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视界- 大课堂

学术视野 学术追求 学术提升 | 范永杰熊国玲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培养的创新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0-10-28 阅读:( 3771 )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教研室,特级教师,范永杰熊国玲地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范永杰
主持人 熊国玲
成员 肖宇 谭秀峰 张莹 王小涛 谢明健


5f98dc217b6b7.jpg

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新时代新要求新目标的发展快车道,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真正落实好这一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理应成为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思想者、实践者和示范者,而名师工作室正是培养特殊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群体的作用非凡的基本组织和学术共同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创新教师培训方式,重点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范永杰熊国玲地理名师工作室,在积极探索创新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策略和发展方向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名师工作室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经验。

范永杰熊国玲地理名师工作室,主动对接各级科研院所专家学术资源,以学术视野,聚焦学科新发展;以学术追求,坚实学科深造情结;以学术提升,发展学科专业能力。战略上,拓宽教育科研“新路径”、搭建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新平台”;战术上,探索地理“新理论”、开发地理“新课程”、打造地理“新课堂”。全面大力提升工作室青年骨干教师地理教育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从而提升了工作室青年骨干教师所在学校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辐射、影响和推动区域学校地理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一、拓宽学术“新路径”

拓宽学术“新路径”,开创地理学科建设新局面。由于工作室成员分散在各个学校,因地域空间的限制,大家面对面研讨不能长时间常态化的开展。工作室除定期的现场教研外,也进行了大量的线上教研,其主要方式为工作室QQ群、微信群、钉钉、腾讯会议的内部交流。工作室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及时上传资料,更新学科资源。因此,工作室应充分利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研修,打破时空阻隔,加强学术开放性,拓宽学术“新路径”,持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地理教育教学实际效益和学术影响力。

5f98dc487f99e.jpg

在实际学术活动工作中,工作室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依托本校人力资源和教研资源,开展本校地理教学教研教科活动。由于本工作室导师为学校校长,名师工作室的学术活动与学校优势学科建设结合度较高,甚至与办学特色紧密关联。工作室依托学校资源,建设有天象馆、地理专用教室、学生地理社团、地理科普园、地理工作室等;同时,工作室还开展了一系列学科主题活动:如地理图课堂模式跨区教研、基于地图能力的高初中衔接教研、地理图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课例主题教研等。

工作室利用成都市菜单培训平台,积极申请基于地理图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研究为主题的市级菜单培训课程,制定了详实的地理课程计划,对“地理图+”课题开展行动研究。一方面,成都市菜单培训的开展对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该菜单培训平台的搭建也为工作室课题成果的深化与交流拓宽了新的路径。

二、搭建成长“新平台”

搭建成员成长“新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近年来,工作室与海南省教育厅直属中学地理工作室、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地区地理教学研究室、重庆茄子溪中学地理工作室、福建省曾呈进地理名师工作室和成都双流区刘光文地理名师工作室等学术团体,共建“地理图+”课堂教研,省内外来访学习交流的名师工作室成员达2000余人次。工作室得到了国内地理教育同行的充分认同与赞誉。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个人的过程,更是团体的共同过程。在现今讲求合作、对话、共享的世界大潮流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能只着眼于个人专业的精进,而更应该注重通过合作、对话、分享等专业行为来进行专业发展,以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从而形成学术共同体。同在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合作才能真正开发出个人的实践智慧。常态化的研讨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实现潜能的最大开发,增强学术共同体前进和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工作室每一位成员搭建成长新平台。

5f98dc55204e3.jpg

工作室提倡团队协作学习,重视同伴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工作室成员在结构上具有多元特征:分布于高中、初中两个学段的多所学校;年龄结构有包括20、30、40、50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学历结构有来自不同类别师范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从个人专长来看,工作室成员有的善于命制试题、有的善于展示公开课、有的善于科学备考、有的善于课题研究、有的善于专业绘图。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专长的教师,在工作室中学习与成长,工作室总是致力于为每一位成员提供多样化需求的学术机会和学习资源。

随着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考评价体系直接呈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这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运用的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常态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科思维方式的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室以培养成员专业终身发展为着眼点,以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学术课题研究为驱动,以地理学术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工作室成员的研究和学习能力。为工作室成员积极搭建学术“新平台”,通过专题讲座、送培教活动、专著编写、论文撰写等形式,大力促进工作室成员自身的专业发展,全面推进工作室团队的学术进步。近年来,工作室成员中培养出了四川省特级教师1人,四川省骨干教师5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5人,20人担任了学校地理学科主任或备课组长等学术岗位。

三、探索地理“新理论”

探索“地理图”新理论,重构地理学科独特语言系统,取得系列新成果。伴随新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地理学界学者在传统“地图”概念定义基础上,先后纷纷对“地图”这一原有概念重新定义,形成了一些新的表述。如互联网百科:“地图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的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绘制的图形”。其定义中的“载体”、“天体”,将传统的纸张平面地图扩展到了电子地图、遥感影像、三维立体图。类似这些对“地图”原有概念的“新表述”,虽然对“地图”原有概念扩大内涵进行重构,然而,扩大仍局限于“图形”、“影像”地图的存在形式,仍未能完整涵盖地理学科中全面反映地理事物的各类“地理视觉映象图景”。如,地理景观,地理模型、地理统计数据曲线,地理事物变化发展过程演示等。现代地理学研究视觉的广泛性、研究方式的多维性,研究表达的数字化充分表明,传统的“地图”这一概念已经不适应地理教育实际和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要求。

