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讨论社区- 室本研修

分析领会“双减”政策 完善创新教学常规

作者: 万家坤 发布时间: 2022-03-08 阅读:( 874 )  

“双减”政策的落实是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重中之重,已被立法。“双减”政策内容明确,意义重大,实施措施得力,已被社会接受认可。教学常规重新引起关注和重视,在“双减”背景下新课改将成为新趋势、新常态,教材编写、学科融合、技术融合、考试评价都在发生变化。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也有义务参与“教学常规”的修改完善,“教学环节”的优化创新工作,从而满足师生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 分析领会“双减”政策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10月,全国人大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双减”依然是教育部2022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双减”政策是什么?有何意义?主要措施有哪些?

(一)“双减”政策的具体内容

“双减”政策是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所发布的政策,提出需要减轻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学习负担。具体内容有:

1、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义务教育的“双减”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以及作业时长。要求合理的调控以及设计作业的结构,让孩子尽量在学校把作业完成,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不能让孩子自己批改作业等。

2、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校外培训是很多家长面临的难题,你的孩子不学,别人的孩子在学,你很不放心。这次的“双减”政策有一项是针对课外培训机构的,要求各机构不能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进行学科培训,同时要求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

3、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教育部门出台政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给孩子和家长减负,为了归还教育的本意。政策还要求各个义务教育学校开设课后延时服务,要求学校的放学时间不得早于当地的普遍下班时间,让家长能够安心上班,孩子也能够安心学习。

(二)“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

1.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接受公平的教育。国家把教育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要,为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相应的教育,并且接受公平的教育,虽然说想要做到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是要力求做到公平。而对于“双减”政策的推出,一方面是要减少学区房,另一方面就是减少课外辅导班,这两个方面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学校里面进行相应的学习,以及要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花到学校的学习上去,而不是寄希望于课外的辅导班。特别是对于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讲,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到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所以说这个政策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也是让所有的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

2.减轻家长的压力。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其实他们内心也不愿意承受校外培训费用的压力,但是别的孩子参加了培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加培训就落后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因此“双减”政策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三)“双减”政策的落实措施

1.加强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总量,强化教师职责,减轻家长负担。重点是教师要优化作业质量,不能通过简单大量重复无效作业的布置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完成这些作业对于提高学生三种能力(探究、合作、表达能力)无效,有时还起到负面作用。

2.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针对小学“下午三点半”放学现象,健全完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解决家长上班时间无法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比如进行艺术课、体育课、科学课、社会实践课、或者学科补习等。

3.对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严格管理学科类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学科类培训机构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

4.规范校外培训服务行为。对校外培训的开班时间、价格、人员资质、教材、广告宣传等都作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坚持校外培训的公益属性。

二、教育形势变化梳理

(一)“教学常规”重新引起重视

1、“教学常规”管理弱化的现状。近二十年来,“新”教学经验、模式眼花缭乱,以“先进经验”替代了教学常规的严格管理。暴露出的问题是:目标定位不准,学情了解不清,面向全体不够,教学设计不适,教学节奏不当,学困关注不多,教学评价不力,补偿教学不足。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随意化现象严重,花哨、虚假的东西多,实在、扎实东西少,文科教学理科化,理科教学习题化,现代学习方式体现少,灵活性、开放性、深刻性不够等。

2、强化常规做好细节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又是一个头绪众多的系统工程,在纷繁的头绪中需要各项工作有序进展,强化常规做好细节显得尤为重要。内蒙土默特左旗教育局局长杨晓东是这样总结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教学常规落实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是落实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和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关键,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学常规的落实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双减”背景下新课改将成为新趋势、新常态

1、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课改的内容、形式、方法、也正在向纵深发展,深度学习、高阶思维学习理想态正成为实然态。同时艺术、美育、劳育、创客的校本课程开发趋热,呈井喷活跃态,课程项目学习理念正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贯通、共生的真融合新阶段。

2、课程改革倒逼学校走高品质、有内涵、内生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双减”进入优化、创新、巩固成效的新阶段。学校、教师对待“双减”认识、行动发生根本变化: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减量到提质,从形到神,从共性到个性,从“圈养”到真正“散养”“,从“有”到“优”,从“优”到“常态化’;课程改革从教学改革走向学程改造,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进行学程改造,提倡多元学习方式,研究学困生成因及学习内驱力激发,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如自控力、元认知能力、学科阅读能力、适应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等。

3、课后服务视角转变,用课程思维来开发实施自习课程和社团课程,把做作业时段开发成自主学习课程。

4、聚焦作业设计、流程监控、作业评价三个核心变量。作业设计和实施的质量,成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尺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业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成为促进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三)教材编写、学科融合、技术融合,考试评价都在发生变化

1、现行教材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师生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实现自主生成,更要关注学科教育中的理性精神、人文情怀、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等品格的形成。

