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通过改变盐水的密度来改变鸡蛋浮力大小,观察鸡蛋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来推导物体浮沉条件。对传统实验进行改进,利用等臂杠杆直观演示,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将排开液体的重力替换为浮力,可以通过观察,直观地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延缓学生思维的坡度,降低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理解的难度。改进后的实验更容易解释,同时渗透了更多的思维方法,符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 浮沉条件;杠杆;实验改进
关于浮沉条件的教学,不同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通过鸡蛋,或者通过小瓶,将其中一者在盐水中,或者将其中一者放在清水中,观察浮沉情况,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力与运动关系来推导,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往往要画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还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分析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出实验结论。教师采用受力分析的方法将抽象问题直观化,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要得出实验结论还是少不了抽象思维的运用,在学习浮沉条件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比较低,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浮沉条件的教学历来都是教学难点所在的原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等臂杠杆的平衡,说明两边所挂物体是等重的,将杠杆一边的物体换成盛满液体的溢水杯,当物体漂浮或悬浮在液体中,杠杆仍然平衡,把物体浸没在溢水杯中,调节杠杆另一侧的配重,使杠杆平衡,当物体上浮时,此侧杠杆也上翘,当物体下沉时,此侧杠杆也下沉,这样就能直接显示物体浮沉的各种情况下,排开液体的重力(浮力)与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不需要进行受力分析及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来归纳结论,只要进行观察就能直观地得出实验结论。
一、实验改进准备
1.实验器材
杠杆、同型号的饮料瓶两个、圆柱形水箱、薄塑料杯、弹簧测力计、大吸管、鸡蛋若干、细线卷、注射器(0~100ml)、勺子各一个,食盐一袋,胶棒枪、剪刀、钢丝钳一把、5cm长铁钉、细铁丝、酒精灯、红墨水等。
2.实验制作
用剪刀将两个饮料瓶上端锥形部分剪除,用钢丝钳夹紧铁钉,用酒精灯将铁钉烧红,再用铁钉在其中一饮料瓶侧壁距上口边缘约1cm处烫一个孔,插入大吸管,再用胶棒枪密封好缝隙做成“溢水杯”①,另一个饮料瓶做成“配重桶”②。用烧红的细铁丝分别在两饮料瓶侧壁相对的两个点烫个小孔,穿上棉线作为提纽,将自制的“溢水杯”和“配重桶”悬挂在杠杆上,在薄塑料杯口相对位置烫两个孔,并穿上棉线,做成小桶③,如图1所示。
二、探究物体的漂浮条件的改进
在等臂杠杆两端分别挂盛满浓盐水的“溢水杯”和“配重桶”,用注射器微调“配重桶”内的浓盐水多少,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知“溢水杯”总重和“配重桶”总重相等。将鸡蛋轻轻放入盛满浓盐水的“溢水杯”中,(在“溢水杯”的溢水口处,用容器承接溢出的盐水),请学生观察杠杆仍然保持平衡。如图2所示。这说明了杠杆两边总重还是相等的,也就说明从“溢水杯”内溢出浓盐水的重力与鸡蛋的重力相互抵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溢出水的重力等于浮力的大小,说明鸡蛋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大小就等于自身重力的大小。
三、探究物体上浮的条件的改进
在等臂杠杆两端分别挂盛满浓盐水的“溢水杯”和“配重桶”,将鸡蛋慢慢放入“溢水杯”中(在“溢水杯”的溢水口处用容器承接溢出的盐水),再用细铁丝将鸡蛋压入浓盐水液面下,用注射器微调“配重桶”内的浓盐水多少,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再拔出细铁丝,让学生观察鸡蛋上浮,同时观察到有鸡蛋一侧,杠杆上翘,如图3所示。根据等臂杠杆原理,上翘的一侧总重力比另一侧小,也就是说鸡蛋排开盐水的重力比鸡蛋自身的重力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替代,可得鸡蛋受到的浮力比鸡蛋的重力大。
四、探究物体悬浮的条件的改进
将探究物体的漂浮条件中用的浓盐水全部倒回圆柱形水箱里,把鸡蛋放入浓盐水中,慢慢向水箱里加清水,直到鸡蛋悬浮在盐水中(鸡蛋完全浸没,停止在液体里任何深度处),如图4所示,让学生观察杠杆仍然平衡,说明鸡蛋排开液体的重力与鸡蛋重力相等,即鸡蛋受到的浮力等于鸡蛋受到的重力。
五、探究物体下沉条件
在等臂杠杆两端分别挂盛满清水的“溢水杯”和“配重桶”,用注射器微调“配重桶”内的清水多少,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将鸡蛋慢慢放入“溢水杯”的清水中,(加少量红色墨水,增加观察效果,并用小桶在“溢水杯”的溢水口处承接溢出的水),让学生观察鸡蛋下沉现象,同时观察该侧杠杆也下沉,如图5所示。说明鸡蛋的重力大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也就是说鸡蛋受到的重力大于鸡蛋受到的浮力。
六、改进实验后的优点
实验中运用等臂杠杆,直观地看到物理过程的“前世今生”,“溢水杯”的总重与“配重桶”的总重相等使杠杆平衡,即“前世”状态;通过思维转换,“水出”的重力即为浮力的大小(F浮=G排)。通过观察向浓盐水不断地加清水时,鸡蛋经历漂浮、悬浮、下沉直至沉底的四种状态。同时根据杠杆是否再次平衡、上翘或一下沉直观地表明鸡蛋重力与它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样学生的思维基本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省去了过多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过程,学习起来更简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改进后的实验,学生感到学习起来很轻松,同时也感到学习浮力很有趣。
六、结束语
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是太高时,采用直观实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欲望,同时渗透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化法等科学思想,它体现了科学方法的运用。从多年的教学来看,老师们一直对浮力相关实验进行改进,我们发现这次改进更加直观,这次实验改进渗透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于浮沉条件的教学,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颜国英 张皓晶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阿基米德原理深度备课 [J]物理教师,2019,40(3):33-36.
2 任伟德,周贤龙.关于气体浮力实验方案的探讨[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5,31(04):54-55.
3 王海燕.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同课异构的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2016,45(09):54-55.
4 吕世峰 ,迟贵 ,于立甲.物体浮沉条件演示实验的改进[J].教学仪器与实验,1989,26(05):30-31.
作者简介:
张青(1990---)女,庐江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二级教师,合肥市优质课大奖赛三等奖。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教学。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