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段 洁
金小玲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
莲花县城厢中学教师
萍乡市教坛新秀
万唯第四届全国原创课件大赛一等奖
萍乡市研标研考命题讲题大赛一等奖
萍乡市课件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萍乡市初中英语教学大比武二等奖
萍乡市初中英语优质课大赛二等奖
萍乡市初中英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执教市级复习研讨会观摩研讨课一节
主持的省级课题《依托可视化支架创新初中英语愉快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正在开展研究
研修感悟
在教育的征程中,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成长的契机。4月13日,我有幸聆听了罗军老师关于“三维动态语法观”视域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重构的讲座,如沐春风,收获颇丰。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专业的赋能,更是一次对教学本质的深度叩问与重新认知。作为一线教师,我边听边记,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课堂上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困惑与思考,在讲座中渐渐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一、语言之美:在声韵流转中点燃学习热情
罗老师一开口,纯正的发音和自然的语调就让人眼前一亮。他讲解“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快乐语法案例时,那些原本抽象的教学理念,在他流畅的表达中变得生动立体。说实话,作为每天站在讲台前的老师,我们常常关注教学设计是否巧妙、练习是否精准,却容易忽略自己的语音语调对学生的影响。罗老师的示范让我突然意识到:当我们用充满感染力的声音解读语法规则,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创设语言情境,这不就是最好的语感启蒙吗?就像他提到的那个宾语从句教学片段,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对话,让学生在模仿中自然感知语法结构——原来,老师的语言素养本身就是课堂的“隐性教具”,是吸引学生走进英语世界的第一扇门。
二、课标之基:以专业积淀锚定教学方向
罗老师对2022年版课标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讲解中随手就能引用课标原文,分析教学案例时更是处处体现课标导向。比如在解析株洲市中考语法研讨课时,他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宾语从句表达”这一课标要求出发,拆解如何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运用语法规则。这让我想起自己备课时的经历:有时会纠结于某个语法点的讲解深度,或是困惑于如何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听了罗老师的分析才明白,课标就是我们的“导航系统”——教学目标的设定、活动的设计、评价的标准,都应该牢牢锚定课标的核心要求。就像他说的:“离开课标谈教学,就像在迷雾中开车,方向错了,开得再快也是徒劳。”这份对课标的敬畏与深耕,正是我们提升教学专业性的必经之路。
三、实践之桥:让理论在课堂落地生根
最让我感到“解渴”的,是罗老师对理论的实践转化。他没有空谈“三维动态语法观”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一线案例,展示如何让语法教学从“讲解规则”走向“运用规则”。比如在分析阅读课中的语法渗透时,他提出“先语境感知,再归纳结构,最后迁移运用”的三步法,这不正是我们课堂上需要的“实操指南”吗?还有那个让学生通过改编对话掌握时态的案例,让我想起自己班上的学生——当语法学习不再是孤立的句型练习,而是融入真实的交际场景,孩子们的眼睛会发光。罗老师的讲座让我坚信:好的语法教学一定是“动态”的——教师要像导演一样,设计有层次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在互动中内化知识,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教育创举,但可以像罗老师那样,在每一次备课中钻研课标,在每一堂课上锤炼语言,在每一次反思中改进方法。那些关于语法教学的思考,最终都会化作课堂上的点点滴滴:可能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情景对话,一次及时的课堂生成处理,或是一个让学生豁然开朗的比喻。
教育之路漫漫,感恩这场春天的遇见。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我将把所学所思融入日常教学,努力让语法课堂既有知识的厚度,又有语言的温度,更有成长的力度——这,就是一位一线教师对教育最朴素的热爱与追求。
撰稿:段 洁
编辑:余考红
初审:王利亭
终审:金小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