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讨论社区- 课题研究

美国教育· 案例分析二

作者: 王满英 发布时间: 2019-04-19 阅读:( 4384 )  

二、 家校合作共同涵养学生的心理素养

有人说,我国当前教育存在九大问题:只有国民教育,没有个性教育;只有人才教育,没有人格教育;只有应试教育,没有素质教育;只有专业教育,没有通才教育;只有精英教育,没有平民教育;只有政治教育,没有伦理教育;只有短视教育,没有战略教育;只有阶级教育,没有的教育;只有说教教育,没有心理教育。刘再复先生说,教育应当把培养美好的人性、健康的心理、培养有质量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只有擦亮了生命心理道德底色,才有学生素养综合绽放的明媚春天,才会远离“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有聪明没思想”的人才培养怪圈。请看下面几则案例:

【案例一】家校合作帮扶问题学生

李瑾教授有一个女学生,学业成绩非常优异,是李教授的得意门生。有一次李教授说想到她家家访,没想到被学生一口拒绝。李教授总觉得另有隐情,于是请她一起喝咖啡闲聊,在李教授的循循引导下,女学生终于痛哭流涕说出了她隐藏在心灵深处的难言家庭背景。原来这位女生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随父母移居美国波士顿,住在黑人小区,父母靠卖麻辣烫维持一家生计,出生低微,家境贫寒。父母忙于小生意,起早摸黑,无暇顾及两个女儿的教育,她们姐妹俩白天几乎见不到父母的面,更谈不上谈心聊天,沟通交流,育心养性了。所以,她们姐妹俩只能相依为命,惺惺相惜,在孤独中度过童年,在渴望关爱中孤独痛苦地长大。为了摆脱自己出身卑微的窘境,她刻苦学习、顽强拼搏,顺利考入布朗大学,成为李瑾教授的研究生。但卑微的家庭出身始终是她的一块心病,她一直认为父母的职业是见不得人的,自己以有这种父母为耻辱,甚至产生过杀父母或与妹妹一起相拥自杀的念头。李瑾教授从心理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该女生表现出两面人格,患有人格分裂症。于是李教授组织学校心理咨询义工队的志愿者,走访该女生的家庭,想方设法与这位女学生多次谈心,并与父母充分沟通,引导他们家庭转变观念,正确处理事业和教育孩子的关系,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提高教育孩子的艺术,加强人格心理教育,最终达成了共识,形成合力,帮助这位女孩子调适心理,改变观点,形成健全的人格。

 案例二】言传身教育心性

笔者在美国布朗大学培训期间,与布朗大学美籍华人李瑾教授交流时了解到,她非常配合学校,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传递正能量,培养孩子阳光心态,健全人格,美好人性。她母亲(四川成都人,高级知识分子)一直随她生活在美国,现在仍然与耄耋之年的母亲同吃同住。李教授的儿子身体里流淌着犹太裔的血液,小时候心理上与家人存在沟通障碍,特别是不情愿与华人姥姥沟通交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智日渐成熟,李教授循循善诱,引导教育儿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善孝为先”等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一定要体贴孝敬姥姥,并要求儿子每周和姥姥交流聊天一次,告诉儿子“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和姥姥生活在一起,是一种天伦之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要珍惜这种温馨美好的家庭生活。她还曾经带领犹太裔的白人丈夫和子一同回到中国老家四川成都,清明节祭拜先父,亲自撰写双语祭文,并用汉语拼音标注读音,让1.82米的儿子跪拜于外公坟前,用中国普通话深情吟读祭文,感恩先祖给了儿女的生命,借此进行感恩教育。

    思考  身体不好是次品,心理不好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身正,不令则行”。李教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化育儿子,立德树人,既滋养了儿子健康的心里人格,感恩情怀,又弘扬了忠孝家风,传承中华民族“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