2、学科教学在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逐步实现学科融合。学科融合对于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分析方式和能力,成为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有重要作用。

3、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中采用双重视角,既从学科教学来看技术,同时也从技术来看学科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学科教学的三项融合创新,既关注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又关注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与传统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的融合。

4、考试要求、评价体系发生重大变化。通过考试考出能力和品质(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考出现场学习力),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等,提升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考出价值和文化(加强对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考出基础知识和积累(把学习的基础知识和积累考出来),考出审美和实践(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导,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夯实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

(四)智慧教学模式将成为主流。

2019年全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所推出的“三种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教学环境),4个维度(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以及30个能力点的智慧教学模式,是目前最能满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师生发展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这种教育新模式能使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力度成为可能。

三、完善创新教学常规

“双减”背景下教学行为的转型与创新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学校发展应放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技能获得,特别是教学常规的有效完善、创新和落实。传统教学常规指“备、教、批、辅、考”教学五环节的常规,随着教育的创新发展,我认为今天的教育常规应改为“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评价”五环节的常规。

(一)创新落实备课常规

”备课“即教学准备,包括熟悉教材、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资料收集、教学反思等。教学设计要做到三个“六”,即“六有”、“六备”、“六突出”。

1、“六有”:脑中有“标”(课程标准)、眼中有“考”(考试评价)、胸中有“本”(教材内容)、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学生个体差异)、手中有“法”(教学方法)。

2、“六备”:备课标、教材,备考题渗透,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诊断性评价作业,备参考资料。

3、“六突出”: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任务的设计,突出学习活动的有效,突出人人教人人学,突出学习过程的预设,突出练习的设计,突出教学行为的反思。

(二)创新落实授课常规

“授课”是指教师导学(创设学习情景、落实教学环节)、讲授、组织活动、实验指导、实时教学评价等环节。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角色,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情境设计适宜,活动组织有效、评价鼓励恰当。

1、情境设计适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恰当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进行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展示的途径很多,主要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2、讲解过程精准恰当,做到“三讲”、“三不讲”。课堂中的“讲”要在节点处发力,要讲在关键处,在教学中要注意“讲过剩”或“讲不足”、“讲跑偏”的问题,要追求讲得“得体”、“和谐”和“平衡”。“三讲”: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的点拨)。“三不讲”: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做题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过偏的问题(超越本阶段教学深度的问题)不讲,过难的问题(超越学段大纲要求难度的问题,讲了也不懂的问题)不讲。

3、问题的提问精准。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题法、寻究法、评价法与发散法。(1)破题法: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2)寻究法: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3)评价法: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不明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考的各种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4)发散法: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提问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提问的实效。其中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有效问题串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儿?目标达成的终点在哪儿?从起点到终点的思维路径上断裂点在哪儿?问题要设计在节点处,不仅要关注有效提问更要关注有效追问。

4、活动组织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师在实践中实施探索各种新教法、新学法的基本功。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指课堂之内,而是包括课堂内外的整个师生活动。因此,要在宏观上组织好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首先要表现为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就是说,教师组织教学,既要组织学生的活动,也要组织教师自己的活动;既要组织课内的活动,也要组织课外的活动。这就需要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本身即是组织。教学活动组织要在把握教学主线的基础上,由浅入深、递进有序、有详有略地稳步推进。

5、实验指导具体。(1)按照要求开足开齐实验课。认真上好实验课、信息技术课和综合实践课,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开展率要达到100%,分组实验开展率要达到80%以上;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展自制实验教具,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课教学要保证学生上机时间达学期规定课时的80%以上。(2)认真做好演示实验,提倡并鼓励教师合理改进、增加演示实验,在可能的条件下,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或把某些思考性强的习题改编为实验(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3)学校力争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逐步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指导学生课外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学校应认真组织学生实验能力考核,考核结果计入学生的学业成绩。(5)学校应定期对实验教学进行检查,如发现未按要求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校应约谈有关教师。(6)实验视频备用,并用好暂停键和旁白。

6、教学评价多元化。(1)投入评价:主要判断教师课前准备程度,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资料准备、实验准备,教学组织、教学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等。(2)过程评价:对教师评价侧重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评价侧重了解学生兴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收获。(3)学态评价:看学生是否提问、自学、展示、讨论、交流、体验、练习、反思、总结,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课堂是否变成了学堂。(4)发展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注意鼓励、表扬,注意教育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看到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5)收益评价:每位学生有情感体验,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统一。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是否实现了学生收益最大化。(6)学教评一致性:要充分认识到“评价先于设计”的重要,只有通过评价检测,教师才能知晓学生学习程度,才能知晓接下来该如何教学。

