馆成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深切感受到博物馆在社会主义使命中的教育担当,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的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3.走进青博 提升品质——参加青博培训会

2018年5月5日,着刚刚过去的第69五四青年节,又恰逢“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的200周年诞辰。成员们随第一批青博小志愿者一同参加了《青博2018年春季培训会》资深讲解员孙晓雯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互动培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成员们理解了志愿服务的高尚,乐人乐己,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传递文明,传递友善培养了团结互助的品质,发展了自我品质

4.参加流动的博物馆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

2017年12月12日,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前夕举行了《牢记抗战历史 肩负民族未来》——“e历史”之博物馆进校园活动。青岛市博物馆的优秀志愿者张新平老师作了题为《抗战记忆》讲座讲述了青岛地区抗战历史,通过“花园头村惨案”、“赵家岭伏击战”、“胶东地雷战”、“汇泉广场日本受降仪式举行”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活动现场,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同学们展示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枪支,带领同学们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青春稚嫩的脸庞变得刚毅坚强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认识,更使同学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与会嘉宾和师生们在六十一中校园的展牌处签名、粘贴留言以及合影留念

青岛电视六台、李沧电视台对此次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通过此次活动,成员们大大加深了对青岛近代历史的了解,对乡土史料的挖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和来源

外出参观取经

2018年,工作室参加扬州“全国青年教师论坛暨工作室展示”,观摩了南京特级教师陈红老师进行的与南京博物馆合作进行的“馆校合作”活动。

此项活动开阔了成员们的眼界,拓展了进一步开展馆校合作的多种途径与思路。

六、阅读书籍 撰写文章

1.工作室组织共读一本书活动

工作室成员共同阅读学习《青岛博物馆研究》等书籍进行关于馆校合作的专题研究学习。

2.工作室确定课题,分工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馆校合作与历史教学”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参考刘庆教授的建议列好撰写提纲,分工撰写“馆校合作与历史教学”成果文章,目前已经编著有初稿。

七、勇于实践 促进发展

1.开展流动的课堂暨把历史课搬进博物馆活动

2017年,在青岛解放纪念日6月2日到来之际,工作室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了博物馆内青岛近代史展馆,结合历史课本8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中关于青岛的史实,深入了解了家乡近代史——青岛近代被侵占和奋勇反抗的历史。

《青岛早报》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

2018年10月,祖国华诞69周年之际,工作室组织青博小志愿者参观了交通博物馆。了解中国与世界道路交通发展史,感受家乡青岛交通工具的变化以及对国家的重大贡献,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如此一来,将课本知识与博物馆素材充分整合,合理设计。将跨越悠远空间、通过想象的历史课演变为可以实景触摸的历史课, 通过史料解读的历史课升华成情感激发的历史课,单向输出的历史课裂变为交互输出的历史课,偏重应试的历史课拓展成多样生成的历史课。增强了成员们进行课程开发的意识和信心,找到了实施的有效途径。

2.参与第一批青博小志愿者选拔大赛全程评审活动

1)走进青博 感受历史——大赛初赛

2018年旧历春节,组织全校师生走进青岛市博物馆,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前来参观博物馆的师生们进行了签名留念。在自己喜欢、深有感触之地留下了永久的纪念。很多学生参观之后写下了内心感受,工作室对征文进行了评选。七年级八班的隋汶真同学写下了她眼中的博物馆:

钧窑鼓式瓷洗的记忆:后来

我是钧窑御用贡瓷,刚搬来博物馆,我还不大适应,只好闭着眼回忆回忆往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是被作为贡品运到开封的。皇帝只看了我一眼,然后他把我赏给了一个大臣。但后来,我被匆匆忙忙塞到一个粗布包袱里,一路颠颠簸簸,最后粗布包袱抖开,我掉在地上,底部裂了纹,口沿也被磕掉了一些。

后来,我过了一段安宁日子;再后来,我看见漫天火光,明朝诞生了;后来的后来,满清入关;很久之后,清朝又不见了……就这样安宁一阵混乱一阵,我经历了北宋、南宋、元、明、清。

回忆到这儿,我不由得感叹一句世道无常。 现在是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是一个学生。 青岛市博物馆很大,藏品也有许多,但给我最大震撼的,是那只钧窑鼓式瓷洗。瓷洗的外壁是玫瑰紫色釉,而内壁则是天蓝色釉,两种颜色交织,加上厚而匀称的胎体,整个瓷器都好看极了。它安安静静地在玻璃柜子里,好像在它身上的历史都不复存在一样,但它又是那样沉重,沉重到玻璃柜子都会被它压碎,然后它会掉到北宋去——它所诞生的朝代。

每一件文物,都承载了一段历史。有了文物,历史才会真实,否则历史只会是飘渺不定的故事。 文物不仅承载历史,它还见证历史。它们或许见证过腥风血雨,或许见证过世道太平,或许见证过盛世荣光,又或许见证过风雨飘摇……但每一件文物,都有一段记忆,那种记忆,我们称它为“历史”。如果它能说活,或许它会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像是有了血肉一般。而博物馆,则是历史的存放处。它给人们展示历史,铭记历史。

这是故事, 亦是历史,同样亦是记忆。而你会听吗?

