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感悟】三维动态语法观:让语法教学走向“有意义”的春天——听罗军老师的讲座有感

作者: 金小玲 发布时间: 2025-04-21 阅读:( 28 )  

作者简介  

6805a32169b09.png

姜贞,女,1982年3月出生。江西省鄱阳县湖城学校初中英语教师,高级教师,教育部金小玲工作室核心成员,上饶市初中英语学科带头人,任教22年,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曾获得县市“优秀教师”称号,县“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称号,多次在上饶市“优质课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也曾在市朗诵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在全县英语中考复习教学研讨会上作中心发言,参与县中小学送教下乡活动,曾在上饶市首届学校课程建设培训研讨会中做经验及取得成绩的报告。2023年荣获全省“最美家庭”称号。 

研修感悟 

在传统英语课堂的语法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生能准确填写动词时态练习题,却在写作中频繁出现"I am go to school yesterday"的荒诞错误?罗军老师的讲座《“三维动态语法观“视域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重构——快乐英语语法教学赋能语篇表意的认知途径》犹如一道光,穿透了语法教学的迷雾。这场关于语法教学本质的深度对话,不仅解构了传统语法课堂的桎梏,更建构起通往"有意义语法"的认知路径。 

一、破局:从语法知识的"孤岛"走向语篇的"大陆架"。 

传统语法教学将语言要素肢解为孤立的知识点,犹如把活生生的珊瑚礁制成标本陈列。当我们在课堂上反复操练"现在完成时=have/has+过去分词"的结构公式时,学生记住的只是语法符号的躯壳。罗军老师指出的"三维动态语法观"启示我们:语法本质是思维的外显形式。在八年级下册"现在完成时"单元教学中,我尝试将语法点融入"人生经历分享会"的语境。学生用"I have visited three countries"讲述旅行见闻,用"Have you ever lost something important?"展开对话。当语法成为承载真实情感的工具,机械的时态结构突然有了温度。 

二、重构:在认知维度搭建语法学习的"立交桥"。 

三维快乐语法教学强调"形式-意义-使用"的三维互动,这让我联想到建筑中的悬索桥结构——语法形式是钢索,意义传达是桥面,语用功能是荷载。在教授"被动语态"时,我摒弃了传统的句型转换训练,转而创设"新闻直播间"情境。学生化身小记者,用"The new library was opened last week"报道校园新闻,通过"Great changes have been made in our cafeteria"对比食堂改造。这种"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教学设计,使语法规则自然融入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开始理解:被动语态不仅是动词形式的变化,更是视角转换的思维工具。 

三、超越:让语法教学成为育人的"播种机"。 

最触动我的是三维语法观蕴含的育人价值。当我们在"定语从句"单元开展"最美校园角落"摄影展,要求学生用"This is the garden where we read books every morning"等句子诠释作品时,语法练习升华为审美体验。在"虚拟语气"教学中,通过"If I were the headmaster, I would..."的提案撰写活动,简单的语法结构成为培养责任意识的载体。这种教学转型印证了罗军老师的观点:语法教学应该成为培育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沃土。

 站在智慧教育平台构建的数字化教学新生态中回望,这次讲座带给我的不仅是教学策略的革新,更是教育哲学的觉醒。语法教学不应是语言要素的机械堆砌,而应成为思维发展的脚手架、意义建构的催化剂。未来的课堂上,我将继续探索三维动态语法观的实践路径,让语法教学真正成为帮助学生打开语言之门的金钥匙,在形式操练与意义创造的交响中,奏响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华彩乐章。当语法回归其作为表意工具的本质属性时,我们终将见证:那些曾经令学生皱眉的语法规则,也能绽放出思维之花。也由衷感谢相逢,相逢在金小玲老师为我们搭建的平台中,把快乐教学理念融合在实践当中。快乐地学,快乐地教,快乐地育人。 

作者:姜   贞 

编辑:李启荣 

初审:王利亭 

终审:金小玲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