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要勇闯改革深水区

作者: 咸宁市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 发布时间: 2021-10-12 阅读:( 1763 )  

6164e4656a6d7.jpg

6164e471a38d7.jpg

万彤松,赤壁市车埠高级中学地理教师、汤标名师工作室(咸宁市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教育专业公费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咸宁市中学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

6164e47cd8dee.jpg

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在高考中连续多年获市表彰,并在许多教学竞赛中获奖,参编地方教材《咸宁风景名胜》并任副主编,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重大教学科研活动及项目。

7月9日,万彤松在接受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新高考形势下,要认真领会高考改革的精神,课堂教学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先导,以素养养成为核心,真正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

记者:今年我省将采用新高考模式,新高考模式在试题呈现上将有何特色?

万彤松:今年3月12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做好湖北等八省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新高考落地的各项工作,同时要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性刷题的现象。 

根据教育部《通知》的相关精神,结合近两年新高考命题的变化和八省联考的命题方向,湖北省高考地理试题,将突出理性思维和综合思维,着力于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地理学的学科特点集中体现在其综合性,在复杂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地理事象会呈现出多样的时空变化。同时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本质上是落实地理学科发展要求,是学科特点的具体体现。要突出地理综合能力,并以区域认知为基础,以地理实践力为延伸,以人地谐调观为内核。

地理试题突出湖北特色。试题延续全国卷的命题方向,落实“一体四层四翼”的新高考评价体系,确保平稳过渡。关注的社会热点,强调时事热点与地理主干知识的有机融合。试题将着力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特点,重视学科核心素养。试题难度系数保持与全国卷一致。情境设置科学合理,信息有效充足,无多余干扰信息,以减少材料的阅读时间和学生的获取有效信息的障碍,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答题思考。在情境设置上有亲和度,试题总体入手容易,随着解题深入难度不断增加,必须有创新性和批评性思维。问题设置简洁明确,题组各问逻辑关联较强,多为层进式,排除扁平化设问方式。同时小切口,新视角将成为问题设置的特色。在试卷结构上取消选做题题型,将选修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各组题之中,使试题结构更为完整,考查内容更全面,内容的有机融合更能体现地理的学科特色。 

记者:针对新高考的要求,请谈一谈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如何实施?

 万彤松:基于新高考方向的变化,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加快步伐,教学改革要勇闯“深水区”。

面对高考的新方向,首先需要彻底改变现行僵化的应考教学模式,要使教学活起来,真正把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一节课。高考不仅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更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方向标。新高考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教育改革的信号,意味着中学地理教学应该进行深入改革,在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还原地理学科特点。为从根本上落实地理学科素养及能力要求,传统的地理教学理念和方法将面临淘汰。范式化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简单的重复,使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形成地理基本思维方式。但将范式化教学无限扩大,甚至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必然会导致思维的僵化、逻辑的固化,阻碍创新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的发展。新高考这一改变,要求将地理教学从禁锢模式中解放出来。

深挖教材潜力,大胆重构教材案例。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设置情境,贴近高考能力要求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合理的情境设置,首先必须有科学的素材来支撑。现行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或案例,充分挖掘教材案例是省力、省时的选择。因此,用新视角重构甚至解构教材就需要教师在深入领会高考能力要求后,根据章节的能力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努力打开新维度,细化逻辑关联,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落实对地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可以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谐调观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分析,从而达成不同的能力要求。

地理的主干知识永远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如何常考常新是高考命题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每年高考的基本要求。因此,往往知识点不变,情境相似,而视角在不停转换。因此要不断尝试,灵活处理视角。视角的多维性本身也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多样性为角度的多变提供“物质”基础,而视角的多变,并不会改变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事物发展方向的变化,其核心的地理规律和地理思维方式是不变的。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大量时间都用于对地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上,同时范式化、模板式的教学使地理思维僵化,在遇到多变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教学过程中在强化干主知识的同时,核心任务是如何采用多维的视角来审视地理问题,通过灵活处理视角,使地理规律动起来,使地理思维活起来。  

记者:作为汤标(地理)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请从工作室的角度谈一谈教师的成长。

万彤松:汤标(地理)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在咸宁市教科院汤标副院长的带领下,以“培育教育家型教师、促进学科高品质发展”为目标,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教改活动。对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教改活动,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学术研讨;对外,推荐鼓励成员走出去,参加各类竞赛和学习交流活动、参加国家、省、市各级重大教科研项目。团队集中一大批优秀教师,成员们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工作室成员迅速成长。

6164e4b5d0cbd.jpg

从教师个体发展看,成长过程熟练容易出色难。对教材与专业知识稔熟于胸,对教法运用与教学设计谙熟于心,这一过程对于任何一个敬业的教师,通过反复的实践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熟练的过程只是教师成长提高之路的重要阶段之一。然而知识的熟悉和技巧的熟练却会导致教学新鲜感的丧失,深入的动力不足;心态上的满足加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短期难以克服阻力,会产生退缩消极的负面情绪,进而导致发展的停滞,进入个人发展瓶颈。另外随教师个人因年龄增长、上升的迟缓,也会导致负向发展。作为一名老教师一方面专业知识熟悉而陈旧、教法熟练却单调与目前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地理知识剧增、教学手段不断发展等会产生结构性矛盾。工作室搭建的高平台,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同时这些空间和机遇也倒逼,教师个人要不断提高,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以适应平台的发展。工作室更突显团队的力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成长是工作室能迅速发展的基础,工作室引领者的大智慧和自我牺牲精神则是工作室能行稳致远的有力保证。

6164e4bf3bf31.jpg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