工作室成员在欣赏学生的文章时感受着博物馆的力量和对学生的影响,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

2)“我讲博物馆”演讲大赛——大赛决赛

2018年寒假开学后,在春节《我眼中的青岛博物馆》征文活动优秀文章评选基础上,组织面试,选拔出七年级15名学生参加《我讲博物馆——青博小志愿者选拔大赛演讲》决赛。

工作室成员分工协作,制定了详细、科学、可操作的决赛方案和评分标准,邀请青岛市博物馆专业人士、馆校合作特聘专家作为评委。当场打分、出示参赛结果。工作室成员张娟娟老师担当了此次活动的主持人。

    通过此次选拔大赛系列活动,拉进了同学们与历史的距离,更加感受到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对博物馆有了更深地认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下面是大赛第一名获得者林璐的讲演片段,我们来看看小志愿者们的风采。

成员张娟娟感言:主持“青博小志愿者”活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孩子们把在博物馆看到的有趣的文物,或者对他们有所触动的事与物记载下来,并生动地与大家分享。在舞台上,他们自信潇洒,对文物的痴迷和对历史的热爱感染了台下的同学,也感动了我。博物,开学生眼界,长学生知识。有幸参与馆校合作,幸甚至哉!

3.积极主动开发校本课程

工作室成员张娟娟老师开设了校本课程《博物馆奇妙之旅》。每周二下午活动课开展。还为参加课程的同学们推荐了珍贵的视频资料——纪录片《博物馆的秘密》。工作室成员将不断积累资料,总结上课经验与不足,不断完善课程,争取2020年开发出一门科学有效的校本课程。             

4.搞好初小历史课堂衔接活动

6月,恰逢小学毕业季,工作室成员张娟娟老师走进李沧实验小学做初小课堂衔接活动,上了一堂历史与博物馆结合的课——《世界知名博物馆》。六年级一班的陶泓名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光荣与责任

——小升初衔接之历史公开课观后感

    上完这一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61中的历史老师简要而生动的给我们介绍了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讲了这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比如梵蒂冈博物馆里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末日的审判》;奥地利盔甲博物馆的藏有3万多件甲胄和盔甲,更别说我们中国的故宫博物馆了,更是珍藏了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据说就是每天不重样的展示,也要好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能展示完呢。这些宝地真是令人向往呀,真想亲自到这些博物馆去看一看,一睹他们的绝世风采。

    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博物馆就是凝固的历史,学历史最好的方式除了读书就是参观博物馆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最大最好的博物馆,现在的人通过参观博物馆,就可以了解自己国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此而感到无比的光荣。记得看过一部片子叫《我在故宫修文物》,就特别让我感动,许多专家工匠们在博物馆里默默地修复守护着先人们留下的书画、瓷器等各类文物。

这节课,让我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大英博物馆,没想到既让我震撼,又让我痛心。大英博物馆里藏有中国文物2万多件,它对中国文物的第一句介绍就是: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然而这些文物的背后,却是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见证。因为很多文物都是鸦片战争后,英国入侵中国后抢掠过去的,特别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更是抢走了无数价值连城的文物。其实何止英国,象美国、法国、日本的国家博物馆里,都陈列着许多中国珍贵的文物。想想我们这么多传家宝都被别人抢去,陈列在异国他乡,确实让人不甘心呀!不知道这些宝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我们中国来,放在我们自己的博物馆里,那才是无上光荣呀!一个国家一定要强大起来,才能不被别的国家欺负,自己的东西才能很好地保存下来。

先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创造和留传下来那么多的文物,我们有责任去认识它们,保护它们,学习它们,传承下去。

成员张娟娟感言:整场活动结束后,我感触颇深。孩子们对博物馆知识的了解之丰富远远超出我的预期,《秤心仪式》、《神奈川冲浪里》在孩子们的描述里是那么的生动。而由此,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也被点燃了。我想,这正是最好的初小衔接:用好身边的文博资源,为孩子们打开了解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当然,一切素养教育的高要求都离不开教师的渊博知识和宽广的眼界,这也是对我的挑战。我愿意站在前沿,为孩子们展现五彩的历史;涵养自己,为孩子们提供历史学习的源头活水。

