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思,在墨趣中重拾中国画的鲜活灵魂
——读《轻松趣味聊中国画》有感
乔一鑫
身为美术教师,我常面对一个令人尴尬的困境——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那份“敬而远之”的疏离。教室里,当卷轴缓缓展开,那些墨色氤氲的山水、姿态各异的花鸟,迎来的常是困惑的目光与无声的叹息:“看不懂”“太深奥”“有点闷”……这几乎成了许多人心中难以打破的魔咒。直到我翻开这本《轻松趣味聊中国画》,才猛然惊觉:我们眼中“高冷”的中国画,竟藏着如此丰沛的生命力与不羁的趣味!它非但不曾远离人间烟火,反而以一种近乎狡黠的智慧,在历史的尘埃中熠熠生 辉。
这本书如一把钥匙,悄然开启尘封的审美之门。它并非正襟危坐的教科书,而更像一场妙趣横生的茶话会——引领我们潜入中国画的深层肌理,在轻松谈笑间,窥见那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盎然生机。
看,那画中的暗语与锋芒!书中揭示了中国画图像符号的“暗语系统”。一只攀援的猴子追逐蜜蜂,谐音“封侯”的吉祥寓意跃然纸上;一幅看似寻常的肥马图,竟是画家对贪婪官僚的辛辣讽刺;汉代帛画中诡谲的幽冥世界,南宋李嵩笔下提线操纵小骷髅的艺人——这些“奇特的图像”哪里是晦涩的符咒?分明是古人以画笔为喉舌,或祈福或讽世或探寻生死玄机。中国画从不是沉默的古董,它的线条与色彩,一直承载着最鲜活的情感与最锐利的思考。
听,大师们的幽默低语!书中更让我们见识了画家们的“小心机”与真性情。张择端在繁华的《清明上河图》里悄悄安置四位僧人,如同穿越时空的冷静旁观者;沈周不厌其烦地描绘平凡的田园角落,那是他灵魂的栖息地;顾大昌更甚,偏将自己画在树梢,仿佛顽童般俯瞰众生。至于倪瓒因洁癖遭人暴打后仍坚持“洗桐”,文徵明这位老实人被友人善意捉弄时的窘态,张大千与徐操笔墨官司里的唇枪舌剑……这些“八卦”轶事褪去了大师们头顶的光环,却让我们触摸到他们血肉的温度与幽默的灵魂。原来艺术史上的高山仰止,其根基深植于对生活至深的热爱与诙谐的观照。
寻,毫端万物的灵趣!书中对草木虫鱼的描绘尤其令人动容。中国画家笔下,万物有灵且美。野雉的翎羽、乌龟的甲壳、家犬的憨态、飞鸟的轻灵,甚至海洋生物的奇异形态,都被赋予了盎然的诗意。最令人莞尔的是赵孟頫笔下的马粪——这被常人避之不及的“不雅之物”,在画家眼中却是田野生机不可或缺的印记,是其“格物”精神的率真表达。中国画对自然的深情凝视,让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东方哲学在笔墨间流淌。
探,屏风后的玄机与造假者的“巧思”!书中对画作细节的钩沉与造假伎俩的揭露,读来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重屏会棋图》中竟有人敢在帝王面前脱鞋,那份不羁的日常感瞬间消解了森严的等级;《溪山行旅图》中范宽签名如彩蛋般深藏,等待千年后的慧眼。而古画修复的妙手回春与张大千等高手作伪的“鬼斧神工”,既是对技法的极致挑战,也构成了一部另类的艺术史。这些“千奇百怪的造假绝招”与“有趣的细节”,无不彰显着中国画作为一门手艺的深邃智慧与蓬勃生命力。
朋友们,在笑声与惊叹中读完此书,我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豁然开朗:为何我们总觉得中国画“高冷”?或许,是我们太执着于仰望它作为“艺术”的崇高地位,用知识崇拜的框架层层包裹它,反而窒息了其本真的呼吸。韦羲在《照夜白》中曾以诗性语言点破中国山水的灵魂:“山水之于中国人,好比明月前身。中国人之于山水,亦如流水今世。”这“明月前身”与“流水今世”的互文,揭示了中国画本质上是生命与自然的深情对话。它不追求冰冷的客观再现,而是渴望在“庄周梦蝶”般的大茫然中,实现物我交融的哲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花鸟山水间认识自己,也忘却自己,最终抵达生命与宇宙的和谐共鸣。
作为美术教育的引路人,这本书给予我深刻的启示:将中国画从神坛请回人间,是我们点燃学生兴趣的关键。不必急于灌输艰深的画论或苛求技法的完美。不妨从一幅“骷髅幻戏图”的生死隐喻聊起,从沈周笔下讽刺肥马的故事切入,甚至从赵孟頫那坨“马粪”所体现的观察之趣开始。让那些被符号化的“大师”重新鲜活起来,让凝固的线条重新讲述它们承载的喜怒哀乐、幽默机锋与宇宙观想。
当中国画不再是博物馆玻璃罩后沉默的标本,当它的趣味、它的温度、它扎根于生活的智慧被重新感知,那尘封的“明月前身”方能真正照亮今人的“流水今世”。正如书中那些被重新打捞的细节与轶事所证明的——中国画的伟大,恰在于它从未远离人间烟火与心灵的热度。让我们以轻松为舟,以好奇为帆,在墨色世界里重新启航,在会心一笑中触摸传统那跳动的脉搏。
这趟旅程无需护照,只需一颗愿意被趣味打动的心——当线条在纸上游走时,我们都是在画自己的生命地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