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综合实践活动,很多人都很陌生,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具有里程碑标志的课程,它使我国的课程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学科课程一起,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人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人见人爱”的课程,正是这样一门全新的具有挑战意义的课程,激起了众多教育者的热情,从2003年开始我也作为一名专职教研员全心的投入到这门课程的研究中,一干就是十五年。
也有人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经验课程,它在课程内容、活动时空、学习方式上与学科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教学方式的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无从下手,课程内容杂乱,课程实施学科化、程序化现象严重。
既然因“爱”选择了这条路,那么“要爱就要爱彻底”。因此,自我2015年成立名师工作室以来,我就和我的成员们开始了课程建设的研究探索。
一、找问题、定方向
名师工作室的职责主要有三方面: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培养和教育教学示范。积极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面提升的目的。
这三方面的职责的关系,我理解是层层递进的,通过教育教学的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达到示范辐射的作用。所以教育教学的研究是工作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工作室只有准确的定位研究的目标,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才能真正实现工作室的价值。
好的教育教学研究必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是解决现阶段实际问题的研究。因此,在我的工作室成立之初,我就一直在思索,目前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杂乱、无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静下心来思考后发现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并不难,造成课程杂乱、无序的根本原因是课程没有体系,解决的办法就是建构体系!那么问题又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有体系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体系应该是什么?”这就要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和目标来分析。
2017年9月正式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活动,不是第二课堂,它是一门课程,作为课程层面的一种界定,必须要有应有的规范和体系!那么这一体系应该是什么呢?从《纲要》里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经验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知识的获得,而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学科课程不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一独特价值是综合实践活动独立存在的基础和根源。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能力为价值取向的课程,课程体系的建构就要围绕学生能力的发展来建构。
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是定位工作目标的前提。在缕清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便确立了工作室的三年工作目标:以能力目标体系为抓手;以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条主线为内容开展课程研究和教师培训;以典型校、典型教师、典型问题为突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领课程由常态逐步走向有效。并以“以能力目标体系为抓手,促进课程有效实施”为题,申请了辽宁省规划办的十三五规划课题,以课题研究为牵引,开展工作室的活动。三年里我们就做了这一件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二、边实践、边研究
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研究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多次循环往复的结果。
1、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首先初步构建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包括8项核心能力,并将其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分解为48项能力指标,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质量和层级进行了说明。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地验证目标及其分解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断地调整,特别是去年九月新《纲要》出台后,我们又根据新《纲要》的精神作了进一步的调整,确保每一项核心能力的属性都是多维度的、全面的,既包括方式方法,也包括态度和素养,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多样化的内在要求,最终形成了包括8项核心能力、56项能力指标的能力目标体系。
2、问题是不断生成的
建构出《体系》之后,是不是研究就结束了呢?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我们事先预想不到的效果,会产生新的问题,那么就要结合新的问题开展持续的研究,只有这种关注实践效果的持续地研究才是对教育教学深层次的研究。
发现的问题:对于这些能力指标,教师不会评价。
解决的办法:针对每一项能力指标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期达成的外在表现,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确保评价标准能准确、可靠地评估学生的反应,在我和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共梳理了191项表现性标准。
发现的问题:教师对能力指标及相应的评价标准中涉及到的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并不是很理解,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总会有落差。
解决的办法: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学科课程涉及不到的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这些知识可以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有的教学知识,只有教师系统、准确的掌握,才能去指导学生的活动,这也是课程专业性的体现。然而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是课程实施表面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让教师理解目标,将能力目标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的落实,我们将能力目标体系中的能力指标及表现性评价标准进行了逐项的解读,细致讲解了每一种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操作要领和与之相对应的科学品质。在解读过程中,我们阅读了大量专业书籍,在追求科学严谨的基础上避免过于专业,力求通俗易懂,并提供了一些教师的指导策略,编制了每一项能力指标落实过程中的参考用表和评价表,确保量表中包含用来决定学生反应质量的各种指标及具体描述。使教师在指导前明确具体的指导行为规范、指导的基本要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发现的问题:教师不能很好的开发课程资源。
解决的办法:课程是落实目标的媒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中唯一一门可以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工作室结合地域特点开发了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渗透综合实践能力指标的活动主题和相应的教学设计,作为资源包,引导教师创造性的使用。
持续深入地研究,促进了工作室成员研究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目前,工作室确立的辽宁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目标体系下的课程有效实施策略研究》已经结题,并获得优秀成果奖。工作室成员参与编写了《辽宁省小学综合实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教辅《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手册》;教材《人与自然》;出版了专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体系解读及主题活动案例》。
三、抓典型、促发展
以研究为主线是我的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思路,这条主线是以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为维度开展的。工作室的工作方式实际上也有三个维度,那就是以典型校、典型教师、典型问题为突破,通过课例分析、专题研讨、社区平台建设、交流展示等方式引领教师和课程的发展。
1、每学期一个典型问题
围绕核心课题我们每学期重点研究一个典型问题,目前已经研究了7个典型问题,分别是: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能力的构建与实施、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构建与实施、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力的构建与实施、调查与访问能力的构建与实施、观察与实验能力的构建与实施、操作与创造能力的构建与实施、总结与交流能力构建与实施。问题的研究以课例分析为主要形式,每个核心成员围绕典型问题,每学期开展2次教研活动,网上建立社区平台,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互动。在多形式的研讨中,我们不但总结出核心能力的实施策略,而且探索出“六行”课程实施流程,即行前知、行前思、行中研、行中导、行后悟、行后评,每学期都会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2、注重典型校、典型教师的发展
工作室设立了研究基地校3所,每年固定到基地校调研不少于4次,注重不同层次的教
的培养(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新教师),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不一样的平台,在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送教下乡、教研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每人承担不同的任务,在不断地锤炼中均获得了发展。
典型学校、典型教师的发展带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带动了课程的有效实施,随着《体系》的建构我们逐渐探索出课程有效实施的“五策略”,即:系统实施、量化实施、规划实施、稳定实施和监管实施,并在全市推广研究成果,为学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指明方向,最终解决了课程实施杂乱无序的现状,真正实现了工作室的终极目标,即促进了课程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