(三)创新落实作业常规

1、作业策划要精准恰当。作业策划:(1)布置作业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作业布置要适时适量,难易适中,要重视对学生预习、复习的指导和检查。一般课堂作业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学习水平为基础,让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2)练习组织要巧妙。巧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科本质,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引导学生从庞大的学科系统中把握重点,形成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自主、合作、研究学习。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硬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巧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快速形成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3)适度控制课外作业的总量。课外作业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类,因人而异,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不仅布置读、写、算的作业,还要布置画、唱、操作、实验、实践、调查、考察、观察及开放性的作业。坚决杜绝惩罚性、随意性、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小学1-2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3-6年级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学生家庭作业尽量在校内完成。

2、在作业中实现个性化学习。一是变机械性练习为研究性作业;二是变消遣性活动为寻找信息资源活动;三是变单一性作业为选择性作业。加强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总量,强化教师职责,减轻家长负担,重点是教师要优化作业质量,不能通过简单重复无效的作业布置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四是设计菜单作业,强化反馈功能。教师不仅要从作业总量上做到“科学合理”,也要从作业形式上做到“丰富多样”。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情,通过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作业菜单,让学生拥有选择作业的权利和机会。

3、课外实践要用心。课外实践也是作业的一种形式。(1)课外活动包括: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及社团活动等。(2)教师要负责各活动小组的组织和指导工作,每个活动小组由教研组或备课组确定辅导教师,至少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辅导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有方案,有记载,有总结。(3)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室要有计划地向学生开放,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外活动内容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尽量为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以扩大知识面,加强学生间交流,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研究作业管理效能,提升课后作业的“质”。

4、作业管理要到位。(1)教师必须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要保持一定比例的面批,批改日期要明确。教师批改作业要注意示范性(教师书写要工整,标点要准确,符号要规范)。作文的评语要得当,指示要具体,富于激励和指导作用。(2)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按时、规范、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教师应督促每位学生及时上交作业,如学生拖欠或不做作业,教师又没及时发现或没有采取补做措施,要约谈相关教师。(3)教研组每月检查一次作业批改情况,学校不定期抽查与检查相结合,并将结果公布。学校每学期要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各年级各学科优秀作业展评。

(四)创新落实辅导常规

1.辅导要有计划。教师要认真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研究,统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总体认识和具体辅导办法,制定辅导计划。

2.辅导对象要有所侧重,任课教师要有学困生辅导计划,内容包括学困生名单、学生情况分析、辅导措施及时间安排等。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适当布置提高性作业,向其推介课外补充读物,让其参加兴趣小组等办法,激励兴趣,发扬特长。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以及因请假、旷课而影响了学业的学生,可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的方式有的放矢地查漏补缺。

4.辅导要讲究效益,要做到热心、耐心并且有信心,避免疲劳战,充分利用午托、晚辅时间进行辅导,不能留学生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让学困生成为课堂里的“边缘人”,要给机会、抓在手里、激发起其自我效能感。

5、辅导不只限于作业、缺课补习,实验课、操作课、活动课、社会实践活动等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耐心辅导。

(五)创新落实评价常规

1、对师生进行多元化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进行自我评价。(2)教师对学生采取多元化评价。老师需要对“多元评价”的内容、维度、标准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用增值性评价客观判断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让孩子们看清自我,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随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通过作业训练、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进行教学评价。(1)加强考试管理。各年级组应由教导处安排组织统一考试。各学科平时考核,可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负责,杜绝随意性的考试。(2)学校的统一考试要认真命题、组考、制卷、阅卷,保证质量。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统一成绩分祈。(3)考试方法以闭卷为主,采用考试、考查相结合,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考查。外语考试采取听力、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4)对不及格的学生进行补偿教学后,要给予再次测评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登记成绩。要让学生看到进一步努力学习的价值,鼓起继续学习的勇气。(5)学期期末成绩的评定,不能只注重对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含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也应成为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应严格按规定比例进行评定,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作业、实验及平时表现等组成。(6)教学质量分析是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主要包括两方面。试题分析:包括试题的题型、主体知识覆盖面、试题分值合理程度、试题难度、试题的主要优缺点等。成绩分析:优秀率、及格率、人平分、上升率等。

此文是本人在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百家讲堂》上,聆听了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院长,知名教育专家潘建明先生主讲的《落实常规 “双减”背景下“质效双增”的根本》报告后,深受启发,结合我工作室多年研究成果,在报告的基础上撰写的。意在敬献给全国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希望给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上、在教学科研创新中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院长,知名教育专家潘建明先生主讲的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百家讲堂》第二十八讲《落实常规“双减”背景下“质效双增”的根本》报告。

2、2021年秋,全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系列材料。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

作者简介:万家坤,男,1965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湖北省特级教师,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随州市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随州市曾都区东关学校信息中心主任。

联系方式:

1、 地址: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东关学校(湖北省随州市烈山大道近圣门街1号)

2、 电话:15377285581

3、 e-mail:1249033448@qq.com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