5.初次体验成果喜悦

工作室已经与出版社签约将要出版编著《让文物活起来——陕博汉唐风采与历史教学》。开始了“馆校合作与历史教学”成果的初步尝试和体验,完成了这一年来馆校合作的研究成果撰写。

过工作室室刊进行及时总结,展示学生、老师的成长历程。

正如成员赵永娜感言:对于“馆校合作”一词,一开始只是停于表面的认知,在工作室的引领之下,通过参与一系列馆校合作的实践活动让我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使我的理论认知也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在理论中不断实践,“馆校合作”于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词那么简单了。

成员侯永勉感言:我认识到,博物馆资源丰富,是一座活的教学资源库。我们要利用博物馆资源,加强学校和博物馆的合作,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有效衔接,通过良性的馆校合作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使馆校合作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实践,促进优质学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八、成员交流 不断反思

1.工作室成员撰写文章谈自己认识的“馆校合作”,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

工作室成员周吉林老师结合工作室活动的开展以及自己的思考,在“馆校合作”首届论坛上进行了代表发言。进一步加深了对开展“馆校合作”意义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其他成员参与“馆校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博悟之旅,史苑新语

——借力馆校合作,走进中学历史教育新时代                                                                                  青岛63中  周吉林

 时下,“教育”一词的定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教师、实体教室、按年龄分级和核心课程为特征的正式教育时代已走向尾声,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教育不再只发生在教室。 然而,一直以来,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有限,影响了博物馆学习的成效。学校教师在发掘博物馆学习资 源时,缺少专业知识和时间来准备学习材料,常常把博物馆的参观活动视为学校学习的调节,以致博物馆 参观对学生的帮助并不直接。博物馆则很少吸收学校 教师参与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以至教学活动缺少 对学生以往学习知识、经验的联系,以及学习之后的 反馈和评估,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馆校合作工作并不只发生在学校师生在博物馆内的参观阶段。虽然“学生实地考察”是大部分学校利用博物馆的最主要形式,但事实上,参观前阶段以及参观后阶段,馆校合作都大有作为。前阶段是前提和基础,后阶段则是补充和延伸。并且,对博物馆而言,师生参观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理应一体化地规划与实施,这样才是完整和一以贯之的,才能力求博物馆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比如,在前阶段,(为学校)提供教学素材、开展教师培训与活动、开展参观前课堂展示等都是博物馆可以策划与实施的教育活动和项目。可以设想博物馆教育人员走进课堂,为学生开展与学校课程相关的介绍活动。如应教师要求,展示和讲解藏品模型或图片,介绍可留借给学生使用的“博物馆百宝箱”,特殊装扮后以某历史人物的身份表演或讲演,等等。展示内容可以独立于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展览,也可以作为博物馆体验的一部分,在学生实地参观之前进行。 又如,在后阶段,博物馆与学校等教育系统的继续联动包括:开展到校服务、驻校服务,外借教具,开发远程教育,发展中长期合作项目以及提供与学校教师有关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驻校指导是另一种形式的到校服务,由博物馆指派专业人员,配合课程需要,进入班级,对师生提供指导。其不同之处在于:投入的程度较深、时间较长。

以博物之行,收“博悟”之获。衷心期待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将博物馆纳入青少年国民教育体系事业能够在量的不断积累上早日有质的飞跃,也期待博物馆能在“文教结合”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期待博物馆作为浸入式、体验式、自我引导式、动手学习方面的专家,进入教育的主流模式,而非补充角色。

成员尚美茜感言:虽然在大学期间曾经担任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但是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认识一直很模糊。如今加入青岛市张永梅历史名师工作室已经一年了,让我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馆校合作”有了新的理解,并且对于“馆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也有了具体的认识和探索。

2.持续深入促成员可持续发展

1)发动成员主动参与“博物馆公益大讲堂活动”。已经有此意向的有张娟娟、刘玉琪等老师。

2)课程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中博物馆资源的渗透。进行有关馆校合作的研究课题。

3)继续开展由张娟娟老师主持开发的的校本课程——《博物馆奇妙之旅》。预计2020年整理出校本教材。

4)成员根据工作室分配的任务修订“馆校合作与历史教学”成果文章。预计2019年编著《馆校合作与历史教学研究》一书。

互动环节:与观众一起传看纺梭汉画像石拓片、三叶虫砚盖等仿制品

总结语

通过“馆校合作”,做好“传承播布”,在学校和博物馆之间搭建起与共振、共鸣的平台使更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以博物之行,收“博悟”之获。实现学生、老师与博物馆的我们将持续而坚定地走好“馆校合作”这条探索之路,促进成员与孩子们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借用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话作为结束语。

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瞅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张永梅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一中学教师,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青年优秀教师专业人才,青岛市“优秀辅导教师”,青岛市第二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沧区优秀教师。多篇文章在省、市级杂志发表。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