5f98dc645230f.jpg

当前国内外对“地图”的研究指向相对狭窄,忽视了客观存在的内涵更为丰富的“地理图”整体性研究,且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对“地图”促进学生智能培养而言,也没有一套公认的可操作、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型与方法。纵观地理教学现实,除了传统“地图”外,还包括数不胜数的“地理示意图、坐标图、结构图、剖面图、统计图、素描景观图、漫画以及视频、模型、电子地图”等图景。因此,我们名师工作室聚焦传统地图教学中对“地图”要义存在的“缺陷”,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了“地理学第二语言——地图”的完整意义,创新提出了地理学的独特语言系统“地理图”这一新概念,即地理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属性特征、形成机理、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的地理视觉映象图景。

工作室创新提出的“地理图”新理论,将地理研究对象从“地图”延伸到了地理学习中的整个“图像系统”,强调了地理图像对形成学生空间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作用并赋予其特殊内涵,研究了“地理图”的分类系统,研究了各类地理图对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与方法,形成了“地理图”的教学理论体系及实践模式等成果。工作室创新提出的“地理图”这一新理论,在地理学界引起了积极反响,其学术成果《地理学的独特语言系统:地理图》,发表在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学术期刊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刊《地理教育》刊首。

四、开发地理“新课程”

积极创新地理学科“新课程”,开拓地理教育课程新体系。工作室针对传统地理课程的时代局限性,在“地理图”这一新概念的创新实践研究基础上,工作室依托四川省教育厅专项重点课题《地理图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研究》的学术载体,特邀高校教授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定向指导,三十多位课题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从传统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和电子地图等四个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在不同类别学校与不同学段,针对各类主流课型开展了深入的实践和研究,积累了大量诸如教案、学案、教学PPT、教学反思等多元化的地理图课程教学案例,建立了高质量的专家讲座PPT等宝贵地理学科资源库;形成了包括各类地理图课程的教学思想、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同时,为了固化工作室学术成果,增大学术辐射力,工作室借力学术平台,成立了专家组,结合工作室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主动争取学术机会,积极参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激励创新开发地理学科新课程。如以地理图为整合焦点,编著地理新课程《中学地理重点地图学习指南》,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并已三次再版;参与《成都地理》《四川地理》《可爱的四川》等地方课程的编写;创办了结合高、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学科小报《地理时空》、学科月刊《地理研学》;编写涵盖“地理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结构、学科基础地理图、地理专业网站、地理院系专业介绍、古今中外地理学家和地理研学社团等”在内的《中学生地理学科图谱》;汇编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区域地理基础》,供高中文科学生使用,并辐射到全省部分重点高中;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合编的高中地理《地图》(必修)在全省普通高中学段使用;地理图教学新课程《地理图教学》拟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5f98dc7424940.jpg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工作室形成了包括系列专著、论文、微课、研究课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库,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好的可操作性,对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工作室完成学术专著近20册,主编或参编国家、地方及校本新课程30余册,其中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话说地图》,获得省级主管部门“一等奖”。

五、探究地理“新课堂”

创新“地理图+”新课堂,探究地理教学特色。课堂是一个教师最硬的本领,工作室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地理课堂“学科专业属性不凸显”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地理图+”课堂新模式,打造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特色,追求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核心地理图”展开,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也要围绕“核心地理图”的解读和应用来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已出版,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需要贯彻落实到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准确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设计的地理课程结构、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等,必须加强对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实力的培养力度,这对于教师正确执行课程方案、开展更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室导师在省内外均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上好一节“地理图+”教学示范课做起,亲力亲为行动示范“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堂教学研究项目,对工作室全体成员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为推进地理“新课堂”的实践研究,工作室先后聘请了人教社中学地理室编审高俊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王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袁晓亭教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特级教师张白峡、成都师范学院高家宁教授、成都大学周小山教授、成都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徐颐、特级教师杨进、任旭东、学科带头人杨远双等专家和一线名师进行“新课堂”实践的指导。同时,邀请各区县及市直属名校优秀一线教师共同献课及听课议课。工作室先后多次举行基于“地理教学新课堂”的系列主题学术研讨,如“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图教学”“地理图教学理论探究”“地理图教学高考专题研讨”“教科书地理图体系分析”等。

5f98dc8006d5b.jpg

工作室以研究“地理图+”新课堂为主线,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为根本,着力改进和优化地理“新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与系统化,不断探索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地理图+”课堂新模式。通过“地理图+”新课堂的实践研究,工作室成员认识到了教育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拓展了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教研新思路,使“地理图+”教学模式成为了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新常态。工作室成员在国家、省市区各级教师培训中作学术讲座100余人次,讲授示范课、研究课100余节次,仅导师承担“国培”、“省培”、“市培”讲座就达30余次。导师主讲的示范课《地理示意图》获成都市特等奖、微课《世界地理第一图》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工作室成员承担“地理图+”新课堂专题讲座国家级达10余人次、省级20余人次、市级30余人次、区级100余人次。

工作室将一如既往,以“学术视野、学术追求、学术提升”为价值取向,践行“学天地之理,习人和之道”地理学科观,不断深化学术合作,不断扩大地理教育教学教研的“学术圈”,不断探索新时代名师工作室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为我国新时代地理教师队伍建设和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