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德为本 乐显风采 ——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德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韩晓颖 发布时间: 2020-11-02 阅读:( 2859 )  

摘要

音乐课堂教学是对学生音乐修养的提高和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同时在思想道德教育上也渗透着德育,为学生的德育和美育贡献着特有的力量。笔者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把德育与美育有效的融合,并且落实在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进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觉践行“唯德为本,乐显风采”的音乐德育课堂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音乐德育课堂教学

正文

一、理论背景

宋代司马光深刻地阐述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德是人的灵魂,是人行为的导向机构和动力系统。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等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音乐课程是音乐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中华美德,国之瑰宝,立德树人,教育根本。基于音乐课堂教学的美育功能,彰显音乐音乐学科的德育魅力,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是我们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践行和落实“唯德为本,乐显风采”的初衷。

二、核心概念

(一)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音乐表现、和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音乐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重大问题的方法。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现实要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以美育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音乐学习,学会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综合运用音乐学科及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广大中小学生必备的审美感知、音乐表现、和文化理解,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理论意义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基本思想是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路径之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切实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所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就必须成为校长、教师学校工作的价值追求。

(二)应用价值

新的历史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解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公民现代化的综合素质水平更高,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正在向着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科技素质、智能素质等综合素质划分过渡,公民的素质应该是能推动自我实现和人类发展的包含心理、道德、审美等综合化、多维度、开放性的健全和谐、立体动态的人格。

音乐作为美育的基本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多样、生动的音乐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开掘创造潜能、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充分发挥音乐课堂教学的独特育人优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美修德,以美育人,音乐教师责无旁贷。

四、音乐德育课堂教学的创新点

1.立足音乐课堂,整合德育观念。

2.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课程设置生活化、社会化。

3.基于信息技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塑造学生的完整能力结构。

五、音乐德育课堂教学的方法

1. 寓德于美,提高认识。

遵循音乐学科特点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赋予时代的意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找准切入点,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恰当的层次上使学生能获得审美感知、音乐表现、文化理解等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1)树立①全方位德育观。实施现代德育要打破狭义的德育学科界限,以培养社会主义人文素养为核心,从大德育观念出发,构建现代化的音乐德育课程。

(2)树立德育实体观。人们常把“美育”看做实体,却把“德育”看做“虚”体。在音乐课的课前,学习“每课一经”( 学习《道德经》《论语》等经典传统文化);课中,学生使用“音乐成长记录册”(学生学习表现、教师期望、学生交流,激励学生成长进步列等制订成册,每课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认定);课后,进行“每课一星”评选(依据课程标准学业质量等级评定学生。如:最佳感受音乐之星、佳作之星、创意之星等)已把德育建成了可以操作和调控的实体。

2. 以史明理,陶冶情操。

音乐的发展史料真实的记载了音乐发展进步的历时背景、杰出的人物和辉煌的成就,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音乐家的人格特质包含在了音乐发展的具体内容中。将音乐发展史料渗入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兴趣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思想感情的有效措施。

例如《蛰龙飞起舞东方》一课,由于本课的历史人文底蕴比较厚重,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让学生学习后有成就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更侧重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a.审美感知、b.审美感知和c.文化理解。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即为上课提前做好准备,又能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课上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参与。让学生朗诵、聆听、学唱、演唱、表演等参与性的活动都有所体现。各个环节自然衔,音乐课上得生动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

3. 贴近生活,满足需要。

音乐教育要贴近生活,要从现实生活出发,重视学生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现实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诱发的思想问题导致的学习困难。增加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从而提升教学成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营造信息化音乐教学环境。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克服传统音乐学习中的专业技术障碍,降低音乐学习的难度。例如音乐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歌曲教学活动中增加歌曲播放的遍数,避免了简单机械的重复。教师对学生的每次聆听都有新的要求,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通过“露一手”、“比一比”、“一起来”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反复多次的感受音乐,为学生最终能有感情地唱歌打下基础。

(2)立足音乐课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实用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让音乐的课堂教学活动“活”起来,使贴近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文化资源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例如在《家乡的古乐——气不忿》一课中,教师把文安本土非遗音乐——“里东庄音乐老会”曲目《气不忿》引入课堂,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气不忿”的时候?为什么“气不忿”?怎么解决“气不忿”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古乐带给我们的心灵碰撞。在组织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时,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培养能力,塑造人格。

学校音乐教育与人类精神、情感、审美、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自主协调、自主动手、自主思考、自主创编等各种能力和人格塑造的有利途径。只有当人的创造力、智慧水平和德行相统一时,其创造力才能造福于社会和人类。

音乐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发挥“主人翁”作用。课前,学生们自己动手,利用网络搜索学习资料;课上,跟其他同学进行资源共享与交流;课后,交流上课感受和体验,总结经验。这时每个学生都能用心、细心、耐心地自主动手,主动学习。这时学生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而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音乐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体验到了课堂上成为“主人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化智慧为德行”,形成个体稳定化的人格特质。

