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读书心得体会

作者: 赵鑫瑞 发布时间: 2025-06-26 阅读:( 25 )  

《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读书心得体会

——贺兰县张莉名班主任工作室培养对象赵鑫瑞

       作为一名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日常被“老师,他打我!”“老师,我的橡皮不见了!”这些稚嫩却频繁的声音环绕,班级管理常陷入琐碎事务的泥沼。王怀玉老师的《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如一道清泉,冲刷了我心中的迷茫与焦虑。书中“成长共同体”的核心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班级不是冰冷的“管理对象”,而应是师生、生生、家校之间彼此滋养、共同成长的温暖生命场域。书中理念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以无数真实案例和具体策略,为我们描摹了一条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教育路径。

       一、 从“管”到“育”:师生关系的温暖重塑

       书中彻底颠覆了我对师生关系的传统认知。王怀玉老师强调,教师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儿童世界的“重要他人”和成长路上的“同行者”。这一角色转换,让我重新审视与班上那群七八岁孩子的关系。

         “蹲下来”的视角与“看得见”的倾听:书中提倡“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我开始尝试真正“看见”每一个孩子:小A看似总是坐不住,实则动手能力超强,是搭建积木的高手;小B沉默寡言,但在绘画中流露出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我学习使用书中提到的“积极倾听”技巧——不急于打断、评判或给出解决方案,而是专注地听,用“嗯”、“是这样啊”、“然后呢”等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当小C哭诉被同学误会时,一句“你当时一定很委屈吧”,往往比“别哭了,我来处理”更能抚平他的情绪,为后续解决问题打开心扉。

       “错误”即资源:王老师提出“错误是成长的最好资源”,这极大缓解了我的焦虑。二年级孩子打翻水杯、弄丢作业本、偶尔控制不住小脾气……这些不再是需要严厉呵斥的“麻烦”,而是引导他们学习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契机。书中“问题银行”、“我的错误我负责”等策略启发了我。例如,当两个孩子因争抢玩具发生冲突,我不再简单当裁判,而是引导他们轮流说出感受,共同商量解决方案(如轮流玩、定个时间、寻找替代玩具)。这个过程虽耗时,却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了沟通、协商与共情。

         “情感账户”的储蓄:书中“情感账户”的概念让我警醒。每一次鼓励的微笑、课间一次随意的击掌聊天、对孩子兴趣(哪怕只是痴迷某款卡片)的真诚询问,都是在存入“情感货币”。当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联结,纪律要求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而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内化为自觉行为。我尝试每天至少主动与三个孩子进行非学业性的、轻松的互动,效果显著,孩子们更愿意向我敞开心扉,班级氛围也更加融洽。

       二、 从“约束”到“共建”:规则秩序的内化生成

       传统班级管理依赖外部规则和教师权威进行约束,而王老师强调规则应由师生共同“生长”出来,并被孩子们真正理解、认同和内化,形成班级的“公共生活法则”。

       规则“生长”于生活:** 书中描述的“规则从哪里来?”让我深受启发。我不再提前制定好一长串班规要求孩子们背诵。开学初,我组织孩子们讨论:“在我们二(10)班这个大家庭里,怎样才能让每个人(包括老师)都感到安全、开心、能好好学习?”孩子们七嘴八舌:“不能打人推人!”“要好好说话,不骂人。”“上课要认真听。”“要爱护我们的教室和书本。”……我将这些源自孩子真实体验和需求的“约定”记录下来,稍加整理补充(如“尊重他人的发言”),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我们的班级公约”,张贴在墙上。因为是“我们自己定的”,孩子们遵守的意愿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小岗位”与“大责任”:书中“人人有岗,岗岗有责”的理念非常适合培养二年级孩子的责任感。我借鉴书中的“小岗位”实践,设置了大量服务性岗位:“节能小卫士”(关灯关电扇)、“图书管理员”(整理图书角)、“绿植小园丁”、“桌椅小管家”、“课前准备提醒员”、“礼貌小天使”(问好)……岗位定期轮换,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孩子们在服务中体会到了“被需要”的价值感和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小D担任“地面保洁员”后,不仅自己特别注意不乱扔纸屑,还会主动提醒同学。

       “积极引导”替代“负面惩罚”:王老师强调“建设性反馈”的力量。当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时,我努力克制直接批评,尝试用书中建议的方法:“我看见你刚才……(描述具体行为),这可能会……(说明影响),下次我们可以试试……(提供建设性建议)。”例如,对上课玩橡皮的孩子说:“我看见你的小手在和橡皮做游戏(描述),这样可能会错过老师讲的有趣内容(影响),试试让小手像小士兵一样安静地放在桌上,或者帮老师翻书页,好吗?(建议)”。同时,大大强化对良好行为的“看见”和赞美,特别是那些符合班级公约的行为,如“谢谢你轻轻地把椅子推进去,真是爱护公物的小标兵!”“刚才你们小组合作得又快又好,每个人都在发光!”

