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单元的教学困惑及对策探究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王林波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的上册中都有一个极为特别的单元——策略单元,全新的策略单元究竟该怎样教,过去的一年中,老师们在课堂实践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但同时也遭遇了不少困惑。
困惑一:全新的策略单元,教不出新感觉怎么办?
不得不承认,做很多事情我们都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都会用惯有的方式去做。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拿到这个策略单元的课文,我们会发现《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曾经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教过,下意识地会回想当时的教学场景,甚至想偷个懒——当时精心设计的教案,花了不少心思制作的课件还都能再次发挥作用,真好。即便是相对陌生的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蝴蝶的家》,阅读之后也发现不难教,前一篇是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作品,这是学生喜欢的;后一篇是文字优美的散文作品,篇幅不长,也不难教。于是乎,从整体感知到认读字词,从课文理解到情感体验,按照自己的经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但是,这样教学能够达成编者的意图吗?这样一个特殊的策略单元的教学,如果如此穿新鞋走老路地进行教学,能够体现出全新的策略单元的价值吗?
对策:根据编者意图,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有所侧重。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一策略单元要学习的阅读策略是提问,单元导语页明确写道: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教学这一单元,我们就应该紧扣提问这一目标,集中力量深入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的实践,引导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以《蝙蝠和雷达》一课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1.复习回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说说当时你提出了哪些问题,是就什么提问的,明确我们可以就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提问。
2.阅读这篇课文,关注文旁以及文后一位同学们在阅读时提出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是从哪些角度来提出的,从而明白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3.结合课后第二题,教师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针对课文内容,从整体或者部分提问,也可以从写法的角度提问,还可以联系实际,从获得的启示的角度来提问。
4.学生细读课文,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可以借助表格对问题进行梳理。
5.出示课后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片段,引导学生阅读这个片段,练习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
6.全班交流,梳理问题,小结收获。
纵观以上的教学流程,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教学环节直指的就是提问,从复习回复,链接前一课学习的提问方法开始;到阅读课文,关注文旁和文后的问题,发现这一课新学习的提问方法;到再次细读课文,运用新学习的方法进行提问;再到最后的借助课后练习题的文段,进行提问的拓展练习,教学的中心点始终就是提问。我想,只有通过这样扎扎实实地学习提问,练习提问,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提问这一阅读策略。
读到这里,估计会有不少一线教师产生疑惑:这样教确实落实了语文要素,确实能够让学生掌握提问这一阅读策略,可是,生字不用学习了吗?课文内容就完全不用管了吗?
策略单元的教学,我们一定要学会有所重视和有所忽视,大胆取舍教学内容,有创新地安排教学环节。我们还以本单元为例,识字教学是否可以集中进行教学?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可以有意识地减弱?我想是可以的。
教学本单元时,我们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进行集中识字,解决学生阅读本单元课文时的障碍,接下来集中力量引导学生学习提问和梳理问题。就一节课而言,我们可以先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策略,等到学生切实掌握了阅读策略后,这时候再拿出一些时间,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这样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进行教学,才是教学策略单元的应然选择。
困惑二:完整的策略单元,教得支离破碎怎么办?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包含四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可以说,这四篇课文各具特色。《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童话故事,充满了大胆奇妙的想象;《蝴蝶的家》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修辞恰当;《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都属于说明文,用到了不同的说明方法,用词十分精准。如果我们就一篇课文来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能够很好地凸显这一课独有的特点,但同时也会让每一课都显得很孤立。缺乏关联性,自然就很难形成合力,单打独斗难免会显得冲劲不足;前后缺乏关联,难免会显得零散混乱。因此,我们必须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对策:树立全局观念,教学设计要整体着眼,全盘规划。
我们知道,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策略单元的编排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不同年段的策略单元都关系密切,更何况是某一个策略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呢。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分析课后题我们不难看出,从第一篇课文的学习针对整体或者部分内容提问,到第二篇课文的除了就内容提问,还可以从写法、启示的角度提问,到第三篇课文的在有效提问的基础上梳理问题,再到第四篇课文的自主提问、梳理问题,这样层层推进的逻辑关系是不容忽视的。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前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很难进行第二篇课文的学习。因此,教学策略单元的课文,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编者的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让课与课关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单元整体上设计教学,我们首先要扣紧单元导语页中的语文要素,定准目标;同时要抓住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弄清楚每一课承担的具体任务,最后,也是重点所在,要根据每一课的课后题,确定每一课的教学任务,理清楚这一单元中几篇课文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整体上设计教学,体现出几篇课文之间的关联来。
我们知道,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要教给学生提问这一阅读策略的,从交流平台和每一课的课后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四篇课文就提问这一阅读策略的教学之间关系密切,课与课之间可以说是层层推进,没有前一课的学习基础,我们很难顺利进行下一课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单元整体上的教学设计: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2.学习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引导学生明白,阅读时一定要动脑筋进行思考,要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引导学生明白就内容提问时,可以针对部分内容来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内容来提问。
3.在学生有了提问意识,能够积极提问后,学习第二篇课文《蝙蝠和雷达》时,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巩固就内容进行提问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除了就内容提问,还可以从写作的方法,从得到的启示等角度进行提问。当学生掌握了方法后一定要及时进行巩固练习,让提问方法掌握得更加牢固。
3.学生学会了提问,一定要借助语境进行巩固。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一课当做是语境进行练习,让学生运用前两课学到的方法进行提问,当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梳理问题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新知。值得注意的是,梳理问题这一新知的学习一定要与旧知——从不同角度提问建立关联,让前后的学习贯通起来。
4.如果说前三课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提问的方法,学习梳理问题的方法,第四篇课文《蝴蝶的家》的学习就要放手了,就要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了。教学这一课,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提问,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对问题进行梳理,并尝试着解决。
这样从整体上统筹考虑,着眼全局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就能将课与课关联起来,让前一课成为后一课学习的基础,后一课成为前一课学习的提升,这样就能发挥出教学的合力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