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研究- 三名工作室新秀成果
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8号院A座201 - 206
电话:010-67284012 67234737 67233432
邮编:100075

行成于思

来源:刘波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1-03

从教14年的我,在2016年暑假,特别庆幸地遇到了我职业生涯的人生导师――李秋老师。在我职业的“瓶颈期”有缘加入了她的初中班主任工作室,所见所闻,让我明白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潜移默化中学到“周哈里窗户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理论”和“太阳落山原则”;掌握了李秋老师“一届学生,三年规划” 的班级管理办法……太多太多。

工作室成立半年来,作为工作室的成员,我很幸运跟随李秋老师“送教下乡”七次。经历很多艰辛,也收获了精彩无限。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李秋老师带领着工作室成员第一次“送教下乡”的情景。

2016年8月25日,我们来到了阜蒙县福兴地培养对象基地校。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但那里的多数老师用怀疑的眼神迎接我们。她们似乎在问:“你们的送训能让我们学到什么?”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心里也是没底,自然为李老师捏了一把汗。这时我还听到校领导提出规定这次“送训”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这是想匆匆忙完,敷衍了事吗?我担忧地心想:“李老师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实现与陌生群体的无缝对接,并达到唤醒与点燃的培训初衷?”但这时,只见李老师面带笑容,肯定地说:“好,绝不超时。主持人抓紧开场,工作室的各成员按程序分工各负其责,力争达成预期效果。”这时我深深被李老师的强大气场所吸引,所折服。笔在飞快的奔跑,生怕漏掉一丝一毫;大脑在快速的运转,争取跟懂每一环。李老师的培训题目是《我们很忙,但愿意为福兴地学校有空!“走近”——“走进”》其中有一个小环节让我记忆犹新,李老师通过介绍工作室LOGO和《弘毅报》LOGO的办法潜移默化地让老师们尽快深入了解工作室的使命和方向,李老师想:有没有受众?随即当李老师介绍《弘毅报》的LOGO后,突然停顿了一下,说:“校长,麻烦您,我得借用领导席上的没开封的八瓶矿泉水。”校长一愣,不知缘故,紧接着李老师笑着说:“我是想借花献佛,考考大家我刚才讲的LOGO各图标都代表什么?”这时校长连忙说:“行,行。”全场的气氛也一下子从刚才的紧绷瞬息变得活跃起来。老师们对答如流,甚至还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李老师满意地笑了,分别给了小礼品,哪怕只是一瓶矿泉水,也让老师们感悟到只要用心听了,认真学了,就一定有收获。以小见大,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波折,可一旦您用心认真了,有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会后,校长热情相送感激地说:“李老师,我们学校真心诚意邀请您有时间再来,下次培训时间再长些,您定。”李老师亲切地回道:“好,我一定再来。我也一定会为班主任管理工作尽我全力。”回来后,李老师嘱咐我:“赶紧写写会后的感想,要第一时间的,心底里的,全都记下来发给我看,我好给你一些建议。”我还记得李老师问我:“刘波,你想想我为什么临时加了‘八瓶水’的环节?”,现在我想想当时的回答很是惭愧啊,我说“为了增加现场的活跃气氛,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李老师带着爱惜的眼神说:“跟着用心学,多思考,再扩大些格局吧。”用“洗心革面”这个词形容我参加李秋老师的送训活动的心情,我认为不足为过。她的真切的话语总让人入心入脑地思考,用她自身强大的正能量感染着我,让我思考人生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安下心来生活,静下心来工作,不急不躁,有章有法。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