       三、 从“孤岛”到“群岛”:家校协同的深度链接

       书中深刻指出,没有家长的理解、信任与参与,“共同体”便是不完整的。王老师提供了许多将家长视为“教育合伙人”而非“问题来源”的策略。

       传递“成长”而非“问题”:我改变了与家长沟通的侧重点。除了必要的“问题”沟通(方式也更注重建设性),我利用班级群、每周小结、成长档案等渠道,有意识地分享孩子们的“闪光时刻”和点滴进步:小E今天勇敢地举手朗读了;小F主动帮助同学捡起了掉落的文具;某个小组在活动中展现了出色的合作……让家长看到孩子在集体中的成长状态,而不仅仅是分数和错误。这大大增进了家长对班级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

      “看见”家长的力量:书中“家长资源库”的构建给了我灵感。我通过问卷和私下沟通,了解家长们的职业、特长和可参与的时间。邀请有特长的家长走进课堂,开展“家长课堂”:医生妈妈讲卫生保健常识,警察爸爸讲安全知识,手巧的奶奶教做传统手工……这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更让家长亲身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场域中,感受到被尊重和需要,孩子也倍感自豪。我们还组织了亲子阅读分享会、户外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将家校联结延伸到更广阔的时空。

       建立“沟通”而非“告状”的渠道:我尝试学习书中“非暴力沟通”技巧与家长交流。当需要沟通孩子的问题时,努力做到:描述具体事实(避免笼统评价)→ 表达我的感受和担忧(基于孩子的发展)→ 说明需要(家校如何协作)→ 提出具体请求。例如:“小G最近三次数学课堂练习都没有按时完成(事实),我有点担心这会让他跟不上进度,也影响他的学习信心(感受/担忧)。我们需要一起帮助他养成及时完成练习的习惯(需要)。您在家能否每天抽出15分钟,和他一起看看练习内容,鼓励他独立完成?我在学校也会多关注他练习时的状态(具体请求)。”这样的沟通方式,更容易获得家长的理解与合作。

       四、 从“知识”到“生命”:共同活动的意义编织

      王老师认为,共同体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深深植根于师生共同经历的、富有意义的活动之中。

      日常中的仪式感:书中对“仪式感”的重视让我深受启发。我在班级中注入了一些简单却温暖的小仪式:每天清晨固定的问候歌开启新的一天;每周五放学前几分钟的“夸夸时间”,鼓励孩子们发现并赞美本周同学或自己的一个优点或进步;每月为当月生日的孩子举行简短而温馨的集体庆祝(一首歌、一张小卡片)。这些仪式让平凡的校园生活有了节奏和温度,强化了“我们在一起”的归属感。

       主题活动的深度体验:书中描述的各种项目式学习、节日活动策划等案例,启发我设计更有深度的主题活动。例如,结合二年级语文和品德课,我们开展了“我的好习惯树”项目:孩子们观察记录自己养成的一个好习惯(如早睡早起、认真做值日),用绘画、照片、文字等方式制作“树叶”和“果实”,共同装饰班级的“好习惯树”。这个过程不仅内化了好习惯,更让孩子们在分享中互相学习,感受到集体的成长力量。又如“寻找春天”活动,孩子们分组观察、记录校园或小区里的春天变化(植物、昆虫、天气等),最后以图画日记、小诗朗诵、标本制作等形式进行分享,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惊喜。

       “复盘”深化成长:书中强调活动后的“复盘”与反思至关重要。每次重要活动后,我会留出时间,引导孩子们简单回顾:“活动中,你做了什么?感觉怎么样?你觉得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有没有遇到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你从同学身上学到了什么?”鼓励他们用画画或简单句子表达。这种回顾不是评判,而是帮助孩子们梳理经验、沉淀感受、看见成长,让每一次活动都成为滋养共同体的养分。

       阅读《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是一次深刻的教育理念洗礼。王怀玉老师以其深厚的教育情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传统“管理型”班级走向“生命成长共同体”的路径。对于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而言,书中理念尤显珍贵。它提醒我,面对这群刚刚开启正式学习旅程、心灵如白纸般纯净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孩童,我们肩负的不仅是知识传递的任务,更是守护童心、激发潜能、陪伴成长的神圣使命。实践“成长共同体”的理念,意味着要付出更多耐心、智慧与持续的爱。它要求我们俯下身来,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需要我们敞开心扉,联结每一颗渴望被看见的心灵;更需要我们凝聚家校的合力,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充满支持与挑战的生命场域。

      这条路虽非坦途,但正如书中所言:“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我将怀揣书中所得,继续在二年级这片充满生机的教育田野上耕耘,用尊重、理解、共建与陪伴,和孩子们、家长们一起,编织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成长共同体故事,静待每一颗童心在爱与智慧的阳光下,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