(1)音乐课特别是合唱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例如:二部合唱——《映山红》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跟着多媒体课件中的教学音、视频资料,分组自学各声部旋律时,调动了每个学生各个感官,把看(看谱子)、唱、动(打拍子)协调在一起,同时还要注意倾听自己声部的音准,培养了学生的四只耳朵:一只留给钢琴,一只留给自己,一只留给老师,一只留给伙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达成默契,不能“投降”(和声意识),积极主动的体验合唱作品的美。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多感官协调的能力。同时在合唱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协作,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音乐课堂不仅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而且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也有效地调节了学生的大脑功能,充分挖掘了他们的大脑潜力。学生自己操作,寻求答案,手脑并用锻炼了自己。最可贵的是学生在课上网络资源搜索中观察分析,获得了学习的直接经验。例如:在音乐鉴赏《五十六朵芬芳的花》一课中,学生通过搜集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学生代表展演各民族特色音乐形式(或个人载歌载舞或二人多人对唱合唱等)大大的提升了学生对各民族音乐的异同产生的渊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减少了不必要的纪律约束,不受课堂45分钟的限制,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方法、思路,避免了统一答案、统一方法。学生开始变得善于主动涉猎课本以外的其他艺术知识来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在《一个华沙幸存者》一课中,学生自主创编了课本剧。并由五个有表演能力的小组表演,其他学生做剧务、摄影、摄像、场景布置、演员服装设计、灯光、音响等等,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精心准备并在课堂上按时如约表演。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学任务。经过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学生们永远记住了勋伯格和他的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也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提升了学生们自主创编的能力。

六、音乐德育课例教学目标展示:

例1.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梨园乐二》一课的教学内容安排:a.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和观看京剧,激发青少年对京剧音乐的兴趣,愿意进一步了解京剧音乐的相关知识;通过学唱《唱脸谱》了解京剧脸谱知识,体验京剧与流行歌曲巧妙融合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b. 音乐表现: 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京剧相关的知识,图片等,或在身边找出有京剧内容的剪纸,泥塑等在课堂展现,让京剧文化更贴近我们;课上采用视、听、演的形式感受包公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高尚品质,感受脸谱音乐在京剧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c.文化理解(德育渗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要让学生在热爱中欣赏京剧,模仿京剧,参与了,感受了才知道京剧的魅力,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音乐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例2.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友谊地久天长》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a.审美感知:通过相关主题歌曲的欣赏培养学生能够感受歌曲情绪;在学生聆听和观看图片时,能够进一步分析歌曲的情感延伸意义;能用柔美、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友谊和表达真挚的惜别的感情。 b.音乐表现: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歌曲节奏、节拍的感受和练习如:说唱、歌词接龙等;通过观看图片,感受理解歌曲的情感情绪;小组讨论深层次体会歌曲意义。 c.文化理解(德育渗透)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之处;其次通过相关歌曲内容的图片,让画面与音乐有机的融合,学生能够产生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最终达到启发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友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3. 十年级《音乐鉴赏》第五单元《神韵流芳话古典》一课的教学内容安排:a.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和分析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b.音乐表现: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搜索与课题相关资料,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古代乐器(如用皮筋和小药盒制作古琴、纸筒笛、塑料吸管排箫等)体验古代乐器的美,感受古人的音乐智慧。c.文化理解(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音乐奥秘的勇气和信心,及热爱生活、热爱任何形式的、任何生命的音乐语言的“大容”人文精神;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宽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例4.十年级《歌唱》第二单元二部合唱《映山红》教学目标设计:a.审美感知: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能准确表现歌曲的节奏及旋律特点。能通过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意境。b.音乐表现:通过合唱表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及音乐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人际交往,强化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c.文化理解(德育渗透):通过《映山红》这样优秀的音乐作品加强学生对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理解,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心。

七、实施效果及突出贡献

(一)实施效果

经过课堂的教学实验,效果明显好于以往,教师精心总结教学经验,反复研讨,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音乐德育课堂教学是个完全新鲜的事物。但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正是音乐教学精神的所在。在音乐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基本技能,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下学会学习,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突出贡献

德育融入音乐教育后,学生上课效果更好了,学生们都能知书达理,举止文明,并且端正了学习态度,改变了一些坏毛病。音乐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学生们参加的课外活动也多次获奖。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升,一些优秀课例也被评为省、市乃至全国的优质课。

八、经验总结与反思

音乐德育课堂教学,改善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体现了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祖国的未来发展,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也有不足,我们能力有限,还不能真正做到德育与美育的完全合一。我们对音乐德育课堂教学的研究还很肤浅,实践也还很欠缺,希望能与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合作,真正发挥德育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探索德育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原则、方法和模式。不断地反思不足,争取积极改善课堂效果。期待后续发展,积极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

 

…………………………………………………………………………………………………………

注释:   ①明刚:《教师如何立德树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9  P42

作者:工作室核心成员 宋林娟 文安县第一中学  (此文获2020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万叶杯”论文评